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書,發現這才是人生的「捷徑」

許多中國人愛看「勵志書」,但在西方勵志書早被「自助書」取代,而且這些書在英語世界已經創造了百億美元的市場。它們的差異是:「勵志書」(inspirational / motivational books) 主要是振奮人心的故事,「自助書」(self-help) 則是加上「方法」(how-to),把故事背後的道理化為規則,教人如何活得更好。

如今,在美國的亞馬遜書店搜尋「自助書」,會得到好幾萬個書名,題材包羅萬象,從「再也不感到累」到「30天讓你瘦下來」,書封上直接寫著「在6到8周內,不用任何昂貴的專業諮商,讓你在家裡就能輕鬆見效!」。這樣的保證如果出現在藥品上,簡直就是仙丹了。

讀了那麼多書,發現這才是人生的“捷徑”

自助書會成為主流,當然要感謝大眾心理學的興盛。以前在心理系,我也讀過許多自助書。我發現其中的概念多半都很簡單,譬如:「別給自己太多壓力」、「預設大目標」、「釐清重點」、「學會拒絕」、「別過度在意小細節」等等,說穿了只是一些常理 (common sense),但透過文字包裝,就顯得很有說服力。

有一段時間,自助書最暢銷的題材,似乎都是在講男女關係,例如《如何穿著衣服做愛》(聽起來多此一舉),或《400種創意的方式表達我愛你》,其中包括了「在錢包裡擺一撮對方的秀髮」這種瀕臨變態的建議。我還曾經在美國的書店見過一本叫《2002種浪漫行為》的書,其中有一項所謂的浪漫就是「想象你的另一半已經去世,為他(她)寫一篇追思文吧!」感謝上天,我和我太太還算健康,實在很難讓自己做出這麼不吉祥的事。

自助書雖然相當大眾,但也不是總提供正確的建議,不相信這套的也大有人在。Oran Canfield就是其中之一,妙的是他正是《心靈雞湯》系列書籍的創始人Jack Canfield的兒子。心靈雞湯系列在全球被翻譯成40種語言,衍生出將近200個標題、出版超過上億冊,Oran Canfield卻在他2009年的自傳中形容他老爸雙重人格,還說那些雞湯書是個大騙局。

我想,Oran這麼反感,跟他老爸為女按摩師拋棄家庭八成脫不了關係,他認為很多「鼓舞人心的自助書」其實只是一堆過於美化的故事。但我認為他有點武斷,最起碼我在那些鼓舞人心的故事中看到一些有深度的東西,也很享受見到別人從A點進步到B點的實例。

我尤其欣賞近期出現的「科學方法自助書」,因為它們沒有憑空捏造,而是以科學證實,像是Daniel Kahneman的大作《思考,快與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 就先從腦神經科學來解釋人類思考方式。作者寫道,每個人思考時都用兩個系統:系統一的人格特質是「衝動和直覺」,系統二的人格特質是「理性和謹慎」,但這兩種系統時常會吵架,因此直接影響我們思考與決策的優劣。要讓自己不被「直覺」所欺騙,或是被「想太多」所拖累,我們就必須先了解自己如何思考。

「瞭解自己如何思考,以便改變自己的思考」-這是我修心理的初衷,也是現在許多自助書的宗旨。如同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這本書裡提到,雖然某些人有與生俱來的天賦,但即使是一般人,只要不停練習,也能有非凡的成就,所以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的特質,然後再發揮那些特質。

也因此,雖然大學時期的我認為自助書有點多餘,但現在的我越來越愛。看到最後,發現真正的自助書沒那麼玄,人生也沒有什麼捷徑,只有瞭解正確方法之後,再慢慢去改變。雖然靠每天練功成為武林高手,比服下靈丹妙藥頓時成為武林至尊,來得不夠精彩,卻比較接近現實。您說不是嗎?

小時候我夢想有一天得到千年靈芝,現在我相信腳踏實地的努力更重要。少年要夢想,中年要自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