康熙年间是不是真有十万两银票?

金庸的《鹿鼎记》,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都提到十万两银票。清朝康熙年间是不是真有十万两银票这东西?

银票其实是票号发的汇兑凭证,有密押的,不是见票即兑的银行券(钞票)。用银票是要付汇兑费用的。银票做大宗买卖的商人用得着。它可避免携带大量现银的风险,而且方便,并与自己携带大量现银成本差不多。一般老百姓和官员是用不着的。所以也就不会有从口袋里掏出面额成百上千两的银票来支付款项。即使你拿出来支付,商家和普通百姓也不肯接受。其流通程度比今日的个人支票还不如。

金、元、南宋、明朝初期的经济就是让纸币弄垮的,所以后来实行的是银主钱辅的货币模式,银票更多的是现在存折和储蓄卡的功能,老百姓生活只需要铜钱和散碎银子,当时官方发型的户部官票最大面值只有五十两。

康熙年间是不是真有十万两银票?


清朝起初并不印发银票,闹长毛的时候才印发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也就是钞票一词的来源,而这两种东西只存在了十年。

随着商会和会馆的兴起,出现了一些可以通兑的私人钱庄,商人携带白银出门不方便,就存入钱庄,所谓的银票其实就是存折,地域小,公信力差,经营的点也少,不具备流通能力

所以小说就是小说,别想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