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古城走親訪友酒宴習俗

「风俗」古城走亲访友酒宴习俗

大名人民在幾千年的飲食生活中,形成了許多獨特的饒有風趣的飲食習俗和風尚。這裡介紹一下走親訪友的酒宴習俗,可以看到大名人熱情好客的禮儀。

走親訪友,一般在春節期間和中秋前後都要進行,多數是上午去下午歸,待客一般在中午。需要走動多,又沒有時間,有時也要串兩家或三家,也可以在親朋好友家吃早飯或晚飯,否則有“捎著”之嫌。

當地民眾特別是農村,自古就有“菜好做,客難請”、“莫道餚粗,勸酒醉客”的禮儀。家有客人是一種光榮。對待來客,冬天讓烤火,夏天遞扇子,遞煙點火,開水沏茶,飯前溫酒,飯後留宿,客走遠送。俗話說,親戚有遠近之分,朋友有厚薄之別,越是遠房親戚或一般朋友,越要熱情周到,反之,親近的可以略微差一些,這就是“知己不客套”。熱情不僅表現在言談舉止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招待上。“院中雞,缸中米,河水燉河魚,原湯化原食,說說知心話,把酒話桑麻。”這已成為接待客人的常規。

酒宴一般在堂屋明間,設一張八仙桌,長輩和親友坐在正面,上下首分開;次之在左右兩邊就坐,陪客和主人則是坐在下首,面向主客(同酒店的座次基本相反)。這樣安排座次,一是表示對長輩和親友的尊重,二是遞菜倒酒也方便。舊時在農村招待客人一般為八個菜、十個菜不等,各種蒸碗也要上六至十種。這是因為年節期間,蒸碗比較容易。在準備春節年貨時,就已經有所考慮和安排。招待貴客(如新女婿)時,則高出一籌,有一套比較講究、隆重、大方的待客程序和民俗飲食文化。貴客到來後,先上茶水,接著再上糖、口酥、蜜三刀等類的甜點心,用完後,緊接著上十或十二個炒菜,含雞塊、魚塊、苜蓿肉等。在炒菜的中間上二至三道大件菜。在大名,大件菜指的是整隻、整條或大肉之類。比如,紅燒肘子、清蒸全雞、糖醋鯉魚等。

上菜的順序一般是先涼後熱,先鹹後甜,先葷後素,先上價格高的,後上價格廉的菜。

上的大件菜也不盡相同,有的喜歡上清蒸雞、糖醋魚,有的喜歡上燒雞、紅燒魚。上雞時,雞頭要朝著主客,並且只有主賓可以吃雞頭,其他客人是不能吃的。相傳,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當乞丐時,喜歡吃雞頭,當上皇帝后,與他一起用餐時,誰吃了雞頭,就有殺身之禍。在外地上雞餚一般不這樣上,有“雞不獻頭,鴨不獻掌”之說。

每上雞或魚時,必須把酒斟滿,吃雞魚時必須要乾杯。中間上方肉或條肉(苜蓿肉)、藕盒、煎丸子或四喜丸子,也有上牛羊肉丸子的。其中,丸子類菜餚要在中間上桌,如果先上丸子,有“完了”之意,不吉利;如果最後上丸子,有讓客人“滾蛋”之意,即對客人不尊重。吃菜也有一定講究,主客不動筷子,其他人不能先動。吃魚時,不準翻個,只能吃上面的魚肉,底面的魚肉不能吃,這就是 “客不翻魚”之風俗。也有的地方可以吃另一面的魚肉,稱其為“遊”過來,而不叫“翻”過來。

吃魚的時候,主人首先將魚眼摳出來敬於客人面前,被敬的人則以筷子將魚眼在魚身上一抹,請大家同吃。以上這些禁忌或習俗也在演變中,現今已無人在乎。

在敬酒方面也有許多禮節。主人或陪客提議敬酒,全桌人起立連敬主客三杯,也有的地方敬兩杯,有“好事成雙”之意。敬酒者先喝,謂“先喝為敬”。或者與客人碰杯同喝,謂“同飲”。然後客人回敬主人,謂“有來無往非禮也”。誰先提議誰帶頭,然後按“推磨”或“順時針”方向進行,輪到誰誰喝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