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傳記、簡史圖書流行和知識捷徑

這幾天網上開始談拆書的事情,說的是有一個大學生他接受了一些知識付費網站的邀請,買了一些書以後把書拆成123456篇文章,這個過程網站付給他2000塊,然後網站把這些文章朗讀成語音版本的,再賣給那些聽眾。每一本書大概定價9塊9毛錢或者4塊9毛錢,有的能賣個5000個用戶,有的能賣個5萬個用戶。當然這是盜版了,但他滿足了一些人快捷讀書的慾望,又規避了出版社的版權。被人形象稱之為“拆書”。一個大學生就能把一本書拆成所謂的“高級的知識”,很多人因此懷疑起那些所謂的知識付費網站的成色和價值。而且被咀嚼過的知識,到底是不是你要的,能消化的,也打問好。而且拆書的人能否完全理解那些書,也值得懷疑。


買了一些這樣文章的人,平時可能比較忙吧,需要藉助坐車,開車或者吃飯的時間聽一些書。這個群體很大。我自己倒也聽過一本,就是高曉松的說“三體”。有個同事看見我這麼多年沒看過《三體》,他就把高曉松的鏈接推給了我。我聽完覺得講的挺好,但還是沒有從高曉松的誇讚中感覺到書的好。

拆書、傳記、簡史圖書流行和知識捷徑


洗澡的時候,想起我今天一天在讀《俄羅斯的良心~索爾仁尼琴傳》(#003),這是2019年讀的第三本書,也是第二本傳記。上一本《李鴻章傳》不好讀,這一本也不“好”讀。

拆書、傳記、簡史圖書流行和知識捷徑


309頁後的60頁,全部是人物簡介。大多數人物又不認得。比如“俄語寫作”那一章提到一個“僑民批評家羅曼•古力”,後面又索引不到,也沒有頁碼索引,不知道是否羅曼•儒勒之誤?找維基百科也沒明顯交集,看起來累得慌。

拆書、傳記、簡史圖書流行和知識捷徑


拆書、傳記、簡史圖書流行和知識捷徑


拆書、傳記、簡史圖書流行和知識捷徑


我在發問,開年了,我怎麼會恰好選擇讀這麼多傳記類圖書?可能也希望走一點捷徑吧。索爾仁尼琴的圖書太多,完全可以去看他的圖書,傳記當然能夠把一個人說的很全面,但前提是要把一個人的著作讀完,這樣才能更好理解一個人。我這兩天讀了兩本傳記,和現在很多人喜歡讀簡史類的圖書是一個意思。各種簡史賣的特別好,比如人類簡史三部曲,買了上百萬套,也是這個原因吧。

看了今天這本書後面的名人簡介特別多,我多數不認識。如果真要深入,還是可以讀很多的相關圖書的。曾經以為豆瓣可以幫助我們做這個事情,後來發現好像也還不夠。那就繼續懶惰下去唄。我正好下一本要看的書就是一本簡史。哈哈哈。名字叫《極簡西方哲學史》(#004)。想起去年買的一本厚達800頁的《世界哲學史》還沒讀完。我就想笑。

手頭已經有一本書理解千年哲學史的走捷徑的機會尚且不抓住。那更多要下苦功夫的閱讀可想而知。難啊。

前幾天我說飯桌上堆了16本書要在這個月“翻完”,有朋友說你天天看手機哪有空讀書。這個和我媽為了反對我買書是一個路數。因此,我現在愛上了借書看。少花錢,還能推動多讀點。當然借書看,就免不了缺乏系統。和吃大餐不同,倒像跑大街上撞一些快餐門面。進去之前不知道食物的好壞,吃完了才知道味道、衛生與否。借的書也是如此,很多一定得拿到手後,才知道不值得一讀。那時候已經沒有後悔的機會了。看電子書就好得多,不好,直接從kindle刪除,痛快。無壓力。

拆書、傳記、簡史圖書流行和知識捷徑


今天讀的這本傳記,總34萬字,大概忽略掉後面部分,也有起碼25萬字,算恰好走進了一家自助餐店,玲琅滿目,有得選。但論味道,也就一家肯德基快餐店的樣子。談不上多好,還給了自己很大壓力。

拆書、傳記、簡史圖書流行和知識捷徑


這讓我想起幾年前我買的一本金雁的《倒轉紅輪~俄國知識分子的心路回溯》,也是700頁鉅著,第一章就寫的索爾仁尼琴。中國人寫的,又是蘇聯和東歐史專家,可讀性比今天看的好多了。但同樣涉及太多人物,七百頁,給你無數的壓力。那本書裡夾的鉛筆,至今還在呢。說明我一樣沒讀完……

2019 年 1 月 5 日

安卓手機上終於也可用微信開發的訂閱號助手,我可以直接在這個APP上更新公眾號文章,還可以語音輸入。很好。雖然沒法設置格式,總歸方便了很多。這樣連電腦都可以不開了。更加碎片化,更沒空讀書了。

老康說 mobilewtf 歡迎訂閱

康國平說 微信號:mobilewtf

【和康康一起寫公號】

一年365天更新項目

老康眼中的互聯網圖景

談互聯網產品與戰略,人性與慾望

左手攝影美圖,右手人文藝術

長按二維碼關注“康國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