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罕见白描《观音大士》

徐悲鸿罕见白描《观音大士》

徐悲鸿 白描《观音大士》

1941年12月,羁旅新加坡三年的徐悲鸿准备回国。由于随身携带收藏的金石书画甚多,其中还有不少艺术珍品,一时难以成行。幸得友人相助,携带部分艺术珍品从海路取道云南,1942年登上鸡足山。徐悲鸿在鸡足山逗留盘桓数日,清早作画,午后览胜观光,留下许多赞美鸡足山神秀风光的作品。

鸡足山祝圣寺是滇西地区著名古刹,享誉南亚、东南亚地区。寺内存有孙中山题“饮光俨然”、梁启超题“灵岳重辉”和赵朴初题“大雄宝殿”三块贴金匾额,是近代文人觐见礼佛的宝地。在祝圣寺居住其间,徐悲鸿以单幅书法相赠祝圣寺住持怀空法师,对当局施政乏术表示失望,而对寺里实施的“自给政策”则十分赞赏。

徐悲鸿在鸡足山留下的书画有《鸡足山全景图》、《翠竹寒林图》、《奔马图》、《雄鸡竹石图》及一幅书法和两幅观音。观音都是站相,一幅是印度的,一幅是中国的。这些墨宝原藏于鸡足山,今尚有五幅存于省博物馆。

这幅站相的观音以白描法写就。有别于描绘神仙的超凡脱尘,乃是从人物画脱化而来,这也与悲鸿的现实主义主张十分吻合。画中观音大士如同一位古意人物,赤足立于一朵盛开的莲花之上,手执柳条,正将甘露撒向人间。这是悲鸿心系家国天下普世主义情怀的表现,也是徐悲鸿很少涉笔的佛教题材的有力见证。

徐悲鸿极少画观音,为孙多慈母亲祝寿画过一幅,观音大仕明显带有孙女士的神情。他的观音乃是对女性的称颂或古意的表达,之后创作的《落花人独立》、《日暮倚修竹》等无不如是。结合动荡的时局与这一时期他在感情上的波澜,或可解读为内心对于宁静,和平,美好的向往。可称为这一时期人物画的代表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