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分析:三諾生物大剖析!

關鍵詞:血糖 Trividia PTS

之前在談到魚躍醫療的時候,我曾經說過“魚躍是國產血糖儀醫院份額最高的企業”,其實從整個血糖儀大市場來說,三諾生物才是國內國產企業真正的第一名,正好三諾生物出了年報預告,我們今天就談談血糖儀這個領域的國產龍頭。

說實話,也好久沒仔細跟了,並表Trividia和PTS的節奏有點把握不太清楚,總之說說我對這個行業看法以及對三諾的理解吧!

三諾業務分析

三諾主要產品就是血糖儀,原有市場側重國內OTC領域,14年才開始做國內醫院市場。16年收購美國第三大血糖儀品牌Trividia,17年收購血脂和糖化血紅蛋白監測廠商PTS,完全了全球化佈局。

1)國內業務:收入12億左右,其中OTC渠道11億,醫院渠道1億;

2)Trividia:國外血糖業務銷售額 10億左右,盈虧平衡(算利息略虧損)

3)PTS:血脂和糖化血紅蛋白,全球銷售額4.5億左右,幾百萬美金利潤;

市場格局

全球格局:羅氏、強生、拜耳、雅培 四大巨頭,羅氏22億美金,強生15億美金,拜耳13億美金,雅培10億美金,三諾+Trividia+ PTS,預計銷售額4億美金左右,排名全球第五。全球市場規模大約100億美金左右。

國內格局: OTC終端17年市場規模大約30億,出廠規模15-20億。三諾OTC市場銷量份額50%,銷售額份額30%。第二強生15-20%,第三羅氏15-20%,第四艾康1.5-2億,第五怡成1.5億,其次魚躍、雅培、拜耳不到1億。醫院市場規模15-18億元,增速5-10%。以進口為主,市佔率85%。17年強生6-7億,羅氏5億,雅培和拜耳大約1-2億,華廣上億。國產方面,魚躍8000萬,三諾6000萬(略虧損)。

從國內血糖行業發展看進口替代驅動力

血糖這個細分行業,是我們無論研究醫藥還是研究其他行業都值得借鑑的領域,行業發展變化、進口替代以及不同渠道的競爭力對比,都是一個比較合適研究樣本;

通過國產龍頭三諾生物的發展,我們回顧血糖儀市場發生進口替代的歷程。08年三諾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並且打通OTC渠道後就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反超了原有國內龍頭怡成血糖儀,銷售收入從08年3500萬增長到2017年超10億,10年大約30倍的增長,這段時間也是三諾發展的黃金階段。

股市分析:三諾生物大剖析!

技術過關是前提:從開發出第一款產品,到解決了關鍵技術問題後,做到質量基本過關,是進口替代的必要條件之一。

2004年,三諾開發出第一款血糖儀

2007年,安穩系列血糖儀,解決了高頻率測試試條使用次數問題,

2008年,安準系列血糖儀,試樣本血量降低至0.6ul以下,測試時間縮短至10秒以內

差異化競爭策略是關鍵:三諾也想進入醫院體系,但是在精度要求更高的環節,進口產品依然牢牢把控著市場。三諾選擇了OTC渠道這個更依賴性價比的市場,通過買試紙送設備的方式,迅速佔領市場。

研究小貼士:互聯網思維模式提升客戶黏性關鍵

盈利模式:白送設備,靠耗材賺錢的經營策略在IVD領域比較普遍,其實這有點互聯網思維的意思,以免費設備卡位需求節點,畢竟每個醫院、每個患者對單類儀器需要是有限的,誰先圈住了用戶,就佔了先機。所以,競爭激烈的結果就演變為儀器投放,一般都是保證用多少試劑耗材,設備不用花錢就可以白送投放給醫院或者患者。

研究小貼士:為什麼國產品牌在OTC市佔率很高,但醫院市場還是進口壟斷?

血糖儀技術關鍵在於高血糖或者低血糖時候一定要測的準,其實原來國產血糖儀的問題是在正常範圍測試結果都沒啥問題,但是極高或者極低值就會有偏差。關鍵是,血糖正常的人測量不太準問題不大,但是糖尿病患者在異常值的時候一定要準,而原來國產血糖儀恰恰就在這一點有所欠缺,導致醫院進口產品的替代遲遲沒有發展,羅氏、強生、拜耳、雅培還是佔大部分市場份額。

三諾的全球化併購之路

三諾做到國內OTC市場份額第一,但嘗試之後始終沒有突破醫院市場,在這個時候三諾開啟了全球化策略,早期三諾有一些古巴和委內瑞拉的訂單,但是歐美等重要區域實在無法進入,三諾選擇的辦法就是併購,而在過去幾年,幾大巨頭也在出售自己的血糖業務板塊,三諾也持續參與併購。

我們先看看三諾併購方面都做了哪些嘗試,並有哪些成果?

2014年,收購華廣生技20%股權,最後由於華廣是臺灣企業,最後失敗;

2015年,拜耳出售血糖業務,5億人民幣銷售額的三諾生物聯合中信,準備收購10億美金售額的拜耳血糖。最終,松下聯合KKR拿下來拜耳血糖業務,三諾蛇吞象的戲碼沒上演成。

2016年,三諾花了2.73億美金(17億人民幣)收購了全球第六、美國排名第三的尼普洛診斷(現在改名Trividia)

2017年,三諾花了2億美金(含里程碑)收購了PTS,產品線延伸到血脂和糖化血紅蛋白檢測。

併購Trividia和PTS之後,三諾如願完成了全球化戰略。

2018年,強生也把自己的糖尿病業務以21億美金出售給私募股權基金,據說三諾也組團參與併購,儘管報了高價,但是由於違約保證金(參照高通-恩智浦)等原因,但是最後還是落選。

從這些併購歷程,可能會看到兩個問題,為啥這些巨頭都在賣自己的血糖業務,為啥總是不賣給三諾?

問題1:個人判斷,主要是由於對於幾大巨頭來說,血糖是一個過於成熟,甚至走下坡路的板塊,強生的血糖業務最近幾年就在持續下滑,對於這些大型企業,可以售出一次性兌換現金了去投入到更更有潛力的板塊;

問題2:拜耳和強生最大塊肉,三諾為什麼沒吃到,應該不是報價的問題,我覺得可能一方面是對於中國企業的不信任,特別是體量比自己業務小一個量級的企業。另一方面,也可能是資金出境的問題,不說三諾這兩次具體如何,就說當年華東要收購某外國仿製藥企,就是按照人家的期間,根本沒辦法一次性拿出十幾億美金。所以說,實際經營並不是電視劇,吉利併購沃爾沃的劇情並不是每次都能夠上演的!

我們看看三諾為完成全球佈局,花了鉅額併購了糖尿病檢測海外企業,蛇吞象的後果如何?

1)首先說,為什麼是鉅額收購,其實2筆收購合計近30億人民幣規模,對於10億收入/2個多億利潤,市值才60億的三諾來講,不說是蛇吞象,也算是小並大。而且前期是大股東先收購在手裡,在注入到上是公司的時候還經歷了波折,而大股東本身手裡還沒啥錢,過橋貸款的利息就讓大股東不得不減持股份。感覺小馬拉大車,拉的有點累;

2)海外資產的典型特徵就是,有收入有EBITDA,但沒利潤,而三諾收購的Trividia和PTS都是這種情況,收入規模不小,合計有2億美金收入,但是淨利率都很低,PTS能夠有百萬美金級別收入,而Trividia還處於虧損中。

3)所以,三諾是否能把兩家體量不小的企業盤活,並整合成功,重新提升盈利水平,是很關鍵的問題。很多國內企業把國外有技術、有收入的企業花大代價吃下來,但是幾年無法整合並盈利,可能會對本部都造成影響。港股微創醫療過去幾年都處於這樣的波動之中!

4)不管怎麼說,我一直支持並欣賞有中國企業能夠走出國門去併購海外企業,參與全球化競爭,這也是中國崛起的具體表現,聯想併購IBM PC,吉利併購沃爾沃都是這樣的案例,不一定能確保整合成功,但是一旦嘗試成功,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能夠做到跨越性發展。

說說Trividia

Trividia最早叫NDI,是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後面被尼普洛株式會社收購,產品血糖儀主要在美國銷售,美國市場份額第三,僅次於強生、羅氏,市佔率約13%。年銷售260萬臺儀器,10億支試條。

股市分析:三諾生物大剖析!

三諾海外併購Trividia前,依靠國內市場銷售額,是全球第九,雖然說收入增速還可以,但是產品技術短期無法突破,價格定位弱於進口品牌,OTC市場份額已經達到50%,天花板隱見。所以,三諾收購全球排名更靠前的企業就成為全球化佈局,突破現有瓶頸的戰略選擇。

前面也說過,華廣和拜耳的收購失敗,讓三諾不肯錯過後續的任何機會。尼普洛出售血糖業務的時候,三諾毫不猶豫的併購下來,一方面希望完成全球化,特別是美國市場佈局,現在三諾+Trividia合併計算3.5億美金左右,全球第五;另一方面希望通過整合,提升三諾技術能力並降低Trividia的生產成本。

但是Trividia本來就是一個有EBITDA沒利潤的公司,而奧巴馬醫改導致美國血糖試條大降價,過去幾年降價了70%(這可能也是幾大血糖巨頭都搶著賣血糖業務的原因之一吧!),這一點不知道三諾做盡調是否考慮了這一點,。最後的結果就是16年準備把Trividia注入到上市公司的時候,Trividia16年業績非常差,醫保降價倒逼T從老產品切換到新產品時候,老產品線折價+新產品銷售起量慢+收購費用利息影響,心諾健康(Trividia母公司)一口氣虧了3億多,最後中止收購了中止了!

經驗總結的角度說,國內企業收購海外企業,如果不瞭解經營環境,很容易吃虧。另外,大股東併購資產→裝到上市公司的資本運作,也要提取考慮資產標的短期可能的經營變化,如果可能出意外,就變成砸在大股東手裡了,而一般都是槓桿併購,利息費用對大股東都吃不消!

從18年Trividia的經營情況看,扣利息能夠做到盈虧平衡,未來恢復淨利率水平仍然是發展第一要務。

投資角度看,併購海外資產容易對報表造成短期影響。譬如納思達收購利盟之後,短期利潤就直接變成虧損,那麼市場預期線性變化的階段,大額資產並錶帶來的利潤突變會對股價造成較大波動!

說說PTS

三諾在16年收購了海外企業PTS,在血糖領域從血糖儀延伸到血脂和糖化血紅蛋白監測業務。短期看,PTS業務很穩定,血脂監測大約3000萬美金收入,糖化血紅蛋白監測1500萬美金收入。我們看收購時PTS的簡單報表。

股市分析:三諾生物大剖析!

PTS在14年相比13年收入增長50%,主要是中收購了拜耳診斷的糖化血紅蛋白監測儀業務,但是從利潤表端也表現出來,收購之後整合階段的利潤下滑狀態。

而三諾未來在這個領域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把PTS中國區業務做起來,國外市場已經成熟並增長穩定,但是國內血脂和糖化血紅蛋白兩個項目遠沒有血糖監測這樣普及,而且也存在一個know-how問題,血紅蛋白這個檢測指標在國內還沒普及,願意使用定期使用這個指標監測的都在大醫院,而大醫院又願意選擇通量更大的生化法,只有在二級以下醫院,由於生化法成本高、樣本少,才會主要選擇PTS的POCT法,但偏基層醫院,這個監測指標還沒有那麼普及。

如何看三諾18年業績預告

業績預告18全年增長15-35%,按照中值20%增速計算,是要好於18Q3時14%的增長趨勢的,算到18Q4單季度業績大約70%增速,表觀很好看,看看中值的絕對值大約8000多萬也還算正常,PTS並表11個月合計有2000-3000多萬增量,疊加本身國內業務還有20%增速。

但總的來說,自從三諾收購兩個海外標的之後,中介費、虧損的投資收益等因素,三諾淨利潤已經變成了測不準狀態,季度之間波動比較大。而在18Q1和18Q3兩個季度母公司收入也產生波動後,對於三諾的盈利預測模型就更難做了!

所以,我對三諾的業績判斷只能是更多的觀察變化,而沒有更確定的結論!什麼時候三諾重新迴歸成業績指引明確,經營變化可預期的時候,我們可能更容易下判斷結論!

股市分析:三諾生物大剖析!

關於18Q1/Q3的收入波動,公司給了很多原因,我下面從自己的角度說是我的理解

投資小貼士:經營渠道和體系變化對報表的影響

我觀察偏消費類企業的時候,很願意研究一下經營模式和銷售體系,一方面評估一下銷售能力絕對值的強弱,另一方面公司發生渠道變化的時候,會給公司帶來哪些影響,也可以提前有個預判!

近幾年三諾銷售渠道體系發生了一些變化,以2016年兩票製為契機,經銷商級別有所調整,新建立了線上、百強連鎖等渠道。從全部經銷商代理調整為線上渠道大約佔20%,百強連鎖和專門客戶佔15%,經銷佔65%。我們可以想象可能是經銷商規模過大之後,開始有綁架生產商的趨勢,公司一方面是開拓新渠道,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防止渠道商尾大不掉。

而經歷這樣的變化之後,反應在報表端就是,18Q3單季度母公司(國內業務)收入增速只有6%,遠低於終端15-20%增速情況,據說是清理代理商渠道庫存,加強回款。

我們對於公司報表單季度出現異常情況,可能做出的判斷,要麼是補欠賬,譬如說前期壓庫存太厲害,終端增速小於出廠增速,貨都積壓在渠道里,那麼繃不住的時候就是出現,終端還有增長,但是出廠端完全沒增速了;要麼是徹底惡化的開始,一般這類就是終端需求不行了!對於三諾,我們可以去OTC渠道調研看看終端銷售情況,也可以逐季度去跟蹤一下,如果是渠道庫存問題,那麼2-3個季度報表數據總會緩過來,會呈現趨勢向好,而如果是終端需求問題,那麼報表數據就會持續惡化。

不管是那種情況,其實我們都應該避免去投資增長節奏有問題的行業和企業,天然有一些行業容易形成壓貨→庫存→去庫存 週期,譬如 羽絨服類企業,譬如OTC類藥企,永遠判斷不準的渠道庫存,很容易形成研究挫敗感。

總結:

三諾之前口號是“全球血糖監測專家”,通過併購Trividia+ PTS完成了血糖的海外擴張以及其他血糖指標的延伸,搭建了全球化全品類的架構。通過分次資產注入,現在PTS已經完全並表,Trividia只有不到40%股權,未來如何拿到全部股權,如何做生產、銷售方面的完全整合,可能還有一段路要走!(作者:userfiel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