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他用鸡蛋碰石头,石头碎了

「口述历史」他用鸡蛋碰石头,石头碎了

孙德良,浙江杭州人。现任网盛科技董事长。

孙德良

时势造英雄

中新社 柴燕菲 汪恩民 方曲韵

改革开放至今,我常常想过去读书时候的两句话,一是时势造英雄,二是英雄造时势,到底是哪句话对,我看就是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股票市场和互联网,这四个时点上,造就了大量的所谓的成功人士。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就相当于中国把门打开,新生事物就通过这道门涌到屋子里来了。就像这道门,以前一直是关着的,你说新生事物能进来吗?只要开条缝,有些东西就能进来,开得越大,进来的东西就越多。互联网呢,是带有革命性的东西,它从这个门里面进来了。

互联网能让中国改革开放的门开得更大,开得更快。过去可能是只开了二分之一,有了互联网后,可能就开到三分之二了。互联网对改革开放是加速器,没有互联网,改革的速度会比较慢。同样,它带给我们很多机遇。我就是抓住了这个机遇才发展起来的。

我和互联网结缘要从读大学讲起。1991年,我刚刚跨进大学校门。我高中是在杭州第一中学念的,考大学的时候没怎么考好,就选择去了沈阳工业大学。我觉得报考那里的人可能会少一些,分数会低一些。选专业的时候呢,也没有多想,没有想一定要选什么专业。

1991年的时候,计算机专业很热门,我就选了这个专业。这是一个偶然的开始吧。在大学里,我英语特别好,把英语字典都背熟了。在这个过程里面,我磨炼了意志,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到了1995年的7月份,我大学毕业。当时我们这届毕业生已经没有包分配了。89届是最后一届包分配的,离开大学之后,我开始在社会上晃荡了半年多。1996年2月,我非常幸运地进入了当时国内最早的互联网公司,叫深圳讯业杭州分公司。

我在报纸上看到他们在招聘计算机工程师。我去了之后,一开始他们不要我。为什么呢?他们说我这个本科文凭比较普通,他们希望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高材生。那咋办呢?我后来再去应聘了英语翻译。凭着大学背字典打下的基础,我通过了3轮面试,最后以英语翻译的身份进到了这家公司。

我读的是计算机专业,却不能以计算机专业本科文凭进这家公司,反倒以英语翻译身份进了这家公司,可以说是曲线救国吧!

我觉得我们跟奥运会还是有点缘分,要是没有奥运会,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发展。1996年8月,亚特兰大奥运会开幕,我们老板叫我干了件事情,每天晚上上班,时时下载最新的奥运信息。我们又组织了5个翻译,我边下载边将下载的信息翻译成中文,然后卖给全国各地的地方媒体。因为那个时候的奥运会不是每家媒体都能去,只有CCTV、新华社这样大的媒体才能去,别的机构是不能去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翻译稿非常受欢迎,而且还卖了很多钱。

等到奥运会结束以后,我就对这半个月的工作作了一次总结。总结之后给了我两点启发。第一点启发是,互联网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大洋彼岸的图文并茂的信息可以传递到我们眼前。我在念书的时候(1991年到1995年),我们用的计算机还是“286”、“386”。但是我出了校门一年以后,计算机怎么会这么先进!所以说,互联网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这是我的第一个启发。第二个启发是什么呢,这个东西还能卖钱。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我还可以利用这个东西卖钱。

我脑子里形成了一种新的认识,我认为互联网未来在中国前途不可估量。

所以那个时候我又拿出了背字典的精神,发愤图强,学习互联网技术,因为大学四年在有些新的互联网领域都没有涉及。奥运会之后,我的机会比较好。正好我有个同事到美国留学,技术部缺人。老板一看,奥运会的信息翻译工作干得不错,我又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就把我调到了技术部。我是心想事成啊,我想搞互联网的,他就把我调到了技术部!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1996年8月底,我就进入了讯业公司的技术部,每天跟互联网技术打交道。到了1997年下半年,公司倒闭了。它为什么会倒闭呢?我觉得是因为它起步太早。因为1997年,大街上的人都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奥运会不是年年举办啊,4年才举办一次。也就是说,我们赚钱的机会并不是那么多。那个时候赚钱模式很难找,找不到突破点。

1997年下半年这家公司倒闭之后,我就被迫离开了。其实那个时候我压根儿没想过要创业啊什么的。你什么都没有,拿什么创业啊?我只是想再找份工作。我始终觉得,我如果要再找一份工作呢,也应该和互联网有关系。但是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因为1997年的时候,杭州几乎没有这样的企业。

工作没找到,我又不想放弃互联网,脑子里面就蹦出了一个念头,要么自己组建个网站吧。至于做什么网站呢,第一我不做综合类的。因为过去我们也做综合的,现在倒闭掉了。就想着我做一个小一点的专业网站吧。一开始我没有做生意的经验,就是想做一个服装类的网站。我想服装嘛,大家都要穿的,做一个服装网好了。我把域名都注册好了,后来为什么改为化工网呢,这也是天意。

1997年10月16日那天,我印象非常深刻。我得知武林广场有个服装博览会,就想去看一看。当我还在路上的时候,天下起了大雨。等我走到武林广场的时候,服装的摊位都已经没了,就剩下几个模特儿在跳舞。我想起有个高中同学,他就在中山北路凤起路口的一个写字楼的一家化工贸易公司上班,做化工贸易,很多年没见了。于是,我就去拜访他。

到了他的办公室,我就坐在他的位置上,无意当中打开了他的抽屉。抽屉一打开呢,机会就来了。我看到了一抽屉的名片,随便抽几张,全部是厂长、经理、外贸部经理这么些头衔,整整一抽屉。我就问我同学,化工行业的情况怎么样。我这个同学就跟我讲了化工行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在中国的基本分布状况以及企业的赢利规模、企业的数量等等。到了下午4点多钟,回到办公室后我就决定,放弃做服装网站,改做化工网站。

决定下了后,我们就这么干了,做中国化工网。当时在注册域名时,开始我是想注册“chemnet.com”的。我想做化工网嘛,“chemical network”简称“chemnet”最好了。但是我一查,这个名字老早就被人注册走了。权宜之计我就注册了个“china chemnet.com”,后来中文名就叫“中国化工网”。

那个时候要正式开始干了,但没钱启动。当时还没有投资公司、风险投资的概念。惟一的办法就是回老家借。随后我就回萧山老家,向我隔壁邻居借了2万元钱,2分息的高利贷,月息2分钱。借了好几户人家,开始他们都不肯借给我。后来是我父亲出面担保,说这笔钱如果我还不出来,就由我们这个家还,老房子都在,不会跑掉的。由我父亲出面做这个担保,我借到了2万元钱的启动资金。

在创业的过程当中,我们真的非常勤奋。那个时候我们白天跑业务,晚上搞技术,经常睡在办公室。夏天的时候,晚上天气热,睡不着觉,我就到我同学那边拿几张报纸,铺在地上睡。

1997年年底的时候,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的,虽然我们很辛苦。印象中,那个时候我们几个人吃饭,就点一个汤,榨菜肉丝蛋花汤,每人吃两碗饭,弄得老板娘气坏了,我们占了她一张桌子,就点一个菜。我们就经常这么干,没钱啊。

一起创业的,有朋友,也有同学。虽然我们很辛苦,但是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很快乐。我们第一年就赚钱了,到第2年的时候,我们已经赚了50万—100万元。

也许首先我要感谢的,就是机会。因为互联网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热起来的,整个大系统在好转。没有这个大机会,你再努力也没有用。

 到了2001年的时候,在我们历史上第一个大机会来了。

2001年8月31日,那天晚上在准备睡觉之前我又上网,我去查了下域名“chemnet.com”想知道现在这个域名到底怎么样了。从1997—2001年这4年间,我一直在关心这个域名。在关心的过程中,这个域名经历了很多国家。其中在互联网泡沫年代,它去了欧洲,欧洲人花了2000多万美元,要打造全球最大的化工电子商务网站,并且大规模到中国来,就是用这个域名。到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这家欧洲公司倒闭了。之后这个域名被一家澳大利亚公司买走了,这个事情我是知道的,因为我一直在关心嘛。

这天不知道一股什么力量告诉我,去查一下这个域名吧。我上网一查,发现不对。怎么8月31日下午2点钟,这个域名的注册人变成韩国人了呢?我当时就很纳闷,它明明在澳大利亚的,为什么就在我查的那天下午的2点钟,变成了韩国的呢?第2天,9月1日,我就打电话给韩国企业。我就问他,你这个域名怎么来的?他说注册来的。我当时就想,可能是澳大利亚公司没有续费,就被那个韩国人抢注了。然后我就问那个韩国人,我说这个域名你卖不卖,他说卖的。我说卖多少钱,他说1万美元。8月31日他注册的时候才10美元啊!也就是说,1个域名一个晚上从10美元变成了1万美元。

当我听到对方报出1万美元的时候,我的内心,说实话是暗自窃喜的。这个域名我知道它走过了很多很多国家,并且化工行业它是最好的域名,欧洲公司花了3000万美元在上面做了品牌。但是我也不能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欲望,我只跟他说,9000美元卖不卖。我为什么开价9000美元呢?第一,我不还价,对方可能感觉到我很急切,因此我要还价。第二,还价又不能还得太低,夜长梦多啊,万一谈很长时间谈不拢怎么办呢?所以当时我就象征性地还了个价,9000美元你卖不卖,这个韩国人说卖的。我就问他,我在中国你在韩国,是我先把钱给你呢,还是你先把域名给我呢,怎么办?当时这个韩国人出了个主意,他叫我把钱先打到美国的一家中介公司,美国那个中介公司收到钱之后呢,就会通知他,域名就可以转了。我想这也蛮可靠的。我就决定这么干。

到了9月3日那天早上,我打电话到美国。美国人跟我说他们放假,3天后跟他们联系。我想漫漫长夜,等三天万一中途有个啥变化呢。然后我就立马给韩国人打电话,说美国人放假,你看怎么办?其实当时我就已经想好要怎么交易了。我知道有很多韩国人在上海。我就问他,有没有朋友在上海,有的话很方便,我只要把钱给他,你再把域名转给我就行。到中午的时候,他回电话给我,说他正好有个朋友在上海,在LG工作,下午6点钟的飞机要从上海飞到首尔,叫我立马去见他。我11点多钟就派我们的人到延安路中国银行去兑美元,汇美元。汇好以后我立马派人到上海,下午3点,在的上海办事处顺利完成了交易,把域名转到了我们手上。

我当时非常高兴,1997年就想要的,追了四五年的东西,没想到2001年9月3日这一天,全球化工行业最权威的域名竟然用这种方式转到了我手上。

哦,中间还有个插曲,幸亏我动作快,后来不是发生“9·11”事件了嘛,如果是在“9·11”事件之后,美国的金融受到影响,钱都汇不出去。幸好美国人放假,我换个方法,要是动作不快钱出不去的话,我这个事情可能就耽搁了。

然而没过多久,麻烦来了。到了9月27日,我上班的时候,我收到3个大邮包,由美国联邦快递寄来的。我想是什么东西,我在美国也没有朋友,谁会花那么多钱给我寄东西。我打开一看,是3份起诉书,说这个域名是澳大利亚奥立卡公司的,要我还给他们,还把我告上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每一份起诉书都很厚,全是英文的。我一看,这件事情比较棘手。

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样的,这场官司我还是要打的。怎么打呢,请人打。老外打官司是有时间限制的,当时规定是20个“calendar day”。所谓“calendar day”,就是不管你工作日还是非工作日都算,总共20天。他知道中国人国庆节放假7天,留给我的时间也就是半个月不到,所以时间非常紧。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请律师打这场官司。10月8日那天,我第一件事情就是给上海的、杭州的律师打电话,我把这个官司给他们讲了一遍之后,他们没人想接。因为是个新的知识产权官司,并且是跨国的,都是英文材料,事情也不大,就是个域名。

官司我得打,但是没人想接,那就自己打。在打官司的过程中也有个小插曲。本来这场官司输定了。第一,这家公司名气很大,是世界500强,排名第57。第二,为什么要把这个域名还给他们呢,他们的逻辑是他们在全球很多国家都注册了这个商标,商标的权力比域名大,域名是归属于商标的,商标下面是域名,我们业内都是这么做的。他们的逻辑是对的。

我看到他们这个逻辑的时候,我隐约记得,我在1999年年底的时候,也叫我们行政部门去注册了这个商标。我立马叫我们行政部去找找看,到底有没有注册下来,找了半天,在行政部最角落的一个抽屉里发现了一张商标证。

这个商标证是怎么回事呢?1999年12月的一天,我在跟同事聊天的时候,无意中聊起了商标保护的问题,我就无意当中去注册了“chemnet”的商标。你要知道,当时在中国注册一个商标要花15个月。我是1999年12月向中国国家商标局递交了“chemnet”的注册申请,到了2001年5月14日,我们获得通过。当时就是一份邮政特快寄过来,行政部觉得就这么张东西也没什么用,就搁到了行政部最底下的那个抽屉里。

说实话,当时没人会觉得这东西有用,都觉得没用。但是到了2001年的10月,当我找到了这张商标证的时候,

我心里面踏实了,我觉得我们成功有望。

在接下来的一天晚上,10点多,我在刷牙洗脸,客厅的电视机开着。晚间新闻报道说,北京市民热烈欢庆中国加入WTO。当我听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心里就“咯噔”一下,这条新闻是不是和我的官司有关系啊。为什么呢?我在想,中国加入WTO之前,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官司中,我们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案子的判决时间是2001年11月17日,也就是说,在中国加入WTO后1周左右,我这个官司就能出结论。

 当我考虑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子里就蹦出了这么个念头,我们有没有可能把它运作成为“中国入世第一案”。因为这条新闻,第二天,我就在公司的会议上提出这个想法,当时我们公司的很多领导就觉得不可思议,怎么可能呢?我们从来没有和媒体打过交道,也不知道新闻是怎么运作的,压根儿不知道,你有什么资格去运作“中国入世第一案”啊?可我就不相信,就试试看吧。我就跟媒体的总编辑去谈,把这个故事,把我们的创业故事、我们的官司讲给他们听,最后用我们的精神感动了很多媒体的老总们。

我们没想到该案真的运作成了“中国入世第一案”。网上的文章是不得了,我们数了一下,大概有上千篇文章给我们这件事做了宣传。《人民日报》当初的标题是“杭州民企力挫西方列强”,《解放日报》等几乎所有报纸都刊登了这条新闻。凡是当时的新闻媒体,包括新华社、中新社都发了很多文章。

在成功运作了“中国入世第一案”后,我又总结了一下新闻是怎样炼成的。新闻就是鸡蛋碰石头,石头碎了,那才是新闻,鸡蛋碎了那就不是新闻了。因为对方是世界500强,是大象,我是个蚂蚁,那就是蚂蚁和大象之间的斗争。最后大象完了,那才是新闻。

然后很多宣传都跟上了,不花一分钱,大大地宣传了我们公司。2002年以后,公司业务突飞猛进。通过这件事情后,我似乎在新闻运作上开窍了,知道哪些东西是新闻。这是第一个收获。第二个收获是我认识了那么多好朋友。

后来的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对我们几乎没有影响。互联网受影响的是风险投资,因为风险投资撤退了,互联网企业就没钱了。我们公司压根儿就没靠风险投资,所以没受影响,反而发展得更好了。互联网企业冻死一批,却给我们留下更多空间。所以,自力更生真的很重要。

时间到了2002年年底,公司业务的良好发展,让我们有了上市的想法。开始上市的想法就是去香港上市,在内地上市想都没有想过,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这个资格和条件在内地完成上市。2002年年底提出了这个想法后,就联系了香港的新宏基还有几家律师事务所,就开始干了。

干到了2003年的年初,有一家报纸给我们发了一篇文章,叫《内地第一家赴港上市公司即将诞生》。这篇文章发了没多久,我们又遇到了一场官司。中国化工技术总公司,现在改名为中国中化集团,把我们告上了法庭,说我们公司现在叫杭州中化网络技术公司,那里面“中化”两个字侵犯了它的商标,说要我们改名。第一,你不能叫中化。第二,你要赔钱,赔50万元。把我们告到了法院。我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想,哎,真是不顺啊。怎么我们想上市,做了一半,人家要告我们,让我们改名,怎么办呢?官司肯定要应对,上市只能停了下来,来应对这场官司。官司最后打到2003年下半年,因为在国内打官司很慢的,一打就是半年,最终以我们的败诉告终。

当时我就想,还得上市。但是,当时香港方面出现了点问题。2003年那年,内地在香港上市的一些民营企业造假,被查出来了。所以内地民营企业的股票卖不动,也就是说,内地民营企业在香港上不了市。但我还想上市,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在内地上市。

在2003年下半年,我就产生了在内地上市的想法。第一步,我想怎么样能够把中介机构吸引进来,让他们帮我做。我给他们讲了个概念,我说咱们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还没有一家在内地上市。如果有一天,通过我们的努力和你们的努力,我们成功上市的话,就是“中国内地互联网第一股”啊。那可是历史啊,它不仅要在中国的互联网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笔,而且要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写下辉煌的一笔。你们干不干?我跟什么券商啊、律师事务所啊一聊之后,他们都愿意干。他们说可以先不收钱,等干成了再给他们钱。我们就开始干,从2003年年底开始干,一切可谓心想事成。

到了2006年10月31日那天,我到北京去答辩,两家企业要上会,底下是7个委员。董事长上去汇报、回答问题,7个委员提问题,时间45分钟,当场投票决定。如果7票里面有超过5票也包括5票同意,就可以上市,4票就枪毙。那天我们是第2家企业。第一家是国务院特批企业,国有的特大型企业,第二家就是我们网盛科技。那天特别紧张,我早上9点钟到中国证监会,本来应该是10点就轮到我们答辩,但是那家企业的情况比较复杂,一直到了12点钟还没结束。那个时候我的手机是关机的,不关掉的话到了10点钟以后那个电话是多得不得了啊,“有没有过”,公司内部的、全国关心我们的朋友们,多少人在期待着北京传回来的消息啊。

大概12点钟左右的时候,里面出来一个人说,进去答辩吧。那个时候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做思想的空白,什么都想不起来。因为进去之前,他们告诉我,到了那里面,不管你职位多高,不管企业多大,那些董事长都会急得一塌糊涂。有语无伦次的、两眼翻白的,还有浑身发抖的。董事长们的千姿百态,在这里都能看到。因为在中国,上市在这里被枪毙了就完了,不像外国是沟通的,我们中国是当场就决定的。

我是12点钟进去的,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是紧张。第一分钟的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讲什么,太紧张了,无比地紧张。然而一分钟以后我就很快冷静下来,开始答辩,开始介绍。到了12点45分钟的时候,我就结束了,在外面等结果。他们在里面讨论。

等到下午1点零5分左右,办公室里面出来一个人叫我进去听结果。我心想,这下惨了。进去以后,那个人就拿了一个小纸条,打开说:“中国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获通过。”我听到那个“过”字,那真是热泪盈眶啊。我第一次感觉到什么叫激动,什么叫热泪盈眶啊!然后我打开手机,打了一个“过”字,就发给全国所有关心我们的人,一个个“过”就这么发出去了。

10月31日下午1点零5分,我们正式通过了证监会的审核。到了2006年的12月15日,我们成功登上了中国深圳证券交易所,完成了中国互联网第一股的理想和梦想。当然了,公司上市只是我们上了一个新的舞台的一个新的起点。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2007年以后,我们制定了一个新的发展战略,就是“小门户加联盟”。

因为我们站到了一个新的发展舞台。这个战略是2007年的4月份开始上线,通过1年零5个月的发展,我觉得这个“小门户加联盟”的“生意宝”战略已经开始成型,并且正在快速地推到发展的道路上来。我觉得这个战略首先符合互联网整体的发展趋势。

首先,互联网遇到的问题就是信息爆炸。那么怎么样解决信息爆炸呢,就是要细分。怎么细分呢?小门户就是细分的一种手段。我的小门户就是解决信息爆炸的一个手段。过多的小门户就会形成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怎么办,我要搞联盟啊。

 第二,我搞的是低价策略,又符合互联网电子商务的整体趋势。你说我们用白菜价推供应商,这个很正常。现在是中小企业的冬天,既然都是冬天,电子商务按照我的判断,高价时代必将结束,接下来迎来的是低价时代。电子商务的门槛会变得越来越低。只有这个门槛越来越低了,电子商务的大环境才真正形成了。

我们这次跟阿里巴巴的较量,也是因为这个战略。要是没有这个战略,我们两家可能就是好朋友了。

过去我们不做“小门户加联盟”的战略,我们跟阿里巴巴之间的竞争不会那么激烈。一做“小门户加联盟”呢,我们的面就广了,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情,他们相当于从中间向外扩,我们是从外围往里面拓,目标是一样的,无非是我们采取了不同的途径来实现。我们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他们走的是城市战。其实浙江整个网络的发展还是围绕电子商务的,因为电子商务是以传统经济为依托,以传统的制造业为依托。浙江省又是全国制造业最发达的地区。因此在这块土壤上诞生了“B2B”的网站,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别的省份“B2B”不发展,而在浙江却发展得很好。另外,跟杭州市政府的倡导、跟王国平书记的倡导很有关系。王书记从很早就开始倡导杭州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激励了很多年轻人投身到电子商务的发展中。今天杭州有两家大的电子商务上市公司,一家是在香港上市的,一家是在内地上市的。阿里巴巴是在香港上市的,我们就是在内地上市的。

这道风景线说实话在全国是没有的,只有杭州有。

互联网作为新生事物进来后,我们都不知道它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去利用它、规范它。但是现在政府的相关部门都在研究制定各项法规来规范互联网,让互联网发展得更长久、更好。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不是提出了“三好互联网精神”吗?要建设好互联网,管理好互联网,利用好互联网。

我们要学会观察、分析和总结,只有这样机会才会来。像2006年我们创办了红娘网,也是偶然。那时快过年了,我请公司里的几个年轻人吃饭,在饭桌上我们就聊找对象的事。他们就问我有没有好的女孩子介绍给他们。我说哪里认识什么女孩子啊,怎么办呢?我就一想,说,不如我到网络上给你们找找看。于是过完年, 2006年2月14日,我就正式开通了浙江红娘网。没想到,这两年,我们把“浙江红娘”变成了“中国红娘”,现在在浙江省我们已经是最大的新型婚介公司。我们也提出争取用3—5年的时间,完成红娘网在国内创业板的上市。

改革开放至今,我常常想过去读书时候的两句话,

一是时势造英雄,二是英雄造时势,到底是哪句话对,我看就是时势造英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股票市场和互联网,这四个时点上,造就了大量的所谓的成功人士。

转载须注明:本文原题为《时势造英雄》,作者中新社柴燕菲、汪恩民、方曲韵,选自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编撰的《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历史》一书,微信首发于中新浙里ID:ZJXWZZC。______获授权转发。

本文选自由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编撰的《浙江改革开放三十年口述历史》一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