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郵票不普通(一)

極具人氣的集藏社交新媒體,郵幣卡收藏愛好者的交流家園!

普通郵票與我們每年買的年冊郵票有什麼區別?什麼是普通郵票?其實普通郵票只是郵票分類的其中一種形式上的類別。通俗的講,普通郵票就是供郵寄各類郵件貼用的通用郵票,所以在我國的香港,“普通郵票”就叫做“通用郵票”。普通郵票由於是滿足郵政業務需要的,所以可以反覆印刷,雖然其發行量比較大,但是就是由於多次印刷而帶來了多種版式,也成為集郵愛好者們收藏和研究的對象之一。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談談並不普通的“普通郵票”吧!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第一枚郵票是英國發行的黑便士,這枚郵票其實就是滿足我們郵政業務需求而印刷,黑便士在短短的8個月內就印刷了11版,7200萬枚。所以可以說“黑便士”郵票名副其實就是一枚普通郵票。

到目前為止,新中國發行的普通郵票按照國家的編號來說,已經發行了33套(包括文革期間發行的“普無號”無編號普通郵票),這些普通郵票發行當時在為郵政業務有序開展服務的同時,其圖案也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比如新中國才成立時,我國就在1950年2月開始,直至1951年4月共發行5套35枚同圖案的“天安門”普通郵票,這些郵票圖案都基本相同,只是用不同的顏色區分了郵票的面值。

普通郵票不普通(一)

新中國的第一套普通郵票

為什麼說普通郵票“不普通”呢?主要就是普通郵票在多次印刷中或製版、或人為的出現差錯而在同一版式之間存在不同。比如,我國的郵票專用紙生產和印刷是分開的,在生產郵票用紙時我們就已經把郵票背膠刷在紙上,但是在印刷過程中,我們的印刷工人偶爾不小心,把郵票背膠的一面當做圖案一面放入印刷機印刷,這樣就出現在所謂的“膠面印”郵票,當然這種郵票是極其少數的,也很珍稀。

普通郵票不普通(一)

看看上圖,這個是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民居”普通郵票其中的一枚雲南民居,大家能看出這套普通郵票有什麼不同嗎?除了印刷的顏色一深一淺,說明是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版別印刷的。但是我們再仔細看,發現他們的齒孔有所不同嗎?左邊一枚的郵票俗稱“細齒”郵票,郵票的齒孔要小而密一些,右邊的“粗齒”郵票齒孔要大而疏一些。其實通過這枚“雲南民居”普通郵票的齒孔度數我們就可以判斷這枚郵票整版的枚數了。“細齒”郵票的整版枚數是60枚,而粗齒郵票的整版枚數是100枚,是因為在不同的時間印刷時,我們的這枚郵票的整版版式也發生了變化。

我們再來看看下面這套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發行的一組經典普通郵票:

普通郵票不普通(一)

這套郵票是“祖國風光”郵票,在郵票目錄上其實有“普21”、“普22”和“普22甲”三種,大家看到小編展示的這17枚就屬於“普21”全部採用雕刻版印刷,郵票背面全部都應該有背膠,但是有其中一枚例外,這就是3分票的“黃果樹瀑布”,這枚郵票就有一種版式是採用了沒有刷膠的郵票紙印刷。隨後,我們發行的“普22”祖國風光郵票只有5枚,是採用了“普21”中的黃果樹瀑布、萬里長城、天山、海南風光和東北林海這五枚郵票圖案再次製版印刷,只是這次的印刷版別也改為了影寫版了,1982年我國試行郵件分揀自動化工作,又將其中的海南風光、萬里長城、東北林海這三種最常用面值的郵票再版加上磷光條,產生了“普22甲”郵票,郵票圖案上加印磷光條的目的就是為了配合郵件分揀自動化,但是這項工作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推動較難,所以磷光郵票後面也再未在普通郵票上出現過。(貴陽集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