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河,“敢”為雍正正名的人

二月河(1945年11月3日-2018年12月15日),出生于山西昔陽,南陽作家群代表人物,鄭州大學文學院院長 [1] 。河南省優秀專家,歷史小說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2]

因其筆下五百萬字的“帝王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部作品,被海內外讀者熟知, 2018年12月15日凌晨,二月河病逝於北京,享年73歲。

二月河,“敢”為雍正正名的人

年少任性

二月河沒有上過大學,僅僅只是個高中生,而且小學留一級、初中留一級、高中留一級,直到21歲才高中畢業的。從小喜歡特立獨行,率性而為,不受成規約束。這既是天性使然,也與後天的環境有關。少時因為父母工作十分忙碌(最後分別留任南陽的鄧縣武裝部政委和法院副院長),加之頻繁調動,所以常常把他一個人留在家裡,或是寄宿在親友、同學家裡。那時的他調皮頑劣,喜歡熱鬧,經常摸魚、抓螃蟹,玩得十分痛快。他不愛上課,猴子屁股坐不住,而且字寫得歪七扭八,缺胳膊少腿,所以不被老師所喜歡,不過由於父母因整天忙於公務,“多看書,多學習”成了他們教育兒子的口頭禪,也正是這一句看似簡單的話,使二月河養成了喜歡看書學習的好習慣。先後讀完了《三國演義》、《西遊記》、《水滸傳》、《王子與貧兒》、《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文學名著。他常被書中那些赤膽報國,馳騁疆場的將士壯舉所感動,立志長大後投筆從戎,定要轟轟烈烈,不枉此生。

參軍報國

1968年初,高中畢業的二月河和南陽的1500名新兵很悲涼的踏車離開家鄉,到了軍營所在地山西太原,二月河和幾個日後成為要好朋友的戰友都傻眼了:營區破爛不堪,生活枯燥艱苦。最要命的是他們還是工程兵,擔負的任務是打坑道、挖煤窯,天天在洞中鑽來鑽去。“天哪,這就是我們夢寐以求要當的解放軍?咋和‘保家衛國’沾不上一點邊兒?”大家當初的“將軍”夢全破滅了。就是在這樣歷經磨難的情況下,二月河沒有放鬆自己對學習的努力。夜深了,勞累了一天的戰友們早已鼾聲如雷,而二月河卻偷偷地在被窩裡用手電筒看毛著,後來團裡辦了圖書館,二月河就一頭扎進書堆裡,成了“書蟲子”, 部隊後來換防到遼寧,為輕裝和“破四舊”,把圖書全拉到操場上焚燒,心疼得二月河差點兒掉眼淚,他偷偷地從火海中扒拉出《辭海》、《萊蒙托夫詩選》藏進懷裡,那本《辭海》至今還保存在他身邊,在軍營的10年,二月河只顧讀書不問路,孜孜不倦地自學夯實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知識結構。表現優秀的他先後入黨、提幹,還被評為全國自學成才獎,一切水到渠成。

帝王之家

1982年10月,已是中國紅學會會員,河南紅學會理事的二月河,赴滬參加紅學研討會。會上,有學者嘆惜:康熙在位61年,詩文、音樂,樣樣精通,治國有功,卻沒有文學作品來表現他。二月河像在部隊點名喊立正一樣,“騰”地站了起來:“我來寫!”從那時起,二月河開始了他創作上的艱難沙漠之行,白天他帶著無人照看的女兒上班,他不願使自己原本年年獲獎的分內工作幹砸,所以拼命地幹好本職工作。晚上在全家居住的29個平方米的斗室裡,鋪上滿地報紙,蹲在上面汗流浹背地查資料。整理資料時,為了不使手臂沾稿紙,兩臂上纏滿了一圈乾毛巾,每天晚上都熬到凌晨兩三點。

經過兩年多對康熙的反覆考證,以及在大量的野史、清人筆記小說中尋幽發微,鉤言稽沉,感覺體味風土人情、官場世態和時代風貌,二月河已是成竹在胸,他開始了首部扛鼎之作《康熙大帝》的創作,冬寒夏暑,鍥而不捨,每日少則千餘字,多則上萬字。他靠自己的勤奮和對清史的諳熟,150萬字的四卷《康熙大帝》一舉成名。這部鴻篇鉅著,以史實為依託,囊括了康熙在位期間最重要的歷史事件:順治皇帝因愛妃病逝出家為僧,8歲的康熙被推上了皇帝寶座,康熙完成了擒鰲拜,奪回大權;撤三藩,與吳三桂鬥智鬥勇;收復臺灣,實現統一;西征噶爾丹,平定叛亂等,書中真實再現了風起雲湧的歷史場面。以及康熙晚年出現的九子奪嫡,究竟遺詔中指定的皇位繼承人是皇四子還是皇十四子,這一系列的歷史謎案為小說增添了神秘色彩,九十年代初,《康熙大帝·奪宮》改編的16集同名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一套黃金時間播出時,曾引起強烈反響。 “拼命三郎”二月河並不就此滿足,他立志超越困難,完成“落霞三部曲”的另兩部———《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三九三伏,春花秋月,他筆耕不輟。為了再現康乾盛世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他甘願下油鍋了。

雍正是康乾盛世起承前啟後和扭轉乾坤的關鍵皇帝,是個悲劇歷史人物,民眾說“天下萬苦人最苦,人最苦的是雍正”。他有雷霆手段,行菩薩心腸,在位13年,勵精圖治,勤政為民,履行節儉,惟才是舉,獎罰分明,嚴懲貪官,就是這樣一位為中國歷史作出卓越貢獻的封建政治家,卻背了200多年的惡名,說他謀父逼母、誅兄屠弟、陰謀篡位等,共有十大罪狀。二月河決意要改寫這段歪曲的歷史,還雍正的本來面目。他在書中以真實的史料,一一為雍正作了無聲的辯解,以匡偏糾正之心,徹底為雍正正名,改變了野史的不公正說法。

在1994至1996年期間,除了星期天,二月河把全部心血都傾注在《乾隆皇帝》上,改變戲說,以大氣磅礴之勢,將乾隆盛世中的帝、相、將、官、商、兵、農、俠、盜、妓、僧躍然紙上。

二月河,“敢”為雍正正名的人

二月河是凌解放老師的筆名,取自其名:凌者,冰凌也;解放者,開春解凍也。冰凌融解,不正是人們看到的二月河的景象嗎?而且二月河特指黃河,即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凌解放取筆名二月河,是提醒自己任何時候都不要忘祖。

今天二月河老師離開了我們,也留下了他的落霞三部曲,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遺憾,因為沒有人像二月河老師對於清史是如此的瞭解,金庸先生也說了論清史他不及二月河。小編在此前也是又看了落霞三部曲,對於我來說是瞭解清朝歷史是一個最快速的捷徑,不用看歷史小說那個枯燥,也不用像野史這麼違背。

康熙爺給雍正帝留了800兩,雍正帝給乾隆留了6000兩,乾隆就給嘉慶留了一個和珅,收穫十億兩。不得不說康雍乾歷史還是遠遠可以讓我們不斷的瞭解跟深耕的,希望各位讀者可以對於這一段歷史有自己的解讀。

對此,觀眾老爺們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評論。喜歡我的話點一下關注,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