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整個三國對於戰役的描寫,除了官渡、赤壁和夷陵三大戰役外,作者重點描述的還有關羽大意失荊州的戰役。這是大意還是天意。<strong>也許是變故於一次軍隊輪替!

整個過程瞭解清楚後,也許您也會有答案。

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這場大戰,勢力版圖大變

失荊州前的狀態:<strong>曹操劉備分別佔據了荊州核心區域,尤其是宛城(荊州南陽郡治所)、襄陽(荊州治所)和江陵(原荊州南郡治所、現蜀漢荊州治所)這三個核心區域重鎮。而東吳貌似佔有荊州北部四郡和江夏郡南部區域,但沒有一處北部戰略重鎮,形勢比較兇險,萬一劉備翻臉從江陵出兵,後果相當危險。<strong>孫權做夢都想取得荊州(江陵),礙於聯盟關係和忌憚關羽而一直隱忍不發。而曹操穩穩依託襄陽和樊城,不圖攻只求守,保護了所屬區域的戰略安全。而蜀漢方面,江陵之荊州在關羽11年的治理下,兵精糧足民安,顯得欣欣向榮。三方勢力在軍事上獲得了難得一見的勢均力敵的局面。<strong>但表面的平衡之下,往往預示更大的兇險。

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關羽輕士愛民,結果士民皆叛。為何?

<strong>失荊州的引子:劉備曹操漢中大戰,<strong>曹操虛敗,劉備空勝。為何這麼說?經雙方長久對峙,曹操覺得漢中似雞肋。於是盡遷漢中數十萬居民入魏地,留給了劉備一個空曠的漢中之地。劉備開始修整疲憊的軍隊,但<strong>產生了自己強於曹操的幻覺,遂進位漢中王,以拉近與高祖劉邦距離,做漢室正統之正名。大哥尚在狂歡中沉醉,但取得的表面勝利卻已經有效的撩撥了二弟的神經。於是,這位被後世譽為武聖的關公動起了心思。且不談是關羽有假節之權擅自出兵論,還是成都不發救兵的陰謀論,只說重點。11年坐鎮荊州,期間幾乎從不主動挑戰曹孫,職責盡守沒有錯誤。沒有成都的命令,不大可能擅自作戰。<strong>但,關羽一定想戰!

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切不可挑戰關羽,只要死守待援

<strong>機會把握準確的襄樊戰役:曹操新敗,整體士氣下降;劉備剛勝晉王,蜀漢情緒高昂;打一場襄樊勝仗,一可錦上添花;二可抬高自己聲望;三可佔據襄樊,為今後爭奪中原奠定戰役主動權。於是戰役打響。<strong>關羽的戰役指揮、防禦規劃能力也屬一流:事先沿江建築烽火臺作為前哨,於江陵安排機動作戰主力軍團,自帶野戰軍團出征,後勤軍資調度也是專人負責,<strong>部署嚴密,確實是攻防有序,難有可乘之機!輕士重民,留下隱患:關羽一向孤傲,對官吏階層比較輕視,導致部分將領怨恨。守公安的傅士仁(也有說士仁,為不同兩人),臨時守江陵的南郡太守糜芳屬於怨恨型的;負責後勤的潘浚,屬於有才無忠。<strong>自信的關羽認為大哥的小舅子糜芳沒有膽量反叛,而傅士仁缺乏號召力,潘浚屬於文官,皆不足慮。這三人構成了關羽後方的核心,等於埋下了三顆定時炸彈。關羽總兵力應在50000人左右。除常規守軍,另有15000左右的機動精銳,包括水軍。自己出戰的25000-30000左右。<strong>對於東吳,關羽此時還是比較提防的。

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關羽水淹七軍,抒寫最後輝煌

<strong>前期勢如破竹,產生輕敵思想:這種順利,體現了關羽較高的戰役組織和指揮水平,使得很快拿下襄陽。此時,幾乎全部南郡區域都被佔領。而這種勝利,也促成了宛城及南陽郡、襄陽郡叛魏勢頭形成氣候。導致曹曹魏疲於應對。等到曹仁平息了宛城叛亂,也只能據守樊城與關羽對抗。<strong>已經沒有力量組織反擊

。曹操不得不派出于禁領7軍救援樊城。所謂7軍、乃7部人馬,3-5000人不等,總共不到30000人,但基本和關羽軍力相當。<strong>于禁因為長久進行屯田,指揮作戰已經生疏。加上忌憚關羽,這7軍除了龐德所部,估計都是膽顫心驚。<strong>攻樊城陷入持久戰,一場暴雨形勢突變:由於樊城曹仁堅守,關羽一時無法攻取,攻城戰變成了持久戰。于禁大軍到來後,關羽立即重新部署。而熟知荊襄地區氣候的關羽,預知可能會爆發洪澇。於是將巡遊於長江與漢水的水軍調集到襄陽。這一步,成就了水淹七軍,也造成了江防空虛。季節性的暴雨果然來臨,<strong>關羽水淹七軍。一時間襄陽北部郡縣又開始出現叛魏之變,關羽因此聲名大振,竟然慌的曹操差點遷都(遷天子到鄴城,曹操自己很早就入住)。關羽靜靜的圍住水中的樊城,只待水退,樊城必得。這場大雨,戰役形勢已經完全偏向關羽。<strong>樂極生悲也應運而生。這場洪澇也讓東吳開始著急,如若樊城歸蜀,則以後得到荊州的機會將永遠沒有

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呂蒙終於等到機會

<strong>軍隊輪替,呂蒙抓住機會:這種形勢下,魏吳迅速達成共同抗擊關羽的共識。加上呂蒙一連串的信息情報忽悠戰,關羽放鬆了警惕。命令江陵留守的機動軍團開赴樊城進行士兵換防休整。<strong>從種種跡象看,不存在盡數起江陵之兵增援。水淹七軍後,加上水軍到來,關羽兵力佔據絕對優勢,根本不需要增援。雖然曹魏也派出救兵,但洪澇之地,大軍根本無法前行。<strong>關羽的實際麻煩就一個:兵士久戰近1年,前線士兵急需休整。這不過是正常的輪替而已。<strong>唯一的失誤,可能是一次性輪替數量過大。江陵出發1萬人,造成了一個很大的空隙。江防空虛、江陵守備空虛,這個大機會被一直找不到突破口的呂蒙抓住了。<strong>白衣渡江(布衣不著甲,非白色衣服)一舉拿下江防工事,而後迅速圍住江陵。

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荊州隱患爆發,關羽四面楚歌

<strong>隱患爆發,荊州易主:此時關羽還有機會。但情報工作處於癱瘓,信息已經封閉。而呂蒙雖然圍住江陵,但兵力不多,攻打沒有把握。一旦<strong>關羽回援,曹魏那邊無法夾擊,<strong>只要江陵堅持守城,自己很難戰勝關羽。況且還有公安漢軍,如若<strong>關羽水軍也快速回來,則可能自己被反殺。怎麼辦?<strong>呂蒙及時引爆了關羽留下的定時炸彈:誘降士仁,解除公安之敵;利用士仁勸降糜芳,兵不血刃佔據江陵;啟用潘浚,穩定荊州南部郡縣;秋毫無犯,收取民心。陸遜趁機佔領夷陵等地,切斷關羽最佳退路。想必此時,東吳水軍已經在漢江之口準備堵截關羽的水軍。一連串組合拳之下,大局已定。<strong>東吳這時才真正佔據荊州重地,終於大舒一口氣!

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三國再無關羽,三方格局形成

<strong>四面楚歌關羽敗亡:待關羽聞得江陵失守,已經太遲。著急的關羽採取了一個慌亂的舉措:全軍立即回奪荊州。兵士因江陵家中書信,一路逃跑,只剩下數百人跟隨,關羽被迫進入麥城躲避。此時關羽可謂灰頭土臉,一身狼狽。<strong>為何不在襄陽堅壁死守等待成都援軍?一是關羽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尤其是針對普通士兵。雖然平時善待,但本地居民只想守境保家,呂蒙善待家屬,何須再為關羽賣命。二是全軍家眷皆在江陵,不得不回;三是糧草輜重也在江陵,必須奪回,否則無法堅持;四是襄陽剛佔,還沒穩定,也缺乏完整後勤供給。雖然曹魏無力進攻,但自己也是無力久守;五是必須奪回,否則以後在大哥和同事面前將永遠抬不起頭;六是成都方面還在休整軍隊,路途遠,鞭長莫及。<strong>種種原因之下,關羽放棄了率軍進入上庸休整待機反攻的唯一機會。

關羽失荊州:大意還是天意?也許因為是一次軍隊輪替(三國故事)

呂蒙戰後病故,迴歸三方平衡

整個關羽丟荊州,標誌就是一場大雨帶來的洪澇:曹魏樊城坐以待斃,襄陽北部響應關羽;東吳非常著急,眼看與荊州就要永遠說再見;關羽很是得意,此番洪澇天助我也。誰知,洪澇也認親戚:幫助了與水有緣的東吳。<strong>這也許是大意或天意,或者是一場洪澇帶來的命運昭示,更可能是一次軍隊輪替帶來的大失利!本文原創,嚴禁搬運!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或署名。有畫說話,這廂有禮!謝謝閱讀,下回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