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僅為《毒液》的二十分之一,中國版《你好,之華》為何失利?

11月的電影市場終於打破了冰點,漫威超級英雄電影《毒液》國內上映三天票房超過7.5億,並憑一己之力抬高了國內萎靡多時的電影大盤:11月10日電影大盤達到3.65億,超過了國慶節當天大盤,成為自七夕節(8月17日)過後最高的單日票房——而《毒液》救市的英雄光環下公眾再一次看見了《你好,之華》代表的文藝片的失落。

目前《你好,之華》上映三天票房僅3954萬,口碑解禁後豆瓣評分從7.8回落至7.3分,排片佔比從首日14.6%下滑至10.1%,票房曲線從昨日起開始走低,如無意外,隨著後期新片上映,該片票房空間將逐步壓縮,進入邊緣地帶。

對於這個情況,公眾已經見怪不怪,“文藝片票房遇冷”已經是電影市場心照不宣的認知——即便這部文藝片由巖井俊二導演、陳可辛監製、周迅主演,擁有文藝青年內心最高的配置——市場能夠給予它一定程度的票房期待,如果它失利了,也不覺可惜。

大眾的目光還是更多的集中在進口大片《毒液》身上,即便這位“非典型英雄”來自“蜘蛛俠反派宇宙”,並不算漫威英雄的正規軍;即便這部電影不符合北美市場的期待,北美口碑兩極化,爛番茄新鮮度一度僅29%,MTC平臺35分,IMDB評分7.0,但它依然順利收割了國內票房市場的期待與熱情,排片佔比從49.5%上升到56.7%,國內首週末三天票房已經超過了北美首週末成績。

從《你好,之華》與《毒液》兩部電影的票房反差裡,不難看出市場對商業大片的渴望。《毒液》的火爆一部分原因是進口片IP電影的票房吸引力,另一部分原因則是公眾已經過了太久“無片可看”的日子,對娛樂內容的渴望已經破籠而出。

巖井俊二的“水土不服”,《你好,之華》的票房之殤

當公眾試圖站在票房市場的角度分析一部文藝電影的成敗時,就必須在分析之前列出一個理智的前提:評價一部電影的維度不只有票房。雖然近幾年也有《無問西東》《二十二》《岡仁波齊》這類在票房市場收穫紅利的文藝片,但只以倖存者作為範例難免出現偏差。

這種背景下,就讓《你好,之華》在票房市場上有了更大的寬容。這部電影作為11月關注度最高的國產片,本應揹負著相當的票房期望,但是公眾看見了影片背後的巖井俊二與周迅,電影海報上巖井俊二舉在胸前的場記牌,周迅站在海邊上揚的臉龐,所有人恍惚間想起了《四月物語》裡的松隆子,《情書》裡的中山美穗,於是公眾近乎溫柔的把這部電影從萎靡的票房市場獨立出來,看待它的神情像在看往日的舊夢。

《你好,之華》確實也滿足了部分影迷的內容需求,作為巖井俊二首部執導的華語電影,《你好,之華》保留著很多巖井俊二式的電影元素,比如似《情書》一般作為核心元素的“信”、主角身上的身份錯位,少女少年們的暗戀心事和青春遺憾、別離重逢,還有巖井俊二電影一貫情感細膩的敘事風格,故事結構上的留白,影像氣質帶來的夢境感,運鏡剪輯上的沉靜。在《你好,之華》身上,公眾看見了《情書》,看見了《花與愛麗絲》,看見了巖井俊二一以貫之的溫柔,電影裡的大連都尤其的美麗。

這些美好的電影元素加上週迅的表演,能夠打動巖井俊二的影迷,能夠在《如懿傳》之後奉獻出一個“美回來”的迅哥兒,但不足以撬動大眾市場。《你好,之華》本質上還是日式的情感內核與敘事表達,對於大眾市場而言,日式含蓄剋制的情感邏輯放在國內社會語境裡有些違和,以信為線索勾勒出三代人的情感糾葛、展現家族群像,故事性上吸引力不足。充滿巖井俊二印記的電影元素既是蜜糖也是砒霜,經典元素的出現對有的人而言是情懷與風格的延續,對有的人則是自我重複與炒冷飯。

同時,外國導演執導華語電影,“本土化”這件事彷彿是一個偽命題,無論是追求本土化、接近本地觀眾,還是保持自我風格,在大眾市場的反饋都存在極大的失敗率。巖井俊二或許體會到了這一點,國內唯一一部他作為製片人、監製上映的華語電影《戀愛中的城市》票房僅5365萬,《你好,之華》他擔任導演與編劇,則有陳可辛作為製片人、監製。

此前陳可辛作為監製的《七月與安生》(票房1.67億)《喜歡你》(票房2.11億)等青春愛情題材電影均取得了較高的投資回報,口碑上也獲得市場認可,但《你好,之華》存在的變數或許比之前的電影要多得多。

《毒液》扛票房大旗,票房市場的“報復性觀影”?

顯然,《你好,之華》不能滿足大眾市場對電影娛樂內容的需求,而9、10月兩個月電影市場缺乏大片,觀眾長時間壓抑的觀影消費需求最終爆發,《毒液》成了那個宣洩口。大眾市場將票房熱情一股腦的投擲在了《毒液》身上,這種票房熱度帶著一點“報復性”。

從電影質量上,《毒液》或許並沒有比其他漫威超級英雄大片技高一籌,但是它出現的時機得天獨厚。作為國內電影市場冷淡期後第一部打破冰點的進口片,《毒液》保有著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水準,不管是電影敘事、特效技術還是故事戲劇衝突都滿足了國內市場對進口商業大片的需求,爆米花吃久了確實膩口,但必要時刻足以果腹。《毒液》票房熱度瞬間爆發,取得了僅次於漫威S級大片《復仇者聯盟3》(以下簡稱《復聯3》)的單日票房成績。

數據顯示,《毒液》首週六票房達到3.02億,超過此前所有漫威個體英雄電影,僅次於《復聯3》(首週六票房4.94億),也是國內票房市場上第四部首週六破3億的進口片。貓眼預測其最終票房將達到14.8億,而此前好萊塢個體超級英雄國內票房體量均在6、7億左右,其中成績最高的是《蟻人2》,票房達到8.31億。(《美國隊長3》暫且不算個體電影)

就國內而言,《毒液》這波票房紅利最大的受益者無疑是騰訊影業。據Deadline爆料,《毒液》淨製作成本達到1億美元,全球院線票房達到4.5億美元則可收回成本,目前毒液全球票房超過5億美元,最終票房落點或將達到7億美元。騰訊影業作為出品方之一,投資金額達到3000萬美元,獲得該片約1/3的全球權益。假設《毒液》最終全球票房達到7億美元,扣除成本,票房紅利達到2.5億美元,騰訊影業僅票房分成就超過了8000萬美元。

而放在海外市場,《毒液》票房飄紅意味著索尼打了一場翻身仗。“超英”歷史中,多年來索尼與漫威在蜘蛛俠IP上糾纏不清,在索尼《超凡蜘蛛俠》系列失利後,2017年索尼與漫威達成合作,蜘蛛俠進入復仇者聯盟,漫威超英宇宙再度擴大,蜘蛛俠IP也得到新的生命力。對公眾而言,這看起來是索尼與漫威的雙贏合作,但是對索尼而言,新英雄“小蜘蛛”基本脫胎於漫威宇宙,索尼出資並負責發行,但小蜘蛛的相關電影製作主導權在於漫威,實際上索尼對於蜘蛛俠的把控權一定程度上被架空,索尼急需一個新的超英IP搶奪市場。

《毒液》的出現與成功為索尼開展新宇宙創造的契機,索尼旗下蜘蛛俠相關角色有了安放之處。就目前的情況,《毒液》起碼在國內超級英雄粉絲中有了相當的知名度,隨著電影上映微博、lofter等社交媒體平臺上出現大量《毒液》相關的同人內容,毒液已經從反派角色衍生出了傲嬌、萌寵、慫包等屬性,“毒液X艾迪”的熱度迅速攀升。

但將視角拉高,《毒液》票房火爆對國內票房市場有沒有實際的作用,還有待觀察。國內電影市場已經過了靠進口片打天下的時代,近幾年真正支撐起票房大盤,帶動產業狂歡的都是國產大片。現在《毒液》讓市場短期內回暖,票房向頭部大片集中,如果國產片市場沒有真正復甦,進口片熱潮過去後,票房市場或將再次落入冰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