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項目如何保證在熊市中不被淘汰?

近些年來我國的經濟水平發展迅速,並且在科技金融領域表現的尤為明顯。據相關數據統計,在2018年,全球金融科技領域融資事件比前年增長一倍,融資金額超430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80.4%,其中中國金融科技融資無論從數量上還是金額上都佔了大頭。

區塊鏈作為熱門投資領域,共獲得333.5億融資。


區塊鏈項目如何保證在熊市中不被淘汰?


2018年已經悄然離去,在這一年中,幣圈的泡沫逐漸消退,區塊鏈技術也進入了普通群眾的視野。尤其在進入漫長的熊市之後,BATJ等互聯網巨頭們對區塊鏈投入了更多的關注。整個區塊鏈行業呈現出一片繁榮的盛景,以至於人們認為所有的區塊鏈項目都能夠流芳百世,萬古長存。

然而,出乎人們的預料,在2018年誕生的將近86000個的區塊鏈項目中,存活項目只剩5%左右,絕大多數區塊鏈項目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走向了滅亡。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那麼,區塊鏈項目如何保證在漫漫無期的熊市中不被淘汰呢?

一、充足的準備

區塊鏈項目從本質上來說還是以底層技術為支撐的價值體系,因此在項目推出之前必須要保證代碼的嚴謹性以及合理性,這是保證區塊鏈項目長期存活下去的關鍵。

但多少人真的準備好去做好做大做成功一個項目呢?在全球最大的社交編程及代碼託管網站GITHUB上,有絕大多數的項目都屬於此例。有的甚至只更新一段代碼就終止了項目。沒有做好打長期戰的思想準備並付諸實踐,項目失敗也是必然的結果了。當然,也會出現很多一閃而過的有趣且有用的靈感,只是,這些靈感永遠無法由沒做好準備的人實現。

二、眾志成城的信心

區塊鏈項目不可能是一個人完成的,一個成熟的項目離不開技術部、宣傳部等多個部門成員的共同努力。如果團隊間沒有眾志成城的信心,則項目極有可能會因為內鬥而流產。中國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教訓,比如明末起義的李自成以及清末的太平天國,都曾一路勢如破竹攻佔皇城,最後卻因內鬥而失敗。

不止如此,幣圈的內鬥現象也屢見不鮮。

2018年末的BCH硬分叉就是最鮮明的例子。以澳本聰為首的BCH BSV陣營由於意見不合,與以吳忌寒為首的比特大陸打起了算力大戰,最後雙方均損失慘重,分叉後的加密貨幣也都大幅度縮水。

因此,項目方在做項目的過程中,注意內部團結,處理好團隊內部關係也是必修課目,只有整個團隊齊心,團隊才有做大做強的可能。

三、持續的價值

自從“九四事件”後,我國對加密貨幣以及區塊鏈項目的監管日益嚴格,這也就淘汰了大多數打著區塊鏈旗號而招搖撞騙的項目團隊。這些團隊走向滅亡,基本上都是由於沒有產生持續的價值輸出,以及懷揣的目的不純,使得部分普通群眾為整個區塊鏈行業貼上了“詐騙”的標籤。

比如頗有名氣的萊特中國,在中國央行等七部委發佈《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中全面叫停ICO後,萊特中國的網站無法顯示,投資人被該公司人員拉黑,工信部網站備案系統顯示這家公司實際是叫“瑞通光泰”,央視財經在公司註冊地址也沒能找到該公司,整個公司連同募集的資金一夜之間全部蒸發。

當然幣圈也不全是詐騙項目,例如TSL——全球社群節點推廣糖果計劃就相對來說比較正規,這一項目的願景就是聯合中小型企業對抗嚴冬和巨頭壟斷,從持續的價值方面考慮應該還是極具發展前景的。

總的來說,區塊鏈項目想要在熊市中存活,項目方必須要保持自己的本心,不被外界的利益所侵蝕,根基堅實,才能在寒潮中亦步亦趨地往前走,創新研發,奮力向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