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歷史」他用雞蛋碰石頭,石頭碎了

「口述歷史」他用雞蛋碰石頭,石頭碎了

孫德良,浙江杭州人。現任網盛科技董事長。

孫德良

時勢造英雄

中新社 柴燕菲 汪恩民 方曲韻

改革開放至今,我常常想過去讀書時候的兩句話,一是時勢造英雄,二是英雄造時勢,到底是哪句話對,我看就是時勢造英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股票市場和互聯網,這四個時點上,造就了大量的所謂的成功人士。

互聯網在中國的發展得益於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就相當於中國把門打開,新生事物就通過這道門湧到屋子裡來了。就像這道門,以前一直是關著的,你說新生事物能進來嗎?只要開條縫,有些東西就能進來,開得越大,進來的東西就越多。互聯網呢,是帶有革命性的東西,它從這個門裡面進來了。

互聯網能讓中國改革開放的門開得更大,開得更快。過去可能是隻開了二分之一,有了互聯網後,可能就開到三分之二了。互聯網對改革開放是加速器,沒有互聯網,改革的速度會比較慢。同樣,它帶給我們很多機遇。我就是抓住了這個機遇才發展起來的。

我和互聯網結緣要從讀大學講起。1991年,我剛剛跨進大學校門。我高中是在杭州第一中學唸的,考大學的時候沒怎麼考好,就選擇去了瀋陽工業大學。我覺得報考那裡的人可能會少一些,分數會低一些。選專業的時候呢,也沒有多想,沒有想一定要選什麼專業。

1991年的時候,計算機專業很熱門,我就選了這個專業。這是一個偶然的開始吧。在大學裡,我英語特別好,把英語字典都背熟了。在這個過程裡面,我磨鍊了意志,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基礎。到了1995年的7月份,我大學畢業。當時我們這屆畢業生已經沒有包分配了。89屆是最後一屆包分配的,離開大學之後,我開始在社會上晃盪了半年多。1996年2月,我非常幸運地進入了當時國內最早的互聯網公司,叫深圳訊業杭州分公司。

我在報紙上看到他們在招聘計算機工程師。我去了之後,一開始他們不要我。為什麼呢?他們說我這個本科文憑比較普通,他們希望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的高材生。那咋辦呢?我後來再去應聘了英語翻譯。憑著大學背字典打下的基礎,我通過了3輪面試,最後以英語翻譯的身份進到了這家公司。

我讀的是計算機專業,卻不能以計算機專業本科文憑進這家公司,反倒以英語翻譯身份進了這家公司,可以說是曲線救國吧!

我覺得我們跟奧運會還是有點緣分,要是沒有奧運會,也不會有我們今天的發展。1996年8月,亞特蘭大奧運會開幕,我們老闆叫我幹了件事情,每天晚上上班,時時下載最新的奧運信息。我們又組織了5個翻譯,我邊下載邊將下載的信息翻譯成中文,然後賣給全國各地的地方媒體。因為那個時候的奧運會不是每家媒體都能去,只有CCTV、新華社這樣大的媒體才能去,別的機構是不能去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翻譯稿非常受歡迎,而且還賣了很多錢。

等到奧運會結束以後,我就對這半個月的工作作了一次總結。總結之後給了我兩點啟發。第一點啟發是,互聯網這個東西真的很神奇,在短短的幾秒鐘之內,大洋彼岸的圖文並茂的信息可以傳遞到我們眼前。我在唸書的時候(1991年到1995年),我們用的計算機還是“286”、“386”。但是我出了校門一年以後,計算機怎麼會這麼先進!所以說,互聯網這個東西真的很神奇。這是我的第一個啟發。第二個啟發是什麼呢,這個東西還能賣錢。

由於信息的不對稱,我還可以利用這個東西賣錢。

我腦子裡形成了一種新的認識,我認為互聯網未來在中國前途不可估量。

所以那個時候我又拿出了背字典的精神,發憤圖強,學習互聯網技術,因為大學四年在有些新的互聯網領域都沒有涉及。奧運會之後,我的機會比較好。正好我有個同事到美國留學,技術部缺人。老闆一看,奧運會的信息翻譯工作幹得不錯,我又是計算機科班出身,就把我調到了技術部。我是心想事成啊,我想搞互聯網的,他就把我調到了技術部!

機會總是給有準備的人。1996年8月底,我就進入了訊業公司的技術部,每天跟互聯網技術打交道。到了1997年下半年,公司倒閉了。它為什麼會倒閉呢?我覺得是因為它起步太早。因為1997年,大街上的人都不知道什麼是互聯網,奧運會不是年年舉辦啊,4年才舉辦一次。也就是說,我們賺錢的機會並不是那麼多。那個時候賺錢模式很難找,找不到突破點。

1997年下半年這家公司倒閉之後,我就被迫離開了。其實那個時候我壓根兒沒想過要創業啊什麼的。你什麼都沒有,拿什麼創業啊?我只是想再找份工作。我始終覺得,我如果要再找一份工作呢,也應該和互聯網有關係。但是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因為1997年的時候,杭州幾乎沒有這樣的企業。

工作沒找到,我又不想放棄互聯網,腦子裡面就蹦出了一個念頭,要麼自己組建個網站吧。至於做什麼網站呢,第一我不做綜合類的。因為過去我們也做綜合的,現在倒閉掉了。就想著我做一個小一點的專業網站吧。一開始我沒有做生意的經驗,就是想做一個服裝類的網站。我想服裝嘛,大家都要穿的,做一個服裝網好了。我把域名都註冊好了,後來為什麼改為化工網呢,這也是天意。

1997年10月16日那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得知武林廣場有個服裝博覽會,就想去看一看。當我還在路上的時候,天下起了大雨。等我走到武林廣場的時候,服裝的攤位都已經沒了,就剩下幾個模特兒在跳舞。我想起有個高中同學,他就在中山北路鳳起路口的一個寫字樓的一家化工貿易公司上班,做化工貿易,很多年沒見了。於是,我就去拜訪他。

到了他的辦公室,我就坐在他的位置上,無意當中打開了他的抽屜。抽屜一打開呢,機會就來了。我看到了一抽屜的名片,隨便抽幾張,全部是廠長、經理、外貿部經理這麼些頭銜,整整一抽屜。我就問我同學,化工行業的情況怎麼樣。我這個同學就跟我講了化工行業的一些基本情況,包括在中國的基本分佈狀況以及企業的贏利規模、企業的數量等等。到了下午4點多鐘,回到辦公室後我就決定,放棄做服裝網站,改做化工網站。

決定下了後,我們就這麼幹了,做中國化工網。當時在註冊域名時,開始我是想註冊“chemnet.com”的。我想做化工網嘛,“chemical network”簡稱“chemnet”最好了。但是我一查,這個名字老早就被人註冊走了。權宜之計我就註冊了個“china chemnet.com”,後來中文名就叫“中國化工網”。

那個時候要正式開始幹了,但沒錢啟動。當時還沒有投資公司、風險投資的概念。惟一的辦法就是回老家借。隨後我就回蕭山老家,向我隔壁鄰居借了2萬元錢,2分息的高利貸,月息2分錢。借了好幾戶人家,開始他們都不肯借給我。後來是我父親出面擔保,說這筆錢如果我還不出來,就由我們這個家還,老房子都在,不會跑掉的。由我父親出面做這個擔保,我借到了2萬元錢的啟動資金。

在創業的過程當中,我們真的非常勤奮。那個時候我們白天跑業務,晚上搞技術,經常睡在辦公室。夏天的時候,晚上天氣熱,睡不著覺,我就到我同學那邊拿幾張報紙,鋪在地上睡。

1997年年底的時候,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順的,雖然我們很辛苦。印象中,那個時候我們幾個人吃飯,就點一個湯,榨菜肉絲蛋花湯,每人吃兩碗飯,弄得老闆娘氣壞了,我們佔了她一張桌子,就點一個菜。我們就經常這麼幹,沒錢啊。

一起創業的,有朋友,也有同學。雖然我們很辛苦,但是現在回想起來,那個時候很快樂。我們第一年就賺錢了,到第2年的時候,我們已經賺了50萬—100萬元。

也許首先我要感謝的,就是機會。因為互聯網是從那個時候開始熱起來的,整個大系統在好轉。沒有這個大機會,你再努力也沒有用。

 到了2001年的時候,在我們歷史上第一個大機會來了。

2001年8月31日,那天晚上在準備睡覺之前我又上網,我去查了下域名“chemnet.com”想知道現在這個域名到底怎麼樣了。從1997—2001年這4年間,我一直在關心這個域名。在關心的過程中,這個域名經歷了很多國家。其中在互聯網泡沫年代,它去了歐洲,歐洲人花了2000多萬美元,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化工電子商務網站,並且大規模到中國來,就是用這個域名。到了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滅,這家歐洲公司倒閉了。之後這個域名被一家澳大利亞公司買走了,這個事情我是知道的,因為我一直在關心嘛。

這天不知道一股什麼力量告訴我,去查一下這個域名吧。我上網一查,發現不對。怎麼8月31日下午2點鐘,這個域名的註冊人變成韓國人了呢?我當時就很納悶,它明明在澳大利亞的,為什麼就在我查的那天下午的2點鐘,變成了韓國的呢?第2天,9月1日,我就打電話給韓國企業。我就問他,你這個域名怎麼來的?他說註冊來的。我當時就想,可能是澳大利亞公司沒有續費,就被那個韓國人搶注了。然後我就問那個韓國人,我說這個域名你賣不賣,他說賣的。我說賣多少錢,他說1萬美元。8月31日他註冊的時候才10美元啊!也就是說,1個域名一個晚上從10美元變成了1萬美元。

當我聽到對方報出1萬美元的時候,我的內心,說實話是暗自竊喜的。這個域名我知道它走過了很多很多國家,並且化工行業它是最好的域名,歐洲公司花了3000萬美元在上面做了品牌。但是我也不能表現出極其強烈的慾望,我只跟他說,9000美元賣不賣。我為什麼開價9000美元呢?第一,我不還價,對方可能感覺到我很急切,因此我要還價。第二,還價又不能還得太低,夜長夢多啊,萬一談很長時間談不攏怎麼辦呢?所以當時我就象徵性地還了個價,9000美元你賣不賣,這個韓國人說賣的。我就問他,我在中國你在韓國,是我先把錢給你呢,還是你先把域名給我呢,怎麼辦?當時這個韓國人出了個主意,他叫我把錢先打到美國的一家中介公司,美國那個中介公司收到錢之後呢,就會通知他,域名就可以轉了。我想這也蠻可靠的。我就決定這麼幹。

到了9月3日那天早上,我打電話到美國。美國人跟我說他們放假,3天后跟他們聯繫。我想漫漫長夜,等三天萬一中途有個啥變化呢。然後我就立馬給韓國人打電話,說美國人放假,你看怎麼辦?其實當時我就已經想好要怎麼交易了。我知道有很多韓國人在上海。我就問他,有沒有朋友在上海,有的話很方便,我只要把錢給他,你再把域名轉給我就行。到中午的時候,他回電話給我,說他正好有個朋友在上海,在LG工作,下午6點鐘的飛機要從上海飛到首爾,叫我立馬去見他。我11點多鐘就派我們的人到延安路中國銀行去兌美元,匯美元。匯好以後我立馬派人到上海,下午3點,在的上海辦事處順利完成了交易,把域名轉到了我們手上。

我當時非常高興,1997年就想要的,追了四五年的東西,沒想到2001年9月3日這一天,全球化工行業最權威的域名竟然用這種方式轉到了我手上。

哦,中間還有個插曲,幸虧我動作快,後來不是發生“9·11”事件了嘛,如果是在“9·11”事件之後,美國的金融受到影響,錢都匯不出去。幸好美國人放假,我換個方法,要是動作不快錢出不去的話,我這個事情可能就耽擱了。

然而沒過多久,麻煩來了。到了9月27日,我上班的時候,我收到3個大郵包,由美國聯邦快遞寄來的。我想是什麼東西,我在美國也沒有朋友,誰會花那麼多錢給我寄東西。我打開一看,是3份起訴書,說這個域名是澳大利亞奧立卡公司的,要我還給他們,還把我告上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每一份起訴書都很厚,全是英文的。我一看,這件事情比較棘手。

當時,我的想法是這樣的,這場官司我還是要打的。怎麼打呢,請人打。老外打官司是有時間限制的,當時規定是20個“calendar day”。所謂“calendar day”,就是不管你工作日還是非工作日都算,總共20天。他知道中國人國慶節放假7天,留給我的時間也就是半個月不到,所以時間非常緊。我第一個反應就是請律師打這場官司。10月8日那天,我第一件事情就是給上海的、杭州的律師打電話,我把這個官司給他們講了一遍之後,他們沒人想接。因為是個新的知識產權官司,並且是跨國的,都是英文材料,事情也不大,就是個域名。

官司我得打,但是沒人想接,那就自己打。在打官司的過程中也有個小插曲。本來這場官司輸定了。第一,這家公司名氣很大,是世界500強,排名第57。第二,為什麼要把這個域名還給他們呢,他們的邏輯是他們在全球很多國家都註冊了這個商標,商標的權力比域名大,域名是歸屬於商標的,商標下面是域名,我們業內都是這麼做的。他們的邏輯是對的。

我看到他們這個邏輯的時候,我隱約記得,我在1999年年底的時候,也叫我們行政部門去註冊了這個商標。我立馬叫我們行政部去找找看,到底有沒有註冊下來,找了半天,在行政部最角落的一個抽屜裡發現了一張商標證。

這個商標證是怎麼回事呢?1999年12月的一天,我在跟同事聊天的時候,無意中聊起了商標保護的問題,我就無意當中去註冊了“chemnet”的商標。你要知道,當時在中國註冊一個商標要花15個月。我是1999年12月向中國國家商標局遞交了“chemnet”的註冊申請,到了2001年5月14日,我們獲得通過。當時就是一份郵政特快寄過來,行政部覺得就這麼張東西也沒什麼用,就擱到了行政部最底下的那個抽屜裡。

說實話,當時沒人會覺得這東西有用,都覺得沒用。但是到了2001年的10月,當我找到了這張商標證的時候,

我心裡面踏實了,我覺得我們成功有望。

在接下來的一天晚上,10點多,我在刷牙洗臉,客廳的電視機開著。晚間新聞報道說,北京市民熱烈歡慶中國加入WTO。當我聽到這條新聞的時候,心裡就“咯噔”一下,這條新聞是不是和我的官司有關係啊。為什麼呢?我在想,中國加入WTO之前,在知識產權領域的官司中,我們中國的企業基本上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我們這個案子的判決時間是2001年11月17日,也就是說,在中國加入WTO後1周左右,我這個官司就能出結論。

 當我考慮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腦子裡就蹦出了這麼個念頭,我們有沒有可能把它運作成為“中國入世第一案”。因為這條新聞,第二天,我就在公司的會議上提出這個想法,當時我們公司的很多領導就覺得不可思議,怎麼可能呢?我們從來沒有和媒體打過交道,也不知道新聞是怎麼運作的,壓根兒不知道,你有什麼資格去運作“中國入世第一案”啊?可我就不相信,就試試看吧。我就跟媒體的總編輯去談,把這個故事,把我們的創業故事、我們的官司講給他們聽,最後用我們的精神感動了很多媒體的老總們。

我們沒想到該案真的運作成了“中國入世第一案”。網上的文章是不得了,我們數了一下,大概有上千篇文章給我們這件事做了宣傳。《人民日報》當初的標題是“杭州民企力挫西方列強”,《解放日報》等幾乎所有報紙都刊登了這條新聞。凡是當時的新聞媒體,包括新華社、中新社都發了很多文章。

在成功運作了“中國入世第一案”後,我又總結了一下新聞是怎樣煉成的。新聞就是雞蛋碰石頭,石頭碎了,那才是新聞,雞蛋碎了那就不是新聞了。因為對方是世界500強,是大象,我是個螞蟻,那就是螞蟻和大象之間的鬥爭。最後大象完了,那才是新聞。

然後很多宣傳都跟上了,不花一分錢,大大地宣傳了我們公司。2002年以後,公司業務突飛猛進。通過這件事情後,我似乎在新聞運作上開竅了,知道哪些東西是新聞。這是第一個收穫。第二個收穫是我認識了那麼多好朋友。

後來的網絡經濟泡沫破滅,對我們幾乎沒有影響。互聯網受影響的是風險投資,因為風險投資撤退了,互聯網企業就沒錢了。我們公司壓根兒就沒靠風險投資,所以沒受影響,反而發展得更好了。互聯網企業凍死一批,卻給我們留下更多空間。所以,自力更生真的很重要。

時間到了2002年年底,公司業務的良好發展,讓我們有了上市的想法。開始上市的想法就是去香港上市,在內地上市想都沒有想過,因為我們根本沒有這個資格和條件在內地完成上市。2002年年底提出了這個想法後,就聯繫了香港的新宏基還有幾家律師事務所,就開始幹了。

幹到了2003年的年初,有一家報紙給我們發了一篇文章,叫《內地第一家赴港上市公司即將誕生》。這篇文章發了沒多久,我們又遇到了一場官司。中國化工技術總公司,現在改名為中國中化集團,把我們告上了法庭,說我們公司現在叫杭州中化網絡技術公司,那裡面“中化”兩個字侵犯了它的商標,說要我們改名。第一,你不能叫中化。第二,你要賠錢,賠50萬元。把我們告到了法院。我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就想,哎,真是不順啊。怎麼我們想上市,做了一半,人家要告我們,讓我們改名,怎麼辦呢?官司肯定要應對,上市只能停了下來,來應對這場官司。官司最後打到2003年下半年,因為在國內打官司很慢的,一打就是半年,最終以我們的敗訴告終。

當時我就想,還得上市。但是,當時香港方面出現了點問題。2003年那年,內地在香港上市的一些民營企業造假,被查出來了。所以內地民營企業的股票賣不動,也就是說,內地民營企業在香港上不了市。但我還想上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內地上市。

在2003年下半年,我就產生了在內地上市的想法。第一步,我想怎麼樣能夠把中介機構吸引進來,讓他們幫我做。我給他們講了個概念,我說咱們中國的互聯網企業,還沒有一家在內地上市。如果有一天,通過我們的努力和你們的努力,我們成功上市的話,就是“中國內地互聯網第一股”啊。那可是歷史啊,它不僅要在中國的互聯網歷史上寫下輝煌的一筆,而且要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上寫下輝煌的一筆。你們幹不幹?我跟什麼券商啊、律師事務所啊一聊之後,他們都願意幹。他們說可以先不收錢,等幹成了再給他們錢。我們就開始幹,從2003年年底開始幹,一切可謂心想事成。

到了2006年10月31日那天,我到北京去答辯,兩家企業要上會,底下是7個委員。董事長上去彙報、回答問題,7個委員提問題,時間45分鐘,當場投票決定。如果7票裡面有超過5票也包括5票同意,就可以上市,4票就槍斃。那天我們是第2家企業。第一家是國務院特批企業,國有的特大型企業,第二家就是我們網盛科技。那天特別緊張,我早上9點鐘到中國證監會,本來應該是10點就輪到我們答辯,但是那家企業的情況比較複雜,一直到了12點鐘還沒結束。那個時候我的手機是關機的,不關掉的話到了10點鐘以後那個電話是多得不得了啊,“有沒有過”,公司內部的、全國關心我們的朋友們,多少人在期待著北京傳回來的消息啊。

大概12點鐘左右的時候,裡面出來一個人說,進去答辯吧。那個時候我第一次感覺到什麼叫做思想的空白,什麼都想不起來。因為進去之前,他們告訴我,到了那裡面,不管你職位多高,不管企業多大,那些董事長都會急得一塌糊塗。有語無倫次的、兩眼翻白的,還有渾身發抖的。董事長們的千姿百態,在這裡都能看到。因為在中國,上市在這裡被槍斃了就完了,不像外國是溝通的,我們中國是當場就決定的。

我是12點鐘進去的,我第一次感覺到什麼是緊張。第一分鐘的時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太緊張了,無比地緊張。然而一分鐘以後我就很快冷靜下來,開始答辯,開始介紹。到了12點45分鐘的時候,我就結束了,在外面等結果。他們在裡面討論。

等到下午1點零5分左右,辦公室裡面出來一個人叫我進去聽結果。我心想,這下慘了。進去以後,那個人就拿了一個小紙條,打開說:“中國網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獲通過。”我聽到那個“過”字,那真是熱淚盈眶啊。我第一次感覺到什麼叫激動,什麼叫熱淚盈眶啊!然後我打開手機,打了一個“過”字,就發給全國所有關心我們的人,一個個“過”就這麼發出去了。

10月31日下午1點零5分,我們正式通過了證監會的審核。到了2006年的12月15日,我們成功登上了中國深圳證券交易所,完成了中國互聯網第一股的理想和夢想。當然了,公司上市只是我們上了一個新的舞臺的一個新的起點。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2007年以後,我們制定了一個新的發展戰略,就是“小門戶加聯盟”。

因為我們站到了一個新的發展舞臺。這個戰略是2007年的4月份開始上線,通過1年零5個月的發展,我覺得這個“小門戶加聯盟”的“生意寶”戰略已經開始成型,並且正在快速地推到發展的道路上來。我覺得這個戰略首先符合互聯網整體的發展趨勢。

首先,互聯網遇到的問題就是信息爆炸。那麼怎麼樣解決信息爆炸呢,就是要細分。怎麼細分呢?小門戶就是細分的一種手段。我的小門戶就是解決信息爆炸的一個手段。過多的小門戶就會形成信息孤島,信息孤島怎麼辦,我要搞聯盟啊。

 第二,我搞的是低價策略,又符合互聯網電子商務的整體趨勢。你說我們用白菜價推供應商,這個很正常。現在是中小企業的冬天,既然都是冬天,電子商務按照我的判斷,高價時代必將結束,接下來迎來的是低價時代。電子商務的門檻會變得越來越低。只有這個門檻越來越低了,電子商務的大環境才真正形成了。

我們這次跟阿里巴巴的較量,也是因為這個戰略。要是沒有這個戰略,我們兩家可能就是好朋友了。

過去我們不做“小門戶加聯盟”的戰略,我們跟阿里巴巴之間的競爭不會那麼激烈。一做“小門戶加聯盟”呢,我們的面就廣了,因為我們現在做的事情,他們相當於從中間向外擴,我們是從外圍往裡面拓,目標是一樣的,無非是我們採取了不同的途徑來實現。我們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他們走的是城市戰。其實浙江整個網絡的發展還是圍繞電子商務的,因為電子商務是以傳統經濟為依託,以傳統的製造業為依託。浙江省又是全國製造業最發達的地區。因此在這塊土壤上誕生了“B2B”的網站,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別的省份“B2B”不發展,而在浙江卻發展得很好。另外,跟杭州市政府的倡導、跟王國平書記的倡導很有關係。王書記從很早就開始倡導杭州電子商務的發展環境,激勵了很多年輕人投身到電子商務的發展中。今天杭州有兩家大的電子商務上市公司,一家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家是在內地上市的。阿里巴巴是在香港上市的,我們就是在內地上市的。

這道風景線說實話在全國是沒有的,只有杭州有。

互聯網作為新生事物進來後,我們都不知道它會對中國社會產生怎麼樣的影響,所以也就沒有辦法去利用它、規範它。但是現在政府的相關部門都在研究制定各項法規來規範互聯網,讓互聯網發展得更長久、更好。2007年,胡錦濤總書記不是提出了“三好互聯網精神”嗎?要建設好互聯網,管理好互聯網,利用好互聯網。

我們要學會觀察、分析和總結,只有這樣機會才會來。像2006年我們創辦了紅娘網,也是偶然。那時快過年了,我請公司裡的幾個年輕人吃飯,在飯桌上我們就聊找對象的事。他們就問我有沒有好的女孩子介紹給他們。我說哪裡認識什麼女孩子啊,怎麼辦呢?我就一想,說,不如我到網絡上給你們找找看。於是過完年, 2006年2月14日,我就正式開通了浙江紅娘網。沒想到,這兩年,我們把“浙江紅娘”變成了“中國紅娘”,現在在浙江省我們已經是最大的新型婚介公司。我們也提出爭取用3—5年的時間,完成紅娘網在國內創業板的上市。

改革開放至今,我常常想過去讀書時候的兩句話,

一是時勢造英雄,二是英雄造時勢,到底是哪句話對,我看就是時勢造英雄。改革開放,市場經濟,股票市場和互聯網,這四個時點上,造就了大量的所謂的成功人士。

轉載須註明:本文原題為《時勢造英雄》,作者中新社柴燕菲、汪恩民、方曲韻,選自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編撰的《浙江改革開放三十年口述歷史》一書,微信首發於中新浙裡ID:ZJXWZZC。______獲授權轉發。

本文選自由中國新聞社浙江分社編撰的《浙江改革開放三十年口述歷史》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