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中國的這四十年,是不是應該更加倍感珍惜?

巴菲特說過:中國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完成了美國200年的發展。

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可謂是突飛猛進。

改革開放四十週年以來,從餐飲上就不難看出,人們的生活水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再也不用擔心“食不果腹”,而是關心餐桌上菜餚的“精美”。從簡單的吃飽到現在的吃好,經歷過這些的人們,應該更加倍感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我們,坐在飯店裡,可以隨意倒掉只吃了幾口的精美菜餚,扔掉吃了幾口的饅頭和米飯···

如今的我們,可以動動手指,足不出戶即可享受到美味的菜餚和社會最新的資訊和知識···

如今的我們,站在2018年的尾巴上,不僅僅是要感慨時間,感慨生活,是不是也要學會憶苦思甜?

現在的年輕人可能不清楚在我國盛行許久的糧票,從1955年到1993年,幾十年間,糧票代表著金錢,代表著生存,那時候很盛行一句話:倉裡有糧,心中不慌。

經歷了中國的這四十年,是不是應該更加倍感珍惜?

那個時候每家每戶分到的糧食糧票是有限制的,對於能吃飽這個詞,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一種奢望,真的是能吃飽就很不錯了。

就在我們國家最困難的時候,應該追溯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左右,三年的自然災害,農民顆粒不收。大家在一起吃大鍋飯。沒有米下鍋,大家就把樹皮、紅薯、草根等等放在鍋裡煮一煮,就是一頓飯。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飲食越來越多樣化。當第一家個體餐館開業,人們都會充滿新鮮、好奇的去排隊品嚐,享受下館子的樂趣。那時候的人們,視糧食如生命,人們不會浪費。

隨後,各種各樣的路邊攤不斷湧現出來,各式各樣的餐廳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人們的選擇性越來越多,菜餚越來越豐富。

之前,我們國家物質匱乏,需要買食物還需要有相應的雞鴨魚肉票,糧油票等,購物非常不方便。1992年,中國取消了糧票。1993年,《憲法》的其中一條修改為: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越來越多的飯店隨之開業,現在的人們似乎恰逢喜事都要去飯店下館子慶祝一番,進飯店消費也成了家常便飯。

經歷了中國的這四十年,是不是應該更加倍感珍惜?

人們“下館子”,似乎不多點些菜,“臉上的面子掛不住”。隨之而來的層級消費引起的無故浪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表示:"我國消費者僅在規模以上餐館的餐飲消費中,就最少倒掉了約2億人一年的口糧!"、"如果加上集體食堂浪費、個人和家庭的食物浪費以及糧食儲藏和運輸過程中的浪費等,全國每年浪費的食物總量估計可養活2.5億到3億人!”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因此,小編呼籲適度點餐、拒絕浪費。從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做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