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字的美學、意境與哲思

題主所選:明,善,正,端,賢,佳,淑,悟,壽,仁,緣,德。

而我從美學、意境、哲學的角度,漢字是有哲學意義的,尤其是儒釋道,賦予了漢字一些重要的美學概念和意境,每個漢字都是一首詩、一個故事、一段歷史,一種哲學。

中國文化的蘊涵,在漢字美學中具有相當充分的體現,從漢字到漢語,是一個更廣遠、更深邃的美學境域。但“漢字美學”的獨特性,又可以自成一體,與“漢語美學”並非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也就是說,單個的“漢”字就是道,就是美學,就是意境,精神,德......

--------------------------------------------------------------------------------------------------------------------------------------------

<strong>【道】

何為道?老子《道德經》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

題主薦德,卻無“道”,惜之。

一道字,歪果仁要琢磨透,非哲宗不可達。

《道德經》曰: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以下說的種種美學境界,都是道的形式,道只有一個,而境界卻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的境界揭示道的不同的性質,故而產生不同的概念。每個概念,都是對道的闡釋,後來進入美學,成為美的概念,實際上,它們均是道的美學別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天地大美,四時序列,萬物榮枯,那都是由於“惛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的本根“道”,即自然的偉力所致。

境界與道,二者相似,都有象,也都有精,是象與精的統一;它們都是有,又都通向無,是有與無的統一。境界與道最大的不同在於:道之象無具體形象,是一種模糊的意念,惟恍惟惚,而境界其象是具體的。儘管如此,境象亦如道象,也是一種心象。梁啟超曰: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為虛幻,惟心所造之境為真實。

出於對宇宙本體“<strong>道”的尊崇,中國人將美歸之於道,又基於對道的藝術詮釋,將美歸之於道的形態——“意象”和其高級形態“境界”。美在道,亦即美在境界。

--------------------------------------------------------------------------------------------------------------------------------------------

<strong>【妙】

<strong>妙者,真妙也,妙不可言。凡之美者,皆可稱妙。

妙首先出現在《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老子說,道有兩個性質:無,有。無是天地之始;有是萬物之母。有來自無,無生有,因而無比有更根本,妙是對無的評價語。

<strong>1.王弼論老子云:妙者,微之極也。

<strong>2.《道德經》十四章雲: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裡說的不見其首不見其後,既具空間意義,又具時間意義。道是無限的,這裡說的無限,既有宏觀的無限,也有微觀的無限。就妙來說,主要用來說明道微觀上的無限。

<strong>3.嚴羽曰:故其妙處透徹玲瓏,不可湊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以實見虛)

<strong>4.老子第一章雲:道可道,非常道。妙作為道的性質,同樣具有這樣的特性。至妙的東西往往是語言難以表達的。

5.對道的把握不能憑感官,也不能用語言,而要靠心靈。這心靈,不是純理念,也不是純思辨,而是一種兼具理性與感性、思辨與體驗的悟。只有這種悟,才能把握道,也只有這種悟,才能體會妙。

--------------------------------------------------------------------------------------------------------------------------------------------

<strong>【神】

何謂神也?孟子曰: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周易·繫辭上傳》雲:“神無方而易無體。”(無方即無形)

“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知神就是知變化之道,這無異於說,神就是變化之道。

“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又云:“陰陽不測之謂神。”

從上而知,“神”有三種特點:無形、變化、神奇。

“神”至唐而成審美概念,唐·張懷瓘把藝術分成三個等級:神,妙,能,神排第一。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這就是說,詩之美就在於入神,達到神這個境地,就達到無以復加的高度。

神與妙之間關係密切,神必妙,妙必神。但也有區別:神更為哲學化,而妙更為美學化。神最重要的在變化,妙最重要的在精微。神含義更豐富,運用面更廣,妙的含義相對比較確定,只在審美上運用。

“神”與形對立時,就不再是一個審美判斷詞,它成為境界內在的方面、靈魂的方面,由此派生了一個重要美學理論傳神寫照,這個理論的要點是以形寫神,形神兼備,重在神似。

所謂:“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

<strong>【逸】

<strong>何謂逸? 逸是一種幽遠淡泊、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

常州畫派開山祖師惲南田曰:

“須知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有,所以為逸。”

逸,作為美學理念是在宋元才得以凸現的,宋代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把畫分成能、妙、神、逸四格,逸格最高。他說:“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目之曰逸格爾。”

<strong>唐代評畫,“神”為至高,重其獨出心裁的創造性和神出鬼沒般的變化性。吳道子是卓越代表。<strong>宋元

評畫,“<strong>逸<strong>”為至高,重其自然性與自由性,元代文人畫家倪瓚為其表率。

--------------------------------------------------------------------------------------------------------------------------------------------

<strong>【清】

何謂清?清澈澄明也。

詩經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願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

這裡的清指眼神的清澈、晶瑩。

在魏晉文學中的審美特徵為“清簡通脫、清淨澄澈、出塵脫俗、玄遠深邃”,核心旨意簡言之為:“簡約、清澈、玄遠。”

《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說文解字曰:”清,朗也,澄水之貌。朗也,明也。澄而後明。故云澄水之貌。“

老子曰:清靜無為。《清靜經》曰:“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從道家審美而言,“道”既是最高的存在,也是美的本源、審美的本質,那麼“清”自然成為最高的美,因為它是“道”的顯現,老子云:“天得一以清”。“清”不僅體現在文藝審美創作的美學追求上,清淡素樸的美還體現在創作者的人格修養、人生境界上,由“道”的清淨、無為所塑造的恬淡人格。而莊子則更多、更鮮明地談到了“道”的“無為”所帶來的這種清淡的人格美:“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也,聖人之德也。”

-------------------------------------------------------------------------------------------------------------------------------------------

<strong>【麗】

<strong>何謂麗?物尤則妖,美極則麗。

《離卦·彖傳》雲:“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麗的本義是附麗,日月附麗於天,才光輝燦爛;百穀草木附麗於土,才千姿百態。

明代美學著作《溪山琴況》曰:“麗者,美也,於清靜中發為美音。麗從古澹中出,非從妖冶中出也,若音韻不雅,指法不雋,徒以繁聲促調觸人之耳。而不能感人之心,此媚也,非麗也。譬諸西子,天下之至美,而具冰雪之姿,豈效顰者可與同日語哉?美與媚,判若秦越而辨在深微,審音者當自知之。”

“麗”具有以上美學別稱所不具備的優點:第一,麗,華豔,具有形式美的品格。它比妙、神、逸、清等概念要好得多,這些概念都不重視形式美。第二,麗,清雅。麗從清靜中發為美音,從古澹中出。清靜、古澹,顯然就是指清,包括儒家的清正和道家的清真。

注:《溪山琴況》非漢服吧某前輩,該前輩大抵也是直接沿用此書名,該美學著作的作者是徐上瀛,明代重要的音樂理論家,學古典音樂的值得買一本《溪山琴況》閱覽。

-------------------------------------------------------------------------------------------------------------------------------------------

<strong>【韻】

何為韻也?有韻而味長,所謂餘音繞樑,言盡而意不盡是為韻。

謂之曰:“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韻也,如同習習穀風,流水潺潺。

--------------------------------------------------------------------------------------------------------------------------------------------

<strong>【靜】

什麼是靜?不是死水一潭。靜之妙處,靜中有動,靜中生動,動靜一體。合乎自然,隱於呼吸,與天地同脈。

雲捲風舒,秋葉飄零,澄湖月影,幽篁雅琴,春空花落.......

有人講,靜就是靜,其實動靜是一體的,絕對的靜,那就是寂滅了,那毫無意義。關於靜的闡釋,可以用王摩詰的詩來表現,很合適。

<strong>《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

王維以禪宗入詩,與自然之景融為一體,餘秋雨說王維走著走著把自己走成了青苔,秒評。

<strong>《竹裡館》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strong>《辛夷塢》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

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

只有靜下心來,才能感悟到自然之美,靜本身就是一種美。

<strong>《書事》

輕陰閣小雨,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欲上人衣來。

<strong>《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strong>王孫可留,不在春色秋光,而在於永恆的寧靜,超越世俗!

-------------------------------------------------------------------------------------------------------------------------------------------

<strong>【真】

何謂真?真——美之本體也。所謂“真”就是永葆物與人本質之真。

對“真”的闡述,道家是最早的。老子心目中的“真”,是表述事物及人的本質、本相、本色一種自然而又真實的狀態。

而儒家則以“誠”為“真”,子思曰:“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

子思推出一個“至誠”的觀念: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所謂“至誠”,也就是至真、至善,人的天賦本性就是人的真性情,所謂“儘性”者,如鄭玄雲:“順理之使不失其所”。“誠”,真誠、誠實,子思將它視為人與萬物的本性,不虛偽、不欺詐,“君子誠之為貴”,在道德修養領域,“誠”是一杆標尺,是真道德假道德的試金石。

老子說“修之身,其德乃真”,儒家則說:“其德乃誠”。 老子言“信”,以“真”為前提,而“信”的本質是“真”。

-------------------------------------------------------------------------------------------------------------------------------------------

<strong>【浩】

公孫丑問孟子說:“敢問夫子惡乎長?”

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

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什麼是浩然之氣?

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又曰:“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餘謂之曰:獨立思考之精神,善良悲憫之情懷,捨生取義之勇氣。

正是這些光明的力量,使這個民族在面對最苦難、最黑暗的時候,總有浩氣激盪,在腐朽和殘暴勢力面前沒有喪失追求光明的希望。

-------------------------------------------------------------------------------------------------------------------------------------

<strong>後記:

漢字美學、漢字文化的精神,一個“中”,一個“道”,所包含的中國文化內核,需要多少部論著才能闡釋清楚?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一個“字”從誕生到如今,綿延幾千年,期間演變,進化,吸納,熔鑄各種哲學和審美理念,包含各種典故、秩事、精神,已不是表意那麼簡單了。以上10字,如果完整闡釋清楚,內容至少增加5倍,因此為了減少閱讀疲勞,我刪去了大部內容。如果有支持,我會繼續更新剩餘內容,暫時入選的有30個字,現在寫的不到一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