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劍:迴歸本源:支付對銀行的意義

銀行業研究員王劍的這篇文章,可以讓讀者一方面瞭解銀行業演進的歷程:從商業出發,到異地匯兌,再到存款沉澱,最後發展貸款。另一方面,讀了這篇文章,才真正明白為什麼諸多銀行發展本地生活服務,以及為什麼銀行熱衷於信用卡的商戶優惠,實際上這是迴歸客戶數據沉澱的本源,也可以認為是銀行通過優惠服務來購買客戶數據。

目前,金融嚴監管還在持續,監管當局重點整頓前期行業內的一些亂象。其中,金融要回歸本源,支持實體,是一項根本性、原則性的要求,被屢屢提及。因此,各個金融子板塊均有必要考慮什麼是自己的本源,如何迴歸本源等現實問題。銀行在我國金融體系中佔據絕對主導地位,總資產佔整個金融業比例在80%以上,擁有最為廣泛的分支渠道和客戶基礎,是金融服務實體的主力。前期創新業務眼花繚亂的銀行業,也在積極探索迴歸本源的做法。

一、“商—匯—存—貸”演進

王劍:迴歸本源:支付對銀行的意義

中國的第一家票號:山西平遙日升昌記

傳統上,銀行主要業務被總結為“存貸匯”,存即存款,貸即貸款,匯即匯款結算等。如今,隨著業務品種增加,存已經泛指各種負債業務,貸則是各種資產或放款業務,而匯,更加包羅萬象,甚至可以包括各種服務性的中間業務。因此,廣義“存貸匯”依然是銀行的主要業務。但“存貸匯”只是描述了銀行的業務品種,還沒有真正觸及它的本源。其本源,靜態地看,要求銀行的所有“存貸匯”業務必須圍繞合理客戶需求來開展,不能脫實向虛,比如用這些業務去支持一些不合理的金融服務需求。放款等業務除考慮經濟原則外,還要考慮“合理性”,這種要求目前已被廣泛接受。

然後,從業務發展歷史進程上,動態地看,能夠更進一步瞭解銀行業務的本源。歷史上看,“存貸匯”三大類中,銀行最早其實是起源於“匯”,而不是現在業務佔比更高的“存”或“貸”。不管是歐洲近代銀行業的起源,還是我國近代票號、錢莊的起源,其最初的起點均是匯兌業務。

以我國山西票號為例,明末清初,我國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山西商人外出經商,逐漸地,商品交換的地理範圍擴大,白銀運送不便,劫奪時有發生。在此情況下,票號應運而生,主要業務是匯兌。而最早經營這類業務的票號,卻大多是從事其他商品貿易的非金融企業,比如茶莊、顏料莊、綢緞莊等。它們在各地有分銷網絡和資金積累,具備從事匯兌業務的先天條件。票號開具錢票,起先用於匯兌(避免長途運送白銀的麻煩和風險),而後有信譽優異的錢票被直接用於流通,貨幣職能加大,已經有了信用貨幣或貴金屬貨幣的代幣的特徵。而其他客戶需要資金時,票號則有實力給予放款,收取利息(僅為大致演進情況,現實中的情況還更復雜一些)。

從這一演進過程來看,商業貿易是最初的起點,而後基於商貿網絡開始為客戶提供匯兌服務,因此“匯”最早出現。緊接著,在此基礎上,慢慢才有了“存”和“貸”。歐洲的近代銀行起源,也是類似,即商人在意大利貿易口岸從事貨幣匯兌服務。我們將這一過程劃分為幾個關鍵節點:

(1)商貿企業的網點渠道和資金實力,是提供匯兌服務的前提。早原始的匯兌服務,其實是一次“對敲”:客戶在商號的某分號(網點)存入貨幣(比如白銀),領取錢票,然後到達遙遠的外地之後,到該商號的當地分號,交付錢票,換回貨幣。現代銀行的同行匯兌,本質依然是此原理。這一節點的關鍵,是商號長期從事商貿業之後形成的網點渠道和資金實力,以及商業信用(該客戶能夠相信在異地分號能取回貨幣)。

(2)一旦錢票的信用受到眾人認可,那麼客戶拿著這錢票,已無換回貨幣之必要,直接拿它用於支付即可。文獻確實也記載了,當時山西一些信譽優異的票號的錢票,確實被民間直接用於支付,不是非得取回貨幣用於支付。於是存款業務誕生,這一節點的關鍵,是商號在長期經營過程中形成的優異的商譽。

(3)若有客戶需要資金週轉,票號信任其還款能力和意願,則可放款收息。於是,貸款業務誕生。這一節點的關鍵,是票號在此前的商、匯、存等業務經營中,具備了對客戶的充分認識,瞭解其經營情況和其他信息(包括人品、才幹等非書面信息),因此能夠相對可靠地把握其還款能力和意願。於是,票號便可以借給客戶一筆貨幣(白銀)。但是,這裡還有一個細節,即,如果該票號的錢票信用很好,已經能夠履行支付職能,那麼它也不需要借給客戶真實的貨幣(即本位幣),而只需要借給他一張本票號的錢票,讓他拿這個去花即可,將來也償還錢票。這時,不完全準備的信用貨幣(即錢票的開具不是100%有對應的真實本位幣的)便誕生了,這一制度是現代銀行業的主流做法。

從這一“商—匯—存—貸”業務演進過程中,能夠生動地反映現代銀行業的起源,同時也已經大致反映了現代銀行業的邏輯。

二、時代在變,邏輯未變

隨著時代變遷和技術進步,人類從事商業貿易、金融業務的技術手段日新月異,但是,本質上卻依然延續上述邏輯。2000年以後,我國電子商務開始盛行,最終,用了很短几年時間,把上述演進的進程,重演了一遍。

我國電子商務出現於2000年前後,早年以B2C為主,而後出現C2C平臺,2003年淘寶成立,把C2C模式加大推廣。這一種藉助新的互聯網技術的商貿業務。

但其中和古時的商人一樣,起初的支付並不方便,主要存在信任問題。當時通行的遠程支付方式主要是銀行或郵政匯款,早期C2C平臺尚未接入網銀支付。但是匯款方式面臨的最大問題,便是買方若先匯款,則承受一定風險,錢貨兩空。因此,支付難題不解決,直接制約了C2C的發展。為此,淘寶推出支付寶服務,即買方先將款項支付給中介(支付寶),中介保管錢款,通知賣方發貨,買方收到貨物確認無誤後通知中介將款項交付給賣方。這一做法較好解決了C2C交易中的信任問題。

王劍:迴歸本源:支付對銀行的意義

新時代的日升昌:支付寶

支付解決後,C2C交易獲得了較快的發展,淘寶及其他交易平臺的交易量快速上升,成效顯著。而後,阿里巴巴(及後來成立的螞蟻金服)發現,交易中留存在賬戶中的資金較多,有點類似“存款”業務。監管層也關注資金安全,因此給予嚴格監管。同時留存下來的除了資金,還有客戶的交易和其他信息,有助於判斷這一客戶的行為習慣和風險情況,於是,放款業務應運而生。螞蟻金服旗下成立了小貸公司,開始在互聯網上開展小貸業務,可能是我國最早的線上放款操作。

當然,由於監管因素的存在,整個演進過程與自然演進的案例有所差異,螞蟻金服沒有自己成為一家金融公司,而是按照監管要求,另外設立符合監管標準的金融業務組織(包括銀行、小貸公司等)。但是,上述“商—匯—存—貸”業務演進的邏輯依然十分清晰。

三、銀行的脫離本源之苦

古代案例和互聯網時代的案例,均印證了“商—匯—存—貸”業務演進過程,其背後反映的,是商品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信用流等變量在市場環境下的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客觀發展規律,即以商品流(物流)帶動資金流和信息流,最後形成信用流。因此,掌握前期商品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非常關鍵。如果沒有人為干預,上述邏輯一般情況下均能成立。

王劍:迴歸本源:支付對銀行的意義

2017年3月開始銀行業面臨新一輪嚴監管

但是,我國現代銀行制度,卻是直接繼承於近代西方銀行制度,即清末開埠後西方近現代銀行登陸我國開展經營,內資也參照其模式開辦了銀行,然後逐步發展。建國後,人民政府接收改組大部分原有銀行,同時也新建一些銀行,經過卓絕的發展改革歷程,最終形成了目前我國的銀行體系。換言之,這一進程基本上直接引進相對成型的銀行體系,幾乎是一步到位引進了“成品”,佈局了存貸匯業務品種,沒有完整地歷經“商—匯—存—貸”業務演進過程,因此在日常經營和直觀印象中,很多人士容易有意無意忽視或脫離這一背後的客觀邏輯,甚至包括銀行業內部的從業人士。

最終,客觀規律卻展現出強大生命力,脫離邏輯所帶來的問題,卻已經浮現。在過去幾年的銀行業“大創新”中,有不少銀行反邏輯行事,不注意挖掘商品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不重視匯兌等業務,不重視客戶基礎和業務基礎,急功近利,直接從信用流起步,大搞同業、空轉套利等業務,負債端也更加依賴批發資金,比如同業負債等。當然,並不是說這些業務有天然原罪,這些業務本身沒有罪,從金融學原理而言,套利本身也是提高市場效率的手段,無可厚非。但是,脫離了基礎,而大搞這些業務,最終動搖了自己經營的根基。

2017年3月開始,銀監會啟動“三三四十”大檢查,宣告了本輪監管大幕拉開,此後各項措施不斷出臺。今後,嚴監管常態化,銀行在同業、理財等業務上“耍花招”的空間越來越小,懲處越來越重。這時,邏輯開始體現堅韌的影響,早年沒有潛在打造客戶基礎、業務基礎的銀行,在經營上開始面臨巨大的壓力。主要體現在諸多方面:

(1)負債(尤其是存款)壓力巨大:在現階段,利率市場化改革仍在推進,居民的儲蓄存款往理財、資管產品分流的趨勢依然存在。當然,投資資管產品並不會讓存款消失,而是把儲蓄存款轉移為投資標的物的存款,主要是企業存款和同業存款,銀行負債成本上升。但是,按照西方經驗,用於日常支付結算的結算存款受到的影響小,大部分依然會留在銀行體系,並且對利率極不敏感,能夠接受低利率,因此是對銀行最為有利的負債品種。而大量結算存款的獲取,則依靠銀行對客戶的長期耕耘,利用自身的網點、產品、服務等優勢,為客戶提供優質、全面的日常服務,包括結算、匯兌、理財等,以此來積累大量穩定的客戶,從而留下可觀的結算存款。這種做法是符合銀行本源邏輯的,但在過去幾年中,部分銀行高度倚賴同業、投資、資管等手段去組織存款(比如發放同業投資,然後讓客戶回存,或者通過資管產品組織存款),根基不牢,時至今日,存款壓力巨大。2017年大監管啟動以來,業內存款形勢有所分化,客戶基礎紮實的銀行存款壓力相對小,大型銀行的存款市佔率開始回升。而客戶基礎不紮實的部分銀行開始提高價格手段攬存,有存款戰之苗頭,被監管層所關注。

(2)貸款業務壓力也將出現:貸款毫無疑問被認為是銀行的主要收入來源,但卻因此被當成銀行的“主營業務”。但是,貸款業務中需要對客戶進行風險定價,以合理成本完成客戶信用風險的評估,從而設計授信方案,制定利率等關鍵決策。而風險定價工作又需要充分掌握客戶信息,除主動調研客戶外,日常通過存款業務、中間業務的開展,是獲取客戶信息的最佳手段。因此,“匯—存—貸”之間環環相扣。但是,在過去的一些銀行業務實踐中,有些銀行拼命營銷最優質的客戶群體,相互之間用價格或其他手段進行低層次競爭,或者只看重抵押擔保等第二還款來源,卻疏於對客戶本身的風險分析。或者,乾脆就重點發展同業投資等非信貸業務。這些傾向,最後都會導致銀行風險定價能力的喪失,並造成行業內的同質化競爭,醞釀行業風險。目前,同業投資等業務受到監管遏制,信貸業務的重點性程度重新上升,很多銀行要重拾信貸業務時,會發現過去幾年在客戶基礎、風控手段等方面並無明顯長進,在競爭中便處於不利位置。更為緊迫的是,隨著金融“脫媒”推進,很多優質大客戶將來會改用資本市場等融資手段,銀行需要客戶下沉,去拓展零售、小微客戶群體,屆時風險定價的要求更高。

根基不牢,地動山搖。在新的行業形勢下,對支付、結算等服務的忽視,對客戶基礎的忽視,正在侵蝕銀行未來的發展前景。

四、迴歸本源,迴歸支付

銀行業未來的競爭將越來越激烈,“歪門邪道”被堵,本源邏輯將更加受到市場重視。圍繞客戶真實需求的支付、結算、匯兌以及其他中間業務,重要性水平將大幅提升,通過這些業務實現“導流”功能,獲取客戶,增加客戶交易頻度,增加客戶粘性,深度挖掘單客價值。在此基礎上,再發展存款、貸款等業務。而對銀行來說,最大的難點,除了主觀上對“匯”的環節不夠重視之外,更為根本的,是銀行業早就已經與“商”的環節脫鉤,不再充分掌握客戶的交易和其他信息(僅在日常金融服務中掌握一些信息),而“匯”又建立在“商”的基礎上,邏輯從一開始就有瑕疵。

但我們也看到,大多數銀行已經注意到這一行業趨勢,開始在客戶基礎建設、生態圈建設等方面發力,重拾“商”的環節。但是,即使在這同一邏輯之下,不同類型的銀行,可能會採取不同的方法。以零售業務為例,比如,大型銀行大多已開辦電子商務平臺,或者生活服務類APP,想盡辦法提升客戶活躍度。目前,部分銀行的APP已經具備了較為豐富的生活服務功能,然後在各種服務中嵌入銀行自身的支付、結算、理財等金融服務,以此來加大客戶的粘性。建設銀行、工商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的APP功能較強,客戶日活躍情況比較理想。經過長期積累,預計未來能夠產生不錯的效果,並對存款、貸款等業務形成支撐。

但這類服務也有同質化傾向,各家APP功能相近,競爭依然十分激烈。為此,部分銀行會採取一些差異化競爭的方式,在自己獨特擅長的領域,應用這一邏輯。比如,建設銀行作為傳統上住房金融的專業銀行,積極介入租賃金融服務,並提出其重點並非是直接提供金融服務,而是旨在協助建設一個全新的房屋租賃市場,以便未來再在這一市場中分得自己的一杯羹。由於住房金融是其專業特長,因此競爭相對不那麼激烈。但由於市場建設還處於初期,因此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而對於大部分整體實力有限的中小銀行來說,有些是選擇在本地開展生活服務應用,圍繞自身的客戶群體,體現本地服務特色,同樣能夠起到導流、維持客戶之功能。中小銀行由於服務半徑有限,對外大幅擴展客戶群體並不現實,更主要的訴求是維護好現有客戶群體。有些銀行則並不具備上述條件,如果本地特色服務難以開展,也可藉助第三方平臺,為自身客戶提供豐富的生活類服務。

王劍:迴歸本源:支付對銀行的意義

匯通天下:日升昌的經營願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