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1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之前,先聊一下我的個人經歷。大約在兩年前,我為自己制定了一項計劃,這項計劃包含以下內容:

1、每週去健身3-4次

2、每天的閱讀時間要在2小時以上

計劃的目的也很明顯,一是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二是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

然而大家知道,亂立flag者通常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所以計劃剛開始時我也深明此道理,預估自己可能堅持不了多久,畢竟是兩項比較吃力而單調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

但最後的結果卻出乎意料,我竟然能(喪心病狂地)堅持下來兩年。雖然在這兩項內容剛開始執行的時候內心比較抗拒(港真,中途有好幾次都想放棄了)。

而隨著時日漸長,這些行為逐漸形成固定習慣後就會轉化成日常的慣性行為,這個時候就會覺得哪天不去做這些事就會渾身不自在。


「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譬如現在即使工作再忙,我至少每晚抽半小時出來鍛鍊(甚至有時候時間趕就把晚餐時間省了,啃個麵包充飢);

而讀書方面,平時上班的單程通勤時間在一小時左右,來回雙程超過了兩小時,這是一段很好的獨處時光,也逐漸培養了我的閱讀習慣。

所以,有意向執行某項持久計劃的同學,建議嘗試下將你的目標堅持執行一個月,這個月內無論內心多麼掙扎都必先堅持下來(最難熬的也就是這個月).

只要把這些行為養成了慣性動作,就容易持之以恆了,當然首先這個目標是真的是你內心驅動的。

在最近我又設定了新目標,就是儘量在每個星期能寫一篇讀書心得,作為自己提升認知的一項內容輸出。但由於工作原因,我也放鬆了要求,工作繁忙週末也要加班的話可能就沒時間思考了,但最低限度每月兩篇。

現在已經踐行了一個多月,相信我這習慣也能堅持下去。


「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2

回到今天的主題,這次討論一下我的讀書方法。最近讀了一本名為《拆書幫_這樣讀書就夠了》,作者是趙周。書裡面提到的一些讀書方法有一定的借鑑價值,故籍藉此文和大家分享下。

首先我們探討一下,什麼樣的學習才是有效學習?我看過身邊很多例子,很多人要麼隨便翻翻書,心思可能沒在閱讀上;要麼就是帶著體驗閱讀樂趣去檢閱書本,看完後估計也忘得差不多了;即使真的能靜下心來看書了,也會做筆記和推導思維導圖了,但是真正把一本書啃下來而把有效的東西吸收到位的卻不多。

讀完不總結,不做筆記提煉也不推演書本框架,更加不結合實踐,這種就叫無效學習,花費了時間卻無收益。這樣是很不划算的

譬如很多人都表示:書我看完了,嗯,很有道理,過了幾天就全拋之腦後了。投入的時間成本就白費了。

像我們上學,現在的教育制度下很多知識都是強行塞進我們腦袋的,通過死記硬背把內容一股腦塞進來,卻沒有多少實用性。(當然這也可以說是以結果為導向的,結果就是考試,考完就統統丟掉。)

那什麼才是有效學習呢?一般有以下幾點:

1. 自我導向,學習的目的是實現自我增值

2.關聯自身經驗,需要與自身的經驗和價值觀結合

3.知行合一,知識要最終應用到實踐上,不斷地實踐驗證↣糾正缺點↣再實踐↣再迭代

4.聚焦於解決問題,一定要關注是怎麼解決問題的

5.內在驅動,學習必須是自發的

首先學習必須是以自我為導向的,最終的目標是實現自我增值,

能為自己所用的留下,不合自己的捨棄。

我有朋友(女王)就問過我,哇塞,你看這麼多書,筆記做了那麼多,能記得全嗎?其實我們看致用類書籍切忌像上學時一樣把所有知識點都硬背或硬記下來,這樣非常吃力不討好。

成人讀書就是要把書的框架摸清楚,理解作者的思考方式,再將這些領悟到的東西應用到生活中,在事上磨鍊。


「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就好像以下這個例子,截然不同的兩種閱讀方式:

例子1

我讀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自己總結了一下分別是:

a.要積極主動、以終為始

b.要事第一

c.雙贏思維

d.先理解別人,再爭取別人的理解

e.統合綜效,尋求第三個更好的方案

f.不斷更新自己

這些內容我都認真記了下來,譬如雙贏思維,以後和人合作的時候要做出讓步,以求雙方都能謀求到利益。

例子2

讀完了《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關於雙贏,我有以下幾點見解:

a.雙贏的前提條件必須雙方達到利益一致;

b.執行雙贏時通常需要從發起方讓利開始,但在明確一項實際項目時,讓利的底線在哪?可預期的收益是多少?讓利的成本和預期的收益能否符合我方的期望?

c.與對方關係是否屬於長期博弈關係?若是單次博弈則看b;

若是長期博弈則有存在一個雙方的感情賬戶,那麼單次的收益的重要度就沒那麼高了,重要的是建立雙方的一個長線互信關係……

等等......

像上面這個例子,大家是不是覺得例子2會比例子1好呢?因為書裡的知識只是概念,照搬這些概念是作用不大的,需要通過自己思考再深挖,把思考方式學到手才是最主要的。


「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等到你能熟練應用這些思維模式時,知識點就可以完全拋棄了,因為它已經與你的三觀融為一體了,平時處理事務時已經下意識地使用了。

(想起《三國志》裡說孔明看書只觀其大略,大概就是如此)。

在提煉書中內容時,要多注意與自身經驗結合。這點我有比較深的體會,因為以前我看書的時候通常只是去記錄書裡的精華內容,而往往脫離了實際。

其實,書中的內容就像我們說話一樣是需要一定“語境”的,書中的要點是要在一定的環境下結合才能體現出它的道理。

就像一對夫妻擠在沙發上玩手機,丈夫突然冒出一句“我需要一點空間”,妻子馬上腦洞大開“完了,終於要攤牌了”,“看來一定是有小三了”,但是丈夫只要把語境填充進來,“好擠,坐過去一點”,就完全不是一個意思了。


「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我們讀書也一樣,要將內容套到自身經驗裡打磨,最終融合自身的三觀才真正變成自己的東西,而不是套用書本的教條主義,不置身於自身情況往往容易脫離實際,顯得泛泛而談。

經過上面兩步之後,下一步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了。習得的新知識通常不會一步到位,需要經過實踐檢驗後,再糾正實操中的缺點,然後再應用,再糾正。

這是一個不斷迭代的過程。

而在迭代的過程中,你會發現不斷有新的東西加入來,再填充到原有知識,相互融合,這樣就逐漸形成一套完全屬於你自己的方法了。

就像前兩篇我寫的高質量睡眠方法,根據書裡的原理進行多次實踐,然後再結合我不斷嘗試的方法,最終我也摸索出了很多書中沒有的而對我行之有效的高質量睡眠方法。

而我們的學習,最終是要聚焦於解決實際問題的。(看小說那種娛樂式的閱讀除外)。所以經過前面三步,我們已經完成了閱讀-提煉-實踐,最終解決問題。這時候就要特別去關注問題是怎麼得到解決的,這個過程相當重要。

知識不是重要的,解決問題的思路才是最重要的,要反覆觀察和思考問題是如何得到解決的,把思路學習到才是最好的自我增值。

最後,學習必須是自我驅動的,內在動機才會讓習慣變持久。

(關於動機持續性的話題,可出門左轉翻下我之前的文章《遊戲化思維.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


「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3

好了,瞭解了什麼是有效學習之後,下面講講我的讀書方法。(字數越來越多了,下面儘量簡略)

首先,我們讀書必須先理清作者的思想框架,在整個脈絡摸清楚後再去推敲裡面的細節,而不是一開始就去關注邊邊角角的細節問題,這樣會讓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去讀那些非核心價值的知識,卻可能只理解了枝幹。

我的通常做法是先拿到書先掃一下目錄,對框架有了一個大概的理解。然後開始第一遍看書,我通常看書都會看兩遍,第一遍時不追求細節,不做筆記,不畫思維導圖,只是把整本書的大致結構粗略瞭解一遍。

讀第二遍時開始梳理思維導圖,把作者的思考脈絡畫下來,就和畫畫時畫骨架,作曲時先把和聲進行確定下來一樣。


「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然後,開始有針對性地做筆記,可以嘗試以下幾步:

1.和上文一樣,把整書框架和相關的要點記下來。

這和我們上學時一樣,按照原文的意思把這些概念進行筆錄,遵循了作者的意思亦可以在日後翻看,便於回憶

2.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一遍。

根據書中原意試試用自己的語言重述一遍,這樣可以加深自己的記憶和理解,畢竟是自己思考過並用自己的語言體系講述一遍,印象會更加深刻

3.與自身的經驗結合,輸出新的東西。

王陽明說“知之真切篤行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這說明要對“知”(知識與信息)和“行”(經驗與行動)都要進行自身加工,才能達到“知行合一”。


「拆書」談談我的讀書方法


所以我們有了以上兩步後,就要開始思考如何與自己的經驗結合了。自己的經歷必須是親身經歷,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同時這些經歷的敘述方式必須把相關要點陳列清楚,可以清晰地反映事件的前因後果。注意,無論成功經歷或失敗經歷,都是可以幫助你更深刻地理解原文的概念,善於總結,可以幫助你快速提升自己。

4.如何致用。

最後就是應用階段了。總結了知識點,思維方式和結合經驗後,再去思考以後怎麼去應用這些內容,包括這些內容的前提條件是什麼,適用邊界在哪裡,遇到什麼情況需要變通,變通的界限在哪裡等等。並把它記入筆記裡。

最後,我會把所理解的內容做一次內容輸出。寫作其實是一種非常高效的主動學習,尤其有助於強化對知識體系的前因後果的梳理。

就這樣,通過以上幾步,我就把每次看完的書進行了一遍吸收,在以後的日子裡,若遇到實際情況,也可以靈活應對了。

沒管好自己的筆,不覺又寫了好多,那麼本次就聊到這,謝謝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