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之崛起——《掌上明史》1

朱元璋之崛起——《掌上明史》1

朱元璋之崛起

——《掌上明史》1

黄波

朱升,安徽老儒,元末弃官隐居。元璋军起,下徽州,问方略,时元璋羽毛未丰,朱升即献三策,曰“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元璋叹服。

元末群雄并起,盘踞江西之陈友谅与横行江浙之张士诚为元璋两大劲敌。先灭陈还是灭张?元璋幕僚各执一词。元璋曰:“友谅志骄,士诚器小,志骄则好生事,器小则无远图”,先攻友谅,士诚贪图自保,如果先攻士诚,友谅必借机袭我,吾腹背受敌矣。遂定“先张后陈”之计。后来演变果如其言。能够精准地分析自己的敌人,堪为元璋崛起之一大奥秘。

元璋与陈友谅战,俘获甚多,元璋择骁勇者五百人置麾下,五百壮士“疑惧不自安”。至暮,元璋用其换下了自己原来的护卫,然后解甲酣寝达旦。壮士们感激涕零地说:既不杀我,又以心腹待我,当竭忠而报!此不过是英雄之故技,昔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用来收买人心,即已屡试不爽。然而“酣寝”的英雄们是否真的全无戒备?史书失载,谁愿意相信谁相信去。

少年共游乐的兄弟邵荣在元璋初起兵时就跟随他,屡建奇功,突然据称“有异志”。《明史.太祖本纪》中说:元璋欲赦之,可大将常遇春不干了,放言人臣造反最有悖于大义,如果宽免他,我决不与不讲大义者“共生”,元璋不得已,“乃饮荣酒,流涕而戮之。”这样的好戏当然不是费神为即将消失的邵荣而演。

元璋讨伐张士诚檄文中说:“凡尔百姓,果能安业不动,即我良民,旧有田产房舍,仍前为主,依额纳粮”。现代史学家们都说这是元璋取消阶级斗争、政权变质的标志,因为他承诺维护现有秩序。看来在史学家们眼里,天下大乱还是乱得彻底才好。

元璋于金陵(今南京)称王,远在杭州的刘伯温惊讶地发现,金陵上空祥云笼罩,有“天子之气”,决心“辅之”。这就是史籍中著名的“西湖望云”故事。刘邦造反之前,老婆说刘三即使躲藏起来她也能轻易找到,因为“其所居上常有云气”,乡人以此多附刘邦。两个故事如出一辙。得天下需要能力,还要故事编得好。

各朝实录多载君王之嘉言懿行,花团锦簇端看如何读法也。《明太祖实录》尝记,元璋初起时,偶于军营外见一童,上前询问,原来其父母均为元璋军所征用,孩童无地可去。元璋遂许被掳掠到军中的夫妇团聚,民皆感戴云云。此乃典型的“反面文章正面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