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石重在交流

赏石之道,贵在文化,重在交流。交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文化艺术繁荣兴盛的推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先进的历史也是一部交流史。各种艺术门类和流派都是通过交流去相互借鉴,博采众长追求至善完美的境界。交流则兴,停滞则衰,已成为必然规律。赏石文化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只有在广泛的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确立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社会价值和地位。赏石交流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可以掌握赏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经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提升藏石品位和经济价值,增强藏石兴趣和信心。

赏石重在交流

❖ 彩云追月

从目前情况看,赏石收藏还属于极少数人的兴趣爱好,如果再缺乏交流会受到消极因素的影响,造成萧条冷落的局面。赏石交流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即使在石文化发展较快的地区,部分石友对交流的认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重采集收藏,轻鉴赏交流。我们经常看到有些石友经历千辛万苦采集了许多石头,供上了架,似乎完成了一项使命,从此让石头沉睡起来,缺乏了交流和参与活动。赏石离开了人与人,人与石的交流,石头仍旧回归为孤立静止没有生命力的原始性,失去了生命力就失去了奇石文化存在的价值。赏石需以人为本,赏石的同时也在赏人,人是赏石的主体,不论赏石的品位和价值有多高都从属于客体的地位,人的审美意识决定其存在的价值。赏石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不能只坐在家里看几本书,摆弄几块石头,自以为是就能有真知灼见,必须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交流。俗话说“见多识广”都是通过交流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赏石重在交流

❖ 远古村落

交流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为普遍的仍是石友间相约互动登门访石,交流经验切磋石艺。这种交流虽是一种初级形式,却具有简单易行直接和石友接触,亲眼目睹奇石风采,了解石友藏石特点,是一种较为活跃的“短平快”交流方法。近年来兰州爱石藏石人群增至一万多人,能持续进行简单交流者不足十分之一,缺乏交流是赏石界普遍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部分石友没有认识到赏石交流的重要性,缺乏交流的意识,将赏石单纯的视为休闲消遣去孤芳自赏,这样渐渐的就陷入了自我封闭状态。前些年有些玩赏很投入的石友后来却偃旗息鼓了,主要原因是缺少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交流,淡化了赏石的热情,失去了赏石兴趣,最终疏远了和赏石的情感。

赏石重在交流

❖ 阿拉伯王子

其次是“一次性交流”的石友居多。所谓一次性交流是指石友之间多年只交流一两次就一劳永逸了,产生了浅尝辄止的满足感;有些石友把交流当做看新鲜,过眼福,这样易产生喜新厌旧感,赏过的石头瞬间成了老面孔,形成了用老眼光看待石友的收藏;有的甚至眼睛老盯着人家的石头的“不是之处”,看不到特点和长处,不能产生共鸣,不愿去多交流。

赏石重在交流

❖ 秀嶂

最后是部分石友在交流中怕看法相左引起争议,不愿以诚相见,持“赏石尽在不言中”的消极态度,不能推心置腹地去交换意见。赏石观点不同属正常现象,和而不同,君子之风,不易强求看法一致。石友交流是知音相遇,只要善待石友口无妄言,戒矜持自傲贬低石友,交流总是愉快并有收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