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科普!原來這些年,我們一直都把“USG%”理解錯了

今天講一個我們很容易混淆的數據:USG%。從當下籃球評論的行業現狀看,對於這個數據的理解以及運用,很多自媒體朋友都存在用錯或者用偏的問題,其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們對這個數據的本質內涵沒有吃透。

闢謠+科普!原來這些年,我們一直都把“USG%”理解錯了

如何理解NBA方面的數據永遠是一個讓人頭疼的話題,我個人的建議是,如果有時間的話,可以去研究一下NBA官網的數據解釋。比如本文所講的“USG%”,官網對其有著明確的定義公式:

--(球員出手次數+0.44×球員罰球次數+球員失誤次數)×(球隊所有球員上場時間÷5)÷球員上場時間÷(球隊所有總球員出手次數+0.44×球隊所有球員罰球次數+球隊所有球員失誤次數)

闢謠+科普!原來這些年,我們一直都把“USG%”理解錯了

這個公式看上去非常繁雜且冗長,但沒有關係,對我們而言,只需掌握USG%只和三個因素相關,即出手次數、罰球次數以及失誤次數便足矣。

所以簡單來講,USG%就是一名球員的出手次數、罰球次數以及失誤次數佔全隊總出手次數、總罰球次數以及總失誤次數的比重(當然,具體計算會涉及每一項的權重比例係數)。而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進攻回合,無論成功還是失敗,最終呈現的結果只可能是3種:出手(投籃中或不中)、罰球以及失誤。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描述USG%:

--一名球員進攻終結的回合數佔全隊進攻終結回合數的比重

對於USG%,當下最好的中文譯義,我個人還是比較贊同國內數據專家旋貓的翻譯:回合佔有率。有很多的自媒體朋友和籃球專家喜歡把它翻譯成“球權”、“持球權”、“進攻參與度度”、“進攻發起比例”諸如此類的名詞,其實這些都是非常不恰當的。因為在他們的邏輯思維中,USG%是一項代表拿球時間長短的數據,但其實拿球時間的長短,NBA的官方有一個更為準確的數據進行統計,即“觸球時間”。

光說定義,可能有點抽象,下面我舉兩個例子。

NBA有一項描述運動員參與和發動進攻比例的數據,叫做使用率。在2016至17的威少MVP賽季,他的使用率達到41.7%,這個數字是亙古絕倫,從未出現過。今年,他的使用率已經低至32.1%,哈登、杜蘭特、恩比德、拉文都在他之上。

上面這段話中,作者認為“使用率(USG%)是一項參與和發動進攻比例的數據”。顯然,這是存在著邏輯錯誤的,因為USG%並不能反映一名球員到底參與了多少比例的進攻,以及發動了多少比例的進攻。

闢謠+科普!原來這些年,我們一直都把“USG%”理解錯了

這裡可能會產生一個問題:什麼是參與進攻?

在我看來,“參與”這個詞囊括的範圍非常廣,一名球員的發起、策應、終結甚至是站位牽扯都能算做是參與進攻。比如威少突破,分球亞當斯,亞當斯二傳喬治,後者完成投籃終結,同時弱側又有阿布裡內斯拉開空間,這個過程就完美涵蓋了雷霆進攻的發起、策應、終結以及無形之中的空間牽扯。當然,研究這個話題可能有點扯遠,我想說的只是,USG%這個數據,僅僅與進攻的終結有關,遠遠沒有豐富到可以囊括整條進攻鏈,涉及各個環節的地步。

隆多在,詹姆斯球權支配降到23%以下職業生涯新低,隆多受傷,瞬間暴增至接近35%。

再看這個,作者想表達的意思非常明顯:朗多在,詹姆斯的USG%低,朗多不在,詹姆斯的USG%高,即朗多為詹姆斯承擔了很大一部分的USG%。

而根據上面的理論分析再結合實際比賽的經驗看,我們知道:朗多為詹姆斯分擔的只是控球時間(觸球時間)的壓力,而不是進攻終結的戲份。

朗多作為一個職業生涯擅傳不擅投的控衛,也不太可能有效幫助詹姆斯減輕進攻端的終結壓力。

所以,朗多受傷與否,其實與詹姆斯USG%的增減根本就沒有半毛錢的關係。而詹姆斯最近一段時間內把自己的USG%提升到了一個相當爆炸的水平,主要還是因為湖人隊其他球員比如英格拉姆、庫茲馬等人沒辦法在關鍵時刻打出好的表現來去給詹姆斯釋放壓力,即現在的湖人還是缺少一個合格的全明星二當家。

闢謠+科普!原來這些年,我們一直都把“USG%”理解錯了

最後總結一下:“USG%”目前為止較為精準、較為科學的一箇中文翻譯是“回合佔有率”,它只和一名球員進攻終結回合的佔比有關。#闢謠# #頭條闢謠# #體育闢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