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三部成遗曲,从此不闻帝王声”,送别二月河老师

2018年12月15日,优秀的“帝王系列”创作者二月河老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中国文坛又一巨星陨落。“落霞三部成遗曲,从此不闻帝王声”,我们一起来缅怀老人家的传奇一生。

一、今日文坛将,昔年留级生

二月河本名凌解放,1945年出生于山西省昔阳县的一个军人家庭,父母都是老革命,和千万仁人志士一样渴望着中国早日解放,所以给儿子起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名字。

儿时的二月河随着父母工作的调动四处转学,因为忙于公务,父母没有太多的时间照顾和教育儿子,“多读书,多学习”成了每次交流的口头禅。也这是这简单的六个字养成了二月河喜欢看书学习的好习惯。

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看书学习的二月河竟是留级专业户。小学留一级、初中留一级、高中留一级,直到21岁才高中毕业。他后来回忆说:“父母频繁的调动工作,无暇管教,自己一个人自由惯了,上课不专心,贪玩调皮导致了成绩下滑”。

二、十年军旅路,书卷伴君行

1968年,高中毕业的二月河参军了。军人家庭出身的孩子都有一个将军的梦,二月河也不例外。他从小就崇拜英雄,立志长大后驰聘沙场,精忠报国,即使马革裹尸也要轰轰烈烈。

怀着满腔热枕和雄心壮志的二月河来到了军营所在地山西太原。眼前的环境让他傻了眼。营区破烂不堪,生活枯燥艰苦。他是工程兵,担负的任务是打坑道、挖煤窑,天天要在洞中钻来钻去,是个危险性极大的兵种。


“落霞三部成遗曲,从此不闻帝王声”,送别二月河老师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巨大的落差一度让二月河失去了希望和目标。可他天性洒脱,短暂的迷惘和摇摆过后,他渐渐沉淀了下来,开始面对现实。他发奋图强,努力汲取各种营养,工作中永争第一,在艰苦中锻炼成长。军队是个大熔炉,对各种各样的人才进行淬炼,越是条件艰苦的部队,越能磨练人的意志。

十年的军旅生涯,书籍是二月河最好的伙伴和精神食粮。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他看过的每一本书都自认为是最奢侈的享受。有一次,二月河好不容易借到了一本《聊斋志异》,因为人家急着讨要,他一夜没睡抄了大半本。正是这种饥不择食式地博览群书,为他日后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共莫更初志,俱期立后名

1978年,二月河转业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参军十年,33岁才当了指导员。别人33岁当正团,我还是一个副指导员,我不想当官了,想做点事情。在文学这条路上走一走。”

有了想法,二月河马上付诸行动。开始是研究《红楼梦》,他把写的研究文章寄给红学会,如石沉大海,杳无音信。他不服气,给红学家冯其庸先生写信,并寄去了稿子请冯老“判定”。他在信中说:“我写的稿子您看一看,如果我真不是研究《红楼梦》的料,请您给我回个信,我不在这方面浪费时间了。”


“落霞三部成遗曲,从此不闻帝王声”,送别二月河老师

冯其庸很快就给二月河回信了,很赏识他的这篇文章,对他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给予了肯定。许多年后,成名的二月河动情的说:“冯老是我的伯乐,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

1982年10月,已是中国红学会会员的二月河,在上海参加红学研讨会上主动请缨写康熙大帝,填补这个伟大帝王没有文学作品的空白。到1985年,二月河已经写了17万字的《康熙大帝》,冯其庸先生看过后对他说:“你什么都不要搞了,《康熙大帝》就是你的前程!”


“落霞三部成遗曲,从此不闻帝王声”,送别二月河老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作不但是资源消耗、体力消耗,而且还是极大的感情消耗。夜以继日的写作让二月河形销骨立,疲惫不堪,全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支撑。他坚信,穿越沙漠必见绿洲。

1986年《康熙大帝》问世,二月河一夜成名。此后的二十年中,他五百万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传遍神州大地,好评如潮,一时洛阳纸贵。2006年版税收入至少1200万元人民币,为该年度中国作家的第二名,超过了韩寒和郑渊洁,仅次于余秋雨。


“落霞三部成遗曲,从此不闻帝王声”,送别二月河老师

四、读遍廿四史,未见有今强

作为革命家庭出身的孩子,二月河心系国家命运,拥护中央的决策,盛赞现在的反腐力度。他说:"我们党的反腐力度,读遍二十四史,没有像现在这么强的。反腐势头令人感到兴奋,中央高度重视,腐官高度紧张。老百姓从心底拥护中央,因为腐败违反了人们最基本公正的道德底线。”


“落霞三部成遗曲,从此不闻帝王声”,送别二月河老师

“人生成功一个是力气,一个是才气,再一个还要有运气。”这是二月河对自己成功的注解。二月黄河,冰凌融解,一代巨匠,随波流逝。

老先生,一路走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