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31歲後為什麼不再畫畫?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31歲後為什麼不再畫畫?

杜尚訪談錄


杜尚,這個名字一聽就自來熟,像水一樣。

給蒙娜麗莎添了兩筆鬍子,在小便池上簽名寄去參加藝術展,是這個法國人最為人知的兩件事。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31歲後為什麼不再畫畫?

鬍子蒙娜麗莎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31歲後為什麼不再畫畫?

小便池


有人說二十世紀,杜尚是比畢加索更有影響的藝術家。

但他的作品是什麼?很少有人說出來。是啊,一堆很拗口、無厘頭的名字。其實,他很年輕時就不畫畫,甚至停止一切藝術上的活動。

他的精神遺產是什麼?除了一本棋書,他沒有任何著作。

所以,就有爭論:他憑什麼有這麼大名氣?他故作高深,故弄玄虛,作秀和愚弄人吧?他有錢才能這麼隨心所欲!他恰好碰到現代藝術興起這個契機,才出名了!

這本《杜尚訪談錄》可以終結或激化這些爭論。

法文版於杜尚死前一年半問世,很幸運保留了第一手資料。

英文版序提到:“杜尚在採訪中始終保持著伴隨他終生的平靜,這種平靜使得杜尚所持有的原則染著一種無法否認的壯觀:一個超凡入聖的人不僅讓我們很難企及,而且是無法傷害的。”

是啊,所有爭論都無法傷害杜尚。他的口頭禪是“沒有什麼事情是重要的。”畢加索看到抽象變現主義畫家波洛克的“滴畫”說:“這什麼都不是!”杜尚卻說:“我屬於我的時代……我比這些人年長十幾歲。”

藝術是近代的概念,原來的藝術家是工匠,受人所託,或為養家餬口,從事政府性或商業性活動,即使到了文藝復興時代也多是如此。近現代,各種藝術流派紛出,藝術家成了專門的職業,乃至美化,神秘化。

藝術到底為什麼?

為生活而藝術。這無可厚非,現在稱為大文豪的人,多有趕稿賺錢的經歷。賺錢照樣可以寫得好,不賺錢好像很崇高但不意味能出好東西。

為“目標”而藝術。這目標可以是託陳出新,振聾發聵,振興國家,可以是讓自己稱為一代宗師,讓世人知曉某一民族某一派別某一形式。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藝術的“意識形態化”。

為藝術/美而藝術。這看似最高的綱領,也是為許多人憧憬、嚮往、崇拜的境界。有錢的藝術家,可以安心沉浸。沒錢的藝術家,必須忍受疾苦磨難。對,藝術家是一群偏執的人。最偏執的,視藝術為宗教,視美為宗教。《尋訪千利休》裡千利休說:“唯有美麗的器物可以讓我低頭。”

無法將杜尚歸為其中一類。

他出身富裕之家,臨時抱佛腳向外祖父學版畫——當時法國法律規定,以藝術家職業的人只用服一年兵役。離開軍隊後花了六年時間在各個風格流派間漂流,瞭解,嘗試。22歲參加現代藝術家獨立展覽,25歲已經成為介紹立體主義的書的角色。29歲時,達達主義出現,並視杜尚為精神領袖。28歲來到美國,因為畫作《下樓的裸女》走紅。31歲畫了人生最後一張油畫。後來他做過許多事,圖書管理員,為別人策展,給投資藝術品的建議,買賣藝術品,耗費最多時間的是與藝術毫無關係的下棋。居然下得不錯,代表法國隊比賽。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31歲後為什麼不再畫畫?

下樓的裸女

不為生活,沒有目標,甚至“反”藝術。

他其實對藝術沒做什麼事。衡量他的藝術影響,不如看他這個敏感的人。

他從《下樓的裸女》引發立體主義與未來主義的論戰,看出所謂現代藝術也是一樣的傳統,離開了歐洲藝術圈。他從“小便池”被拒出展,看出美國同行也是一樣,離開了藝術圈。

“是的,藝術對我來說已經完結了……我想從一切物質的責任中解放出來……”

“藝術只是一種趣味……(趣味意味著)習慣,對已經接受了的東西的重複。如果你把一些事重複若干遍,這就形成了趣味……不要被定型在美學的形式裡,不要被定型在形式或某種色彩裡,然後重複它們。”

他不像重複別人的趣味,甚至也不想重複自己興趣。

他花了八年在玻璃上做了一副“畫作”,《大玻璃》,也叫《新娘,甚至被光棍們剝光了衣服》,後來興趣消減了,他就不再碰它。《大玻璃》展出後裂開了,他說這裂紋很好。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31歲後為什麼不再畫畫?

大玻璃

後來英國泰特藝術館辦了他的回顧展,他說:“(展覽給了我)非常好的印象。你的記憶被喚起了,你可以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你順著年代往前走,人已經死去了,而他的生活被留在身後……我一點不為那些我所不喜歡的、慚愧的、我不想要的東西而不安……就讓他們簡單地、赤裸地、誠實地呈現出來,沒有受辱,沒有遺憾……”

杜尚看得太清楚了。

他覺得不光是藝術家創作了作品:“藝術家做出了什麼東西,然後有一天由於大眾的、觀眾的介入,他被承認了,然後他又被後代承認了。”

他不但不畫畫了,也很少去美術館:“是觀看者形成了美術館。美術館應該算是領會形式、評判形式的最後場所嗎?‘評判’這個詞也是很可怕的東西……一個社會決定接受某些作品,然後建一個盧浮宮,讓它一直存在幾個世紀。說到真理、真實、絕對的評價,我絕不相信這些。”

自然,那些大作“你能感到它們是樹立起來,社會的等級觀把它們保持在那裡。”那些大師,“公眾任何時候都需要明星,或者是物理上的愛因斯坦,或者是繪畫上的畢加索。這是大眾,觀眾的品性。”

藝術家,觀眾;藝術圈,社會,都是一回事。相互需要,相互保持,相互評判。

杜尚對世俗更早看穿。

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藝術家,31歲後為什麼不再畫畫?

杜尚

採訪一開始,杜尚就說自己“很幸運,因為我基本上沒有為了餬口去工作……我從某個時候認識到,一個人的生活不必負擔太重和做太多事,不必要有妻子、孩子、房子、汽車。幸運的是我認識到這一點的時候相當早……這是我生活的主要原則。所以我覺得自己很幸福……我沒有任何遺憾,我什麼都沒有失去。”

他早年有一段很短暫的婚姻,後發現婚姻還是和其他事情一樣沒勁,就和平分手了。67歲再次結婚,“是因為在我妻子那個年紀已經不可能生孩子了。”“家庭迫使你放棄自己真正的理想,去拿這些理想和家庭所具有的東西交換,和社會及一切這樣的行頭交換。”

在“快樂的單身漢”的日子裡,沒人知道他是怎麼生活的。臨時工,買賣藝術品,做點小玩意,父親給遺產……他慶幸自己花費很低,紐約租房也很便宜,他說:“生存的關鍵主要看花多少錢,而不是看掙多少錢。你得知道可以維持你生計的數目。”

不為藝術,不為傳宗接代,不為事業有成,肯定有人會問:杜尚活著是為了什麼?

杜尚會覺得這個問題很傻:“我喜歡活著、呼吸,甚於喜歡工作。我不覺得我做的東西可以在將來給社會有什麼重要意義。因此,如果你願意,我的藝術就是某種生活:每一秒、每一次呼吸就是一個作品,一個不露痕跡的作品,既不訴諸視覺,也不訴諸大腦。那是一種持續的快樂。”

對別人而言,做點什麼最重要;對杜尚而言,不做什麼更重要。

所以,也有人說杜尚這是無師自通的“禪”。

我看不是。任何概念化的名詞用在他身上都格格不入。

還是用杜尚自己的話來評價:“我並不期待任何東西,我也不需要任何東西……到現在為止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什麼東西也沒有做,我覺得挺好。”

還有人,特別是藝術家要學習杜尚。比如要反形式(行為藝術),反學院(波普藝術),反人造(偶發藝術),可以說這些都受杜尚的啟示。但還是需要觀眾,還是要表達自己,還是要在“藝術”這棵大樹下乘涼。

即使木心這樣通透,也說:“我甘願為藝術佔有,沒有異議。”

有誰能像杜尚脫離任何組織、圈子,甚至脫離藝術本身?

誰能像他一樣說:“我沒有任何遺憾,我什麼都沒有失去。”

是的,沒人能學得會杜尚。把杜尚和任何概念扯在一起,都滑稽。

別說脫離藝術,就連“讓藝術教養自己”都沒幾個人學得會。

還好,有這本書可以看。

“當不了天才,也可以選擇當天才的朋友。”學不會杜尚,我選擇當杜尚的朋友。

採訪最後,記者問杜尚:“您想到過死嗎?”

“幾乎沒有。從生理上來說,在我這種年紀(當時杜尚80歲),當頭疼了、腿斷了的時候就不得不時時地會想到。除去這些,當你是一個無神論者的時候,你會被這樣的事實吸引:你將完全消失。我並不要另外一次生命或者輪迴什麼的,這又多麻煩。瞭解了所有的這些就很好,人會死得很幸福。”

一年半後,杜尚邀請朋友在巴黎郊區公寓晚餐。客人離開之後,杜尚上床之前,他的心臟平靜地停止了跳動。

他的朋友這麼描述:“第二天早上我發現他躺在自己的床上,美麗、高貴、安詳。只不過比他活著的時候略為蒼白一點點。一抹微笑留在他的嘴唇上。”

生不能如此自由,死但願能如此平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