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滕王閣序》的文學高度?

北杉歸


唐朝是一個風流的朝代,唐朝有一位青年才俊,在二十五歲那年寫出了一篇流傳千古的文章,震驚了所有人。這位青年便是王勃,他寫下的是《滕王閣序》。王勃在寫《滕王閣序》時,人生的道路還很長,然而在第二年,王勃便不幸逆水身亡,可謂天不假年。王勃短暫的一生如流星一般一閃而逝,彷彿他來到世上就為給後人留下《滕王閣序》這一千古名篇一樣。

那一年是上元二年,王勃回家探親路過洪州,恰逢洪州牧閻伯嶼剛剛重修了滕王閣,在修繕一新的樓閣中舉辦宴會,王勃也參加了。據說,閻伯嶼的女婿孟學士頗有才華,閻伯嶼便想讓他在眾人面前露露臉。閻公先假模假樣的依次邀請座中之人為今天的宴會寫序文,大家當然知道閻公的意思,可能也是才華不夠怕當場出醜,因此個個推辭。沒想到邀請到王勃時,這個二十啷噹歲的小夥子居然毫不客氣地拿起毛筆就寫。

閻伯嶼看王勃如此莽撞,心中十分惱怒,他藉口更衣憤而離席。不過閻伯嶼也想知道王勃到底能寫成啥樣,所以讓下屬把王勃所作內容逐句告訴自己。所以王勃這邊寫,閻伯嶼便在那廂聽。

一開始,王勃寫了兩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認為這是老生常談,人人都這麼說,不值一提。王勃又寫兩句:“星分翼軫,地接衡廬。”閻公說這也無非是些舊事罷了,並無新意。

也許此時閻伯嶼還當王勃是個莽撞的愣頭青,並無什麼真才實學。沒想到王勃開始發力了,華麗的辭章如泉水一般在他筆下汩汩湧出。當閻公聽到王勃寫出“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時,他已經不說話了。再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傳誦千古的文字躍上紙面時,閻公算是徹底服了,他知道今天這個人是真正的天才,必當青史留名。因此閻公不再惱恨王勃的行為,他走了出來,立在王勃身旁看著他寫完全篇文字,可謂賓主盡歡。

《滕王閣序》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典故非常多,王勃幾乎在每一句中都用了一個典故。中國古代的文人非常重視用典,也非常喜歡用典。因為典故有一個好處,就是能用極短的語言表達極豐富、極微妙的意思。

不過用典也是很難的,因為你的胸中如果沒有儲備足夠的典故,到寫作的時候必然抓耳撓腮寫不出來。而且用典又難在貼切,用典就是用古人的故事來表達自己的思想,你怎麼能在極短的時間裡從浩如煙海的典故中找出最符合自己思想的那一個?這考驗這寫作者的能力。

在《滕王閣序》中,王勃用了幾十個典故,而且每一個典故都很貼切。王勃不僅寫出了這些典故,還把這些典故寫成了對仗工整的駢文,朗朗上口,文采飛揚,確實非常不簡單。由於王勃寫了很多典故,所以《滕王閣序》雖然短短几百字,卻蘊含著極為豐富的意涵,給我們的感覺卻像有數千字一樣。還記得中學時背誦《滕王閣序》可是一件苦差事,感覺怎麼也背不完,就是因為其中的典故密集,一句一典。

居士我感覺,王勃在滕王閣宴會上彷彿是有意要展露自己的驚人才會,因此寫出了這麼一篇炫技之作。王勃果然一炮而紅,打響了自己的招牌。

不過,若《滕王閣序》僅是一篇炫技之作,它也不會流傳千古,因為古往今來的炫技之作太多了。而王勃並不是為炫技而炫技,他在其中傾注了大量真情實感,言之有物。所以《滕王閣序》被選入了《古文觀止》,被選入了中學課本,成為中國人學習文言文的範本。

《滕王閣序》是一篇駢文,而駢文這種文體在古代曾引起很多人的聲討。因為駢文注重形式,卻往往忽略了內容,因而不能表達真實的情感,言之無物,華麗空洞。當然,這種批評針對的並不是《滕王閣序》,因為《滕王閣序》雖然華麗,卻並不空洞,這篇文章意蘊無窮,出自王勃的內心,是他的真情流露。

第一段,王勃記述了這篇序文的來歷,即“都督閻公”在此樓大宴賓客,勝友如雲,高朋滿座。

第二段,王勃描寫了滕王閣的壯麗華美,可謂依山傍水,上出重霄,下臨無地。

第三段,王勃向窗外遠遠眺望,見到無數美景。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出自這一段。

以上三段雖然辭藻華麗,卻也不過是正常的敘事寫景而已,真正感人的內容還在下面。

第四段中,王勃因為臨窗眺望,想起與無窮無盡的天地宇宙相比,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而真正能夠建功立業的歲月更是短暫。王勃不禁感嘆道:“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這一段前承王羲之《蘭亭集序》的喜極而悲,後啟陳子昂《登幽州臺歌》的慷慨悲憤。

到了第五段,王勃因感嘆人生短暫,因而想起了自己的坎坷仕途。命運並沒有青睞天才王勃,他反而因為自己的才華而遭到小人的嫉妒。王勃兩度被貶官,可謂是“時運不濟,命途多舛”。因此王勃在這一段列舉了歷史上那些懷才不遇之人,如馮唐、李廣、賈誼、梁鴻等人。王勃這麼寫,無疑抬高了自己的形象,然我們而後人並不會認為他口出狂言。因為王勃的才華名聲,還要在這些人之上。

不過王勃畢竟只有二十五歲,人生的路還很長。所以他並沒有一味抱怨,而是在第六段激情迸發,表示自己仍有一腔熱血,仍懷一顆報國之心,只要有人賞識,便可以作出一番事業。王勃這是把《滕王閣序》寫成了一篇自薦信,既展露了才華,又顯現了志向,給在場的權貴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滕王閣序》太過華美,結果掩蓋了後面跟著的那首《滕王閣詩》的光彩。詩曰: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這首詩自然是很好的,特別是最後二句:“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啟發了兩位著名的詩人。崔顥《黃鶴樓》中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和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都是千古名句,而這四句詩都是從王勃《滕王閣詩》的最後兩句中變化出來的。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夢露居士


失路之人王勃有心露筆,卻無意成就了一篇千古名篇

公元675年,25歲的王勃正當人生失意苦悶之時。

他的失意完全是由個人原因所造成的,他本來少年得志,然而卻熱心政治,滲合權貴鬥爭,因為一篇《檄英王雞文》被之前還誇他為“大唐奇才”的唐高宗李治心生不滿。李治認為,沛王李賢與英王李哲鬥雞,玩物喪志,你不勸誡反而選邊站瞎起鬨,明顯就是挑撥離間,於是憤而將他趕出長安城。被趕出長安城的王勃後來又謀得一份參軍之職,可卻又在任上殺死官奴,繼而被貶。他本來要被判為死刑,恰好遇到大赦,就逃過一劫。然而從此,他卻徹底跟官場無緣了。

無官可做的王勃猶如折斷翅膀的鯤鵬之鳥落於草莽之間,十分落魄。但他又不甘心於這種落魄的生活,於是就在他25歲這年前往交趾縣探望父親的路途中,路過南昌城,聽說閻都督為新裝修一新的滕王閣典禮舉行盛大聚會,而當時前來參加聚會的人又是天下高官貴客,於是時為落魄的王勃決定趁這個機會露一下臉,以便爭取東山再起之機會。

那天,主持聚會的閻都督本來想通過這個聚會,讓他的女婿作序從而掙個面子,故意請諸位露一手,在場貴客早就猜出閻公心思全都假意推辭,可是急切出人頭地的王勃不管那麼多,當人家請他時卻毫不客氣地揮毫而就,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滕王閣序》。

《滕王閣序》的文學特色:

跟別的序不一樣,《滕王閣序》是以駢文的體裁寫成的。駢文的特點是對仗工整、聲律鏗鏘,辭藻華麗,酷愛用典。而其缺點卻是因為太注重形式,而內容的表達不容易發揮出來。但是,《滕王閣序》卻張揚了駢文的優點,將寫景及抒情極好的融合起來,真正地達到了寫我所寫,抒我所抒的一種暢快淋漓境界。

初唐王勃之前,六朝文學十分糜麗,然而王勃卻打破這種糜麗,將唐朝人蓬勃的精神,開闊的意境全部體現出來。他一開筆就以雄邁的歷史感和空間感寫出了滕王閣所處之地洪都的氣勢及人文風景。

當時,因為王勃毫不謙讓地揮毫作文,引起閻公不滿,以上廁所為理由離席而去。當王勃開筆寫第一句“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時,只覺不過是平淡之筆,然而當聽到“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時,眼前一亮,已經感覺到一股博大而又凌厲的文氣撲面而來了。接下來,只見佳句泉流,奔流而出:“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

對洪都的不吝讚美,對盛大聚會及賓客的不盡奉承,已經閻公聽得飄飄然了。

然而轉下來,王勃進入寫景之時,通過秋天色彩的變化寫出景色之景,讓閻公驚歎不已。特別是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閻公都止不住地從裡間跑出來,一睹王勃風采。

滿天的落霞與那孤獨的野鴨一高一低地飛翔,遼闊而又澄澈的天空與那一碧無垠的秋水遠遠連接,整個天地如此和諧如此安詳地交匯於無痕之中,如此美境及想象,世間幾人難達?

在寫秋天的風景時,王勃技法嫻熟,變化多樣,遠近結合,虛實結合,上下結合,多種色彩等等,完美無瑕地結合於一體。當然,《滕王閣序》寫洪都地勝及風景都不是亮點,亮點是王勃通過大量的用典寫出了內心複雜的情感。

首先,王勃先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之詩句表達了自己一代天才活於盛世之中,竟然卻落得個像馮唐、李廣、賈誼、梁鴻等人一樣懷才不遇的下場。緊接著,王勃又用“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詩句表達自己儘管身處人生困厄之境,也要像東漢馬援一樣志向遠大,不懈追求建功立業。

懷才不遇,困頓不堪,卻又不甘不屈,渴望時代給他機會讓他實現心中志向,才不會辜負國家和這個美好時代。這就是王勃在《滕王閣序》急切要表達的情感。

總之,《滕王閣序》儘管以駢文體裁格式限制,但王勃那飽滿的激情與過人的才華依然充分爆發出來,衝破六朝以來的糜麗風格,融入唐朝人積極主動的開拓精神,將多樣化的寫景手法與複雜多變的情感為一體,成了唐代駢文體的代表作品。

這就是《滕王閣序》的文學高度。


月望看歷史


題目:王勃: 人不輕狂妄少年,天韻舞春風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

我讀王勃的詩,內心總覺得是惋惜的。

650年 ,王勃童鞋出生于山西一個名門世家,他們一家子都很膩害。 他的爺爺可是隋末唐初的名人王通,,王勃也是詩人王績的侄孫,對!就是十一歲就名動京城的神童王績,五言律詩奠基人。

王勃的哥哥也是個天才少年,據說弱冠之年就中進士,爺爺哥哥們都很牛逼對不對,而我們的王勃童靴更厲害,人生跟開掛似的,徹底將神童優良基因發揮到極致。

六歲開始寫文章,想想我們六歲的時候剛從幼兒園畢業呢,字都認不全呢。

九歲的開始讀顏師古註釋的《漢書》(相當於大學研究課題),並指出一堆錯誤,還撰寫10卷長文名為《漢書指瑕》。相當於一個小學生寫一篇至少3萬字以上的論文。可以直接升級為教授了,跪拜,連唐高宗大叔讀到他獻上的頌,知道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寫,都連聲讚歎他為“大唐奇才”。

王勃小朋友就是傳中說別人家的孩紙。然而他性格造作,卻不失真誠。他的才華,讓他能夠暫時的觸碰到生命的玄機,他的智慧卻不足以讓坦然面對人生的窮通。也許境界只是毫釐之差,但這一步之遙,卻往往一生都跨不過。

言歸正傳,大家都知道《滕王閣序》這篇膾炙人口的駢文,是王勃為了探望他的父親,路過南昌,閒來無事,無事去蹭飯,參加都督府的宴會。這宴會本是都督閻公借滕王閣修繕一新的機會,大宴賓客。讓其婿吳子章在眾人面前作序,展示文采,一舉成就文名。

與會來賓知曉閻公之意,當然紛紛謙讓,早已準備好的吳子章正準備發揮的時候,初來乍到的王勃小朋友太傻太天真,當仁不讓,即席賦就《滕王閣序》

計劃被打亂,閻公很是不悅,初時以“更衣”(上廁所)為名,拂袖而去,實則仍在後面,聽人奏報,留心席上的情況。

當聽人報王勃寫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閻公表示很淡定,說,“不過是老生常談”;等王勃寫出“星分翼軫,地接衡廬”時,閻公沉吟不言;到他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一句,閻公肅然起敬,站起來說:“此真天才,當垂不朽矣!”又再列席,立於王勃身側,隨其筆起筆落吟誦其文……

這裡需要給大家科普一下:文學背景

在唐代的三百多年期間中,文章體裁分為兩種,第一種:前期的駢文 根據其內容,又可以分三期,自東漢末到維京南北朝期間內,漸漸盛行的同行駢文體文,這種文體,主要的特點,字字相駢,句句相儷,文字對仗,聲韻要協調。王勃也是沿用這種體文,其他兩種在這裡就不多闡述。“初唐四傑”他們的文章都延續此文體。

(推薦書籍:《隋唐史別裁》李樹桐著 1995年商務印書出版社)

王勃童靴把音律、對仗、辭藻、典故以及文字的美感發揮到極致,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每一句都一幅風景大片,很有畫面感,還是GIF動圖的。

關鍵這是還是一篇限時命題作文,有景有事,寓情於理,吳子章被王勃秒成渣,宴會極歡而散,滕王閣的聚會,便如昔日會稽山上蘭亭中的聚會一樣,成為千古佳話。

《滕王閣序》這樣揮灑自如的駢文,比王勃其他的詩作,更酣暢無忌的展現了他的才華,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亦不為過。

如果說,《杜少府之蜀州》,表現出王勃性格中的豁達,那麼,《滕王閣序》所流露的王勃,則是豪情與失意並存的矛盾的少年。

然而676年,王勃於探望父親的歸途中渡海溺水,乘風而去。他只活了短短的26個春秋,一個天才少年從此就隕落。


安意如


每讀《滕王閣序》,我都會想,究竟是怎樣的曠世才情,才能現場揮毫,寫出如此絕世妙文?

毫無疑問,僅憑一篇《滕王閣序》,便足可認定,王勃在文學史的地位被大大低估了,一個“初唐四傑”怎能襯托出王勃的萬丈光芒?

聞一多先生曾評價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以我觀之,王勃的《滕王閣序》也應在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之上,足以壓倒“唐宋八大家”(至少是大部分)!

傳言王勃在寫《滕王閣詩》時,尾聯“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空”字當時還特意空著,讓在座諸人填寫。其實,這個“空”字才是全篇的文眼!

你看他狀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落霞雖美,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何況伴飛的還是隻孤鶩。一“窮”一“斷”,活畫出作者窮途失路的形象。

你看他抒情:“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勝地不常,盛筵難再……”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應有的情緒嗎?

現在看來,在《滕王閣序》雄奇偉麗的文字裡,似乎隱藏著一則預言,預言這個煙花般璀璨奪目的生命,在爆發出全部的才情之後,將迅速凋謝……


非白非黑


對 《滕王閣序》這篇文章的感情非常之深,在高中的時候臨摹過這篇字帖,在對每個字的揣摩和重複中不自覺的就被其中的絢麗文采和浪漫豪邁情懷所打動,一句句膾炙人口的名句,至今記憶猶新。

滕王閣位於江西省南昌市贛江濱畔,是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嬰始建,後閻伯嶼為洪州牧,宴群僚於閣上。


王勃路過此地,恰逢盛會,即席而作《滕王閣序》,文中聲情並茂的描寫了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作者“

無路請纓”之感慨。


王勃,字子安,唐代文學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並稱為 “初唐四傑”。

王勃自幼聰敏好學,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


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


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已經開始在官府裡教書了。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歌以“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相慰勉,意境開闊,一掃惜別傷離的低沉氣息。


王勃的主要文學成就還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滕王閣序》。


公元675年,王勃作此篇之時只有21歲,但經歷官場了跌宕的他已不再是那個單純早慧的少年,他開始懂得額人情世故。


所以他寫“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之武庫。”積極能事讚美主人的盛宴。


接著開始寫景,他運用了大量的鋪陳,對偶的修辭手法,又在比較之間相互襯托,滿是精緻。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這樣的句子讀起來節奏明快,整齊和諧,鏗鏘有力。

如果文章就這樣結束了,那麼《滕王閣序》也就屬於一個文辭華麗,描寫風景的駢文,可能會淹沒在後來李白的豪放唯美充滿想象裡的詩詞之下。


但是王勃在描述完秋高水寒之後他筆風一轉,開始寫“天高地囧,始察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餘之有數,感慨萬千。”


意境高遠,這才是王勃要表達的深意,他為自己有機會參加宴會深感榮幸,但面對高官顯耀,不免又有幾分心酸悲槍。


他轉而慨嘆自己的“不齊”的“時運”、“多舛”的“命途”,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鬱悶和不平,傾吐自己“有懷投筆”、“請纓”報國的情懷和勇往直前的決心。


整篇文章情由景生,情景之間相互滲透,水乳交融,似行雲流水,揮灑渾然流暢,既有蘇軾的《赤壁賦》的蒼涼,又有曹操的“老驥伏櫪”的“志在千里”。


“關山難越,誰悲矢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文辭、韻律、氣度,無一不精,讀來讓人心生萬千感慨,由衷讚歎。


《滕王閣序》雖然是一篇用駢體寫成的詩序,但它筆力明快、風格清新、氣勢浩蕩,華美俊秀,堪稱典範之作。


就連高舉反駢旗幟的文學家韓愈也對《滕王閣序》表示大為讚賞,稱頌其“讀之可以忘憂”。


上元三年(676年)冬,長安城裡都傳頌著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


一天,唐高宗也讀到這篇序文,見有“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不禁拍案,驚道:“

此乃千古絕唱,真天才也。


又讀下雲,見一首四韻八句詩:“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畫棟朝飛南浦雲,珠簾暮卷西山雨。閒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唐高宗一掃成見,連聲嘆道:“好詩,好詩!作了一篇長文字,還有如此好詩作出來,豈非強弩之末尚能穿七紮乎!真乃罕世之才,罕世之才!當年朕因鬥雞文逐斥了他,是朕之錯也。”


於是高宗問道:“現下,王勃在何處?朕要召他入朝!”太監吞吞吐吐答道:“王勃已落水而亡。”


唐高宗喟然長嘆,自言自語:“可惜,可惜,可惜!

情深不壽,過慧早夭,王勃的死,大概就是老天爺嫉妒他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世間容不下他的才情吧。


王勃是當之無愧初唐散文第一人,他的《滕王閣序》也是當時主流文體駢體的巔峰之作。


荒海拾書


《滕王閣序》的寫景頗有特色,作者精心構畫,苦苦經營,運用靈活多變的手法描寫山水,體現了一定的美學特徵。

文學評價: 《滕王閣序》就是在遠赴交趾途中所作,當後人在千百年後看到歷史展現給大家的王勃一生概貌,發現這篇文章也可以看作是王勃短暫生命最後迸發的激情與熱量。一個才氣凌雲,文章但成則天下震動的年輕人在自己命運的頹勢下會如何思考,《滕王閣序》給了人們窺見作者心靈的機會,然而王勃卻意圖用繁華筆觸將自己的命運之悽苦支開,並且讓百代品賞者迷失在文字的宮殿裡無法自拔。在此贅言附會勃文每段文字的背後深意,還可以從文章的結構謀篇,文氣變化來接近王勃年輕卻已蒙塵的心靈。   

文章前面部分大多是對南昌人文地理的讚頌之辭,王勃以其生花妙筆展開一幅奢華的名樓雅聚圖。悲劇的結構總是讓前面營造的宮室樓臺隨後倒塌,但是王勃營造的這幅美景卻不用被毀滅,因為他自己不過是個過客,這樣的美景本來就不屬於他,而且與此美景相關的仕宦之途也不屬於他。因此他很自然的寫出了“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這樣淒涼之語,這句在也是全文的關節之語,王勃以此對自己的悲劇命運發出拷問。作為一個年輕的才子,王勃在傳統社會複雜的政治環境中迷失了方向,因此只能幼稚的抱著“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這樣軟弱而充滿疑懼色彩的希望。

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一臺電視姬


讀了《滕王閣序》,就會明白什麼是天才。天才不是學出來的。是上天賦予的。按傳統的說法,叫宿因。按現在的說法,大概有遺傳方面的原因,王勃的家族上推七八代,幾乎每代都有儒學著作傳世,其中最有名的是王勃的爺爺王通,就是《三字經》中提到的文中子。是在儒學發展史上有名的人物。俗話說,三代出一個貴族,出一個文學天才,也是要幾代人的文化積累的。

王勃從小就很厲害,據說九歲就能挑出《漢書》的好多毛病,如果不是文學世家,是根本不可能的。

《滕王閣序》的文學成就當然是極高的。詞藻華麗,寫景與抒情有機結合,讀之既能感受景物之美,又能體會情感之真。我也是非常喜歡的,百讀不厭。有朋友把《滕王閣序》推為古文第一。又有人說不及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於是,引起了一些爭論。我覺得,每個人說的可能都有自己的道理。

評價一個文學作品,最基本的標準還是思想性和藝術性兩個方面。個人覺的在藝術性上,《滕王閣序》稍勝一籌。而在思想性上,《岳陽樓記》應出一頭地。所站的角度不同,評價的標準不同,得出的結論就不一樣。所以,有種說法“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評論文章,正如評論美女,你覺的美的,別人未必覺的美,但你也不必因為別人的意見而改變自己的喜好,所謂春蘭秋菊,各擅勝場,還是各美其美好了。

駢體文在兩晉到南北朝時期是很興盛的,出了許多大家,比如江淹,徐陵等,有名的文章比如《別賦》《恨賦》等等,寫的都很有感染力。

初唐時期,駢文發展到高峰時期。初唐四傑都是駢文高手,王勃有《滕王閣序》,駱賓王有《討武曌檄》。都是寫的非常漂亮的。

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到達高峰之後,便慢漫的衰落了。中唐之後,駢文便走向沒落了。它的沒落與他自身的缺點有關。也就是它的形式之美相關聯。駢體,就是在形式上大量使用對仗,所謂駢四儷六。主要是四字對與六字對交互使用。造成一種華麗唯美的形式。駢文寫的好的,大多出於天才,非力學可致。這種形式形成之後,對文章的表情達意,起到了嚴重的束縛作用。所以,中唐之後,韓愈柳宗元等提倡古文運動,反對六朝駢麗的文風(六朝指晉到隋之間六個朝代)。

古文運動之後,古文進入了一個有話好好說的階段。這一新的標準持續到清末時代。

古文革新之後,駢文只是不被提倡,不是主流了,但它依然存在。最常用於寫悼詞的時候。這也很好理解。寫悼詞一般隱惡揚善,若無太多可說之處,便用華麗的詞藻寫點廢話。反正大多沒讀過書的人也聽不懂。《紅樓夢》中,賈寶玉為晴雯寫的《芙蓉女兒誄》,就是一篇非常漂亮的駢文。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裡邊的好多句子寫悼詞的可通用。

上邊說的是形式的問題,駢文寫的好,就好像戴著鐐銬跳舞一樣。沒有天才,很難寫出新意,王勃無疑是天才中的佼佼者。

文章寫出來是給人們看的,人們看過之後,會受到文章的感染。有的文章讀了讓人精神振奮,有的讓人情緒低落。這就是所謂的思想性。和《岳陽樓記》比較起來,《滕王閣序》就要複雜一些。其中雖然有“不墜青雲之志”“寧移白首之心?”這樣豪邁的句子,但其中更多的還是一種懷才不遇的憂傷之意更濃一些。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溝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等等,雖極力掩飾,卻還是透露出人生失意的傷感。

王勃說,誰悲失路之人?其中的路,難道僅僅是地上的路嗎?顯然不是,他去越南看望自己的父親,他的父親不就是因為受他的連累,才被貶到越南去做官的嗎?

我們常說,懷才不遇。王勃似乎也是典型人物。可是,王勃的才,僅僅是文學之才,而非經世濟民之才。初唐名相房玄齡是王勃爺爺王通的學生。他沒有什麼文學名篇流傳下來,可他在政治上,卻是有很大貢獻的。而王勃本來是有機會做官的。可是,他做武則天兒子的屬官時,因寫《鬥雞檄》而被罷官。後又因先藏後殺逃犯,險些弄丟了自己的小命,並連累了自己的父親。從這些事上,能看出他在政治上的幼稚。

《岳陽樓記》在思想方面還是稍勝一籌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士大夫人格修養的基本要求。我覺得范仲淹應該是很推崇王勃的爺爺文中子王通的。王通的字也是仲淹。如果不是推崇,為什麼以他的字為名呢?

本來是談《滕王閣序》的,說了許多閒話,中國人是講知人論世的,總結一下吧,王勃是天才的文學家,滕王閣序是駢文的登峰造極之作。我們在閱讀他的文學作品,欣賞他的文學才華的的候還應該記得,他的人生中有許多值得我們記取的教訓。


七月流火140400643


我喜歡這篇古文,我平時練字時沒少練這篇古文,下面是我平時練的。

雖然我非常喜歡,但我有一點不同的看法。

這篇古文,語言華麗,朗朗上口,意境躍然紙上,文字之美,絕對古文的一個鼎峰,文學性,不容置疑,很多名句都流傳千古,“周星馳”取的名,就是引自此文的“俊才星馳”,不論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人傑地靈”、“雁陣驚寒”等等,隨便拿出來幾句,都是千古頌唱,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無論承認與否,我們自古就有玩文字遊戲的傳統,文字遊戲玩的好,本身就是一門藝術,也千萬別把文字遊戲當成貶義詞!此文,就是文字遊戲的高峰。

包括對對聯,實際上也是文字遊戲,文字遊戲要想玩的好,得會押韻、對仗、排比、誇張等手法,還得會很多詞藻,典故,要點水平和想像力的!玩得好,也能引起我們的共鳴,愉悅感,確實是一門藝術!

但所謂文學性,除了文字美、意境美之外,若從思想上、感情上、哲理角度看,這篇文章比起老子、王陽明、杜甫、蘇東坡等古人的傳世言語或文章,又確實遜色了不少。

王勃26歲時能一氣呵成千古絕唱,除了他過人的才華外,大背景是那是個駢文盛行的時代,都在追求華麗詞藻。

作為現代人,沒必要模仿古人“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為了華麗詞藻,優美的排比,花了過多的心思。

若是現代人,把文章的語言華麗,朗朗上口而看得過重,那就捨本逐末了。畢竟,文字,是為傳遞內容、感情、思想、哲理而服務的。這也是為什麼,有的作文老師,不喜歡學生用太多華麗詞藻來寫作文的原因,容易讓學生走入誤區的。

高山仰止,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行書一點通


公元665年,侍衛遞給唐高宗一篇《乾元殿頌》,唐高宗閱後連聲直呼“奇才!奇才!大唐奇才!”公元666年,王勃又上獻一篇《宸遊東嶽頌》,中科舉及第,授朝散郎,這年王勃才16歲,已是朝廷最年輕的官員。

成也為文,敗也為文!

一篇《檄英王雞文》,又被唐高宗批為“歪才!歪才!二王鬥雞,不進行勸誡,反倒作檄文,此人應立即逐出王府!”,僅此一句,王勃仕途一落千丈。

671年,在好友幫助下,補任虢州參軍,因私殺官奴,王勃被叛死刑,遇赦被免,從此,官場再與其無緣。這時的才21歲,正當作為之時,卻遭致命打擊,天才少年,恃才傲物,心比天高,奈何命途多舛!

公元675年,王勃從洛陽出發前去探望任交趾縣令的父親,路過南昌,恰逢南昌都督閻公新修滕王閣,廣宴天下賓朋,對仕途仍未死心的王勃認為機會難得,應邀參加,席間一文,天才少年無虛名,巔峰到萬丈光芒,千古絕唱!

這便是《滕王閣序》,駢文第一,傳唱千年!

如何評價?誰也作不了評價!本著欣賞的眼光,淺談一二。

1 寫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此後,滕王閣,再無勝出此句者!

滕王閣出名嗎?沒有王勃,沒有此句,有幾人知道滕王閣!

而這樣寫景的句子,文中隨手拈來,皆詩情畫意,文采華章。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最有名的,文中絕唱“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專屬奇景!


范仲淹寫洞庭湖的句子也是很受人欣賞,“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

相比之下,王勃的意境闊遠靜謐,素淨空靈多了!

毎一句都是絕佳盛景,未臨其地,已身臨其境。

2 抒懷, 博攬漢唐文人風流,抒奮發向上豪情。

洋洋灑灑,揮筆即就,能找得到出處的典故有46處之多,足見王勃博覽群書,閱盡典籍。

睢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

西漢梁孝王劉武睢園大宴文人雅士,司馬相如等人赴宴,陶淵明好書嗜酒,誰家有酒,徑入酒醉,曹植,謝靈運文采斐然,曾自詡“天下有才一石,曹植佔八鬥,我謝靈運佔一鬥。”

一句話,四才子,極盡飲酒之豪爽,文采之飛揚,既誇主客熱情款待,又誇在座都文人雅士。

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

司馬相如寫成《子虛賦》有楊得意推薦,才得漢武帝賞識,鍾子期死後,俞伯牙摔斷琴絃,終生不彈,高山流水只給知音。

這話說得多有水平,千里相逢覓知音,只給興趣相投的好友寫文章。

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孟嘗,東漢人,廉潔奉公,但高潔孤傲,隱居不仕,阮籍狂妄,往往隨興而駕,路盡慟哭,宣洩對現實不滿情緒。

王勃反用其典,立志不甘沉淪,振作自強,自勉自勵。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雖仕途多舛,但王勃仍一腔熱血,自信積極,努力向上。

這樣的典故多之又多,足可成長篇大論。

3 應景之文,謙恭有禮,不卑不亢。

什麼是應景文?應付時景的虛文,拍馬奉承之作。

這篇也是,但馬庇拍得有水平,極盡高雅。

閻公宴席,本捧紅自家女婿,在座都拒絕寫文,但王勃卻握筆即就,非EQ低,而是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他想通過此次機會,獲得入仕機會。

稱主人:“都督閻公之雅望,棨戟遙臨”(德高望重,聲名遠播)

稱賓客:“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才華出眾,身份尊貴)

稱自己:“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貧寒書生一個)

稱自己的文章:“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有幸參加盛會,胡謅幾句,拋轉引玉而已。)

人人聽聞王勃神童,少年成名,本以為是不懂世故混小子一個,卻文章天成,恭敬得體,謙遜有度,估計在座的都傻眼了。

4 行文整齊流暢,藝術思想倶佳。

駢文到初唐,已是沒落之式,因駢文只有華麗之辭藻,卻無積極之思想,這篇文章卻是駢文集大成者,千古第一,給駢文完美劃上句號。

有人將此文與范仲淹《岳陽樓記》相比,認為沒有範文的深刻思想,

然而范仲淹寫《岳陽樓記》若無一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談何思想?

王勃仕途險丟命,二十來歲卻仍積極面對,試圖被舉薦,樂觀熱情,立志向上,已經難得可貴!


一綠浮芳


只有四個字:名副其實!

全文內容相當豐富,寫景抒情俱佳。足以看出王勃文采斐然,閱讀量積累量非常大,名人典故隨手拈來,優美辭藻俯首可得,運用得當,非常優美的文章。

文章以餞別滕王閣為中心事件展開,藝術手法靈活多變,山容水態優美,樓臺壯觀,色彩變化鮮明,還富含遠近,高低,虛實的結構之美,通過王勃的描述,一副極美的景緻躍然紙上。

首尾兩段敘事,跟大家把事情講清楚了,中間兩段,一段寫景,一段抒情。

寫景一段,文筆瑰麗,辭藻豐富,手法多樣。從剛看到滕王閣,到登閣眺望,遠近高低虛實景色,歷歷在目,讀完如身臨其境。

“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一個巍峨雄偉的滕王閣出現了。“披繡闥,俯雕甍”之後,山原、川澤一覽無餘;閭閻、舸艦盡收眼底。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有聲有色,上下高低遠近虛實,動靜相映,意境渾然,整個畫面和諧統一。

抒情一段,各種典故信手拈來,表達抒發自己內心報國無門,但又不墜青雲之志的心態,雖然“時運不齊,命途多舛”,但依然不會放棄努力,隱隱的也是希望,在座諸位,有能力的給提供個報國途徑。

“馮唐、李廣、賈誼、梁鴻、孟嘗、阮籍;貪泉、涸轍、東隅已逝桑榆非晚”,等數個典故,用來抒發自己欲用自己的才學報效朝廷,但“空餘報國之情”,不過依然不墜青雲之志,希望在以後的日子,可以有用武之地。

此文,非常值得古今傳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