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曾从中国抢走一幅名画,价值连城,后来主动提出归还,中国拒收了吗?为什么呢?

周亿轩


题主所提的问题有误。

在清朝末年,由于清朝孱弱,英国抢走了大量的中华文物,仅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和八国联军侵华,英国抢走的文物就不计其数。目前英国有中华文物超过2.3万件之多,居各国盗抢中华文物之首。但是,英国从来没有归还给中国文物,也从来没有归还文物的意向。


我看了题主这个问题的其他回答,说在二战时期,英国为了感谢民国远征军的贡献,计划把文物《女史箴图》或一艘潜艇赠送给民国。当时正处于抗战的紧张关头,民国选择了潜艇,而拒绝了《女史箴图》。

对于这个说法,必须要强调一句,这完全是无中生有的说法,绝无此事!

首先看英国对于文物的态度,不管是偷的,还是抢的,英国从来没有归还给我们。在前几年,法国曾计划归还从埃及抢走的一些文物,但是拒绝归还我们任何文物;而英国比法国更甚,不仅拒绝归还,还以时间太长为由,闭口不谈盗抢的中华文物。现在回到国内的文物中,全部都是国人以巨额资金在英国的文物拍卖中买回来的。现在的英国没有归还文物的意向,在民国的时候同样也没有!

再说英国赠送给民国潜艇的事。我查了史料,英国从来没有赠送给民国潜艇。在二战中,由于海军实力差距悬殊,民国为了避免一些舰艇落入日本之手,还亲手炸毁了很多舰艇,更谈不上要保留潜艇了。事实上,抗战中的民国是没有潜艇的,在日本投降前都没有!



日本投降以后,民国接收了日本大量的舰艇,盟国也以各种方式赠送给了民国很多舰艇。这个时候,民国是有潜艇了,但民国的潜艇不是英国赠送的。英国原计划赠送给民国的是三艘巡洋舰,赠送的原因是英国为了回报二战中在民国征用的一些小船和民船。这三艘舰船,其中一艘已经给了民国,那就是重庆号,可是后来,重庆号起义了,剩下的两艘,英国也就没有再给。这就是英国赠送民国的所有记录,其中绝无潜艇一事!更与文物的选择没有任何联系!

现在回过头来看《女史箴图》。《女史箴图》是中华的瑰宝,由唐代大画家顾恺之所画。现在存世的《女史箴图》是后来的临摹品,原图早已遗失。不过,临摹品也异常珍贵,价值连城。

清朝末年,八国联军入京城的时候,英国的一名上尉约翰逊随手顺走了这幅名画。1912年,约翰逊将《女史箴图》以25英镑的低价卖给了大英博物馆。不过,当时的大英博物馆也不识货,聘用日本人,将《女史箴图》以日本的装裱方式,裁成了三截,并剪掉了历史上各名家的题跋和鉴印,千古名画从此被破坏了。

尽管如此,《女史箴图》的价值还是无法破坏的。如今的英国已经识货了,开始认识到《女史箴图》的重要。所以,现在的《女史箴图》,已经成为了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我们遗失文物的索取之路,是越来越远了。

(女史箴图 局部)


苏绽


这幅名画指的是《女史箴图》,是东晋时杰出的绘画大师顾恺之的画作。这幅的画作内容根据西晋张华撰写的《女史箴》绘画而成。也就是说《女史箴图》是《女史箴》的插画。



画作渊源

东晋时期,著名的白痴皇帝司马衷娶了一个毒妇贾南风。这个女人相貌丑陋而且生性善妒,也正是因为她的胡作非为导致了八王之乱,因此间接引起了五胡乱华的发生。

西晋文学家张华为了讽刺贾南风的胡作非为,同时也为了教育后宫女性,专门作了《女史箴》记载了很多后宫女性的贤良淑德事件。希望将来不要再发生后宫乱政的事件。



东晋时期顾恺之根据《女史箴》中所讲述的内容,把其中的故事一一的画了出来。因为原文共计十二段,所以顾恺之也画了十二幅图,由于年代久远,所以现存于世的仅剩九幅。下面简单说两幅画。

第一幅是冯媛挡熊;记录了汉元帝在宫中看斗兽时,突然一只黑熊跨越护栏而出。这时冯婕妤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挡在了汉元帝前面。突出了冯婕妤的光辉形象。



第二幅为班姬辞辇;这一幅中有八个人抬着车辇,上面坐着汉成帝。汉成帝邀请班婕妤同乘车撵,但班婕妤为了避免皇帝沉溺女色,所以拒绝了同乘的要求,显示了班婕妤的高风亮节。



画作流向

《女史箴图》是我国绘画史上里程碑式的画作,它将教育和审美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因此受到了历朝历代名家的追捧。

清朝乾隆年间《女史箴图》进入清宫之中,但在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被英国上尉约翰逊从故宫中盗走,从此这幅图流落海外。

1902年,约翰逊回到英国后打算将这幅画卷卖掉,于是进入了大英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知道这幅画作的价值,所以当年用了25万英镑买了下来。



中国拒绝收回画作

实际上并不是中国拒绝收回国宝,而是英国利用中国的软肋迫使中国承认了《女史箴图》留在英国的合法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在欧洲战场节节失利,因此亚洲地区的殖民地也岌岌可危。为了抗衡日本的入侵,英国请求中国政府支援他在亚洲的殖民地。于是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解除了日本对缅甸的威胁。



英国为了感谢中国军队的支援,所以有意将《女史箴图》赠还中国,但同时还给了中国另一个选择,即赠送中国一艘潜艇。

两样东西二选一,面对这件事,虽然中国政府很想要回属于我们自己的国宝,但无奈当时抗战吃紧,为了增加一些胜利的希望,最终放弃了这件国宝。


我是越关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故宫文物珍藏悉数被搬运被毁,《女史箴图》就在其中,《女史箴图》原本藏于颐和园,当时英军一位叫克劳伦斯的上尉军官,趁宫内混乱,将《女史箴图》盗走,以至于在英国克劳伦斯的后代称,这个名画是先辈在中国时救助的妇女所赠送。

由此可以看出,能想出这样的说辞也算是奇葩,因为当时克劳伦斯并不知道这幅名画的价值,于是去大英博物馆鉴别,最后被大英博物馆的管理员以25英镑的价格购买,然而管理员也只知道《女史箴图》的价值不菲,却不知究竟有多珍贵,结果按照日本画的方式进行装裱,直接这幅名画截成三段,使其出现了掉渣现象,不过好在总算保存起来,不然也就没有以后主动归还中国的一幕。

因为为何要归还中国?中国拒收的原因是什么?

1940年,日军对东南亚地区的侵犯越来越猛烈,最后将矛头直指英国殖民地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中国当时提出及早进入缅甸开始设防,但是遭到英军的拒绝。1941年,中英才开始建立同盟,日军开始进攻缅甸,英军和日军在缅甸激战,因为英军的拖拖拉拉,被日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直到我国远征军抵达缅甸,参与与日军的战斗,最后沉重打击了日军在东南亚的嚣张气焰,也正因如此,英国为了感谢谢中国的帮助,决定增送中国两件礼物,一是《女史箴图》,二是一艘潜水艇,然而中国根据当时的情况,选择了潜水艇,拒收了英国“归还”的《女史箴图》。

当时代表中方的是蒋介石,蒋介石为了巩固自己的实力,自然选择了潜水艇,不过这也是明智的选择,毕竟在当时的环境下,有足够的武器才是最好的自保方式。

也有说《女史箴图》本来就是中国的,这样收回来有失颜面,要等到自己实力强大时让其他国家主动送回来。

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不存在的,因为英国根本就没有会还《女史箴图》一说,更没有让中国二选一,迄今为止海峡两岸的海军从来没有一艘潜艇是英国制造的。

《女史箴图》究竟有多珍贵?一段一故事

《女史箴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创作的绢本绘画作品,原作已经不知所踪,现存唐代摹本,原本有12段,现如今只有9段,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女史箴图》中主要描绘的是汉朝时期女范事迹,一段一个故事,通过这幅画,可以明确看出古代贵族妇女的娇柔、矜持,还有当时妇女的仪态、服饰等多方面信息,还原了当时妇女所处时代的生活情境。

第一段是画汉元帝率宫人幸虎圈看斗兽,后宫佳丽美人在座;

第二段是画班婕妤辞谢与汉成帝同辇的故事;

第三段画的是一座崇山峻岭,表现“崇犹尘积”;

第四段画的是两个妇女对镜梳妆;

第五段画一张悬挂有帷慢的床,床上夫妻二人坐着;

第六段画的是夫妻二人并肩端坐,对面还有个妇女抱孩子;

第七段画的是一男一女在行走;

第八段画的是一个妇女端坐,低着头作沉思状;

第九段画的是三个女子;

《女史箴图》是审美画的成功典范,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现如今《女史箴图》在大英博物馆每年都拿出来展览,但是最多两次,还要防止光照,以防褪色。


羽评郡主


英国从中国抢走的何止一副名画!晚清中国,列强用大炮打开中国国门,抢占中国资源,领土。八国联军进北京,圆明园被付之一炬。中华五千文明留下的无数珍稀文物,奇珍异宝宝也大批流失海外。令人痛惜......



要说主动归还的,就是《女史箴图》了。是东晋画家顾恺之依据张华的《女史篇》画的插图性画卷。也是中国最早的绢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据隋朝相关记载显示,其最早收于朝廷内府是在南北朝时期梁内府。先后于唐贞观年间收于唐内府、宋朝政和年间收于宋内府,明清皆有记载收于内府。慈禧时期存于颐和园。现存与英国大英博物馆。



《女史箴图》一直藏于皇家内府,或者名家之手。世人也不曾一睹其真面目。直到大英博物馆首次展出该图 ,国人才有机会一睹其风采。然而已在异国他乡了。



据说八国联军进北京城 ,驻军颐和园的一个英国中尉所盗取并带回英国。这个中尉显然没有意识到她的价值,几十英镑卖与了大英博物馆收藏。



二战时期,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重要力量,为牵制日军付出惨重代价。抗战末期,国际援助依托“驼峰航线”和西南交通生命线源源不断供给中国战场。日军为切断中国生命线,进军缅甸。中国热血青年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依然加入远征军 ,出征缅甸。几十万白骨埋于异国他乡。粉碎了日军的计划。保护了英国在南亚的利益,也牵制了日军。为太平洋战场减轻压力。英国为感谢中国做出的贡献 ,答应归还《女史箴图》,同时也许诺中国武器援助。此时中国为了抗战胜利 ,选择了武器援助拒收了《女史箴图》。也是一种无奈.....



希望日后祖国强大 ,《女史箴图》可以回到祖国怀中!!!


大头雨伞我都有


大英博物馆是目前世界上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3万多件,其中每一件都是意义重大,已经难以用准确的价值去衡量它了,只能说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

,对我们来说都是无比珍贵

中国历史上的文物流失从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了,之后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入侵,以及抗战时期,据粗略估算,中国损失的文物高达一千六百万件,这是一个令人痛心疾首的数字。

而这些流失的文物中,大多数在英、美、法、日的博物馆中,其余的少部分在其他国家的民间收藏中,毕竟近代我们遭受侵略时,有很多本国人为了生存把一些非常珍贵的文物以低廉的价格卖给其他国家的收藏家,殊不知金钱有价而文物无价。

不是每个人在乱世之中,都能像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一样,倾尽自己家产,甚至于被绑架勒索,也绝对不会把自己花大价钱买的国宝卖给其他人,即便多给多少倍的价格都不行,而他在抗战胜利以后,把自己收藏的稀世珍宝全部无偿捐给国家,这样有着高尚爱国气节的人,毕竟是少数。

晚清政府昏庸不堪,英国等其他列强纷纷挑满清这个又大又软的柿子捏,在捏完以后,不但能获得实际的真金白银,还能顺手牵走很多珍贵的文物。目前在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文物的整个艺术类别,可以说非常全面地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青铜器、玉器、陶瓷、金饰,其中尤以字画字帖最为珍贵。

目前,大英博物馆长期陈列中国流失文物2000多件,他们被分列在10个藏室中,当然了,没有得到特殊的许可,一般游客是不被允许参观的。而在这所有珍贵的藏品中,其中有一件名为《女史箴图》唐代摹本,这副图可以算的上中国美术史的开篇之作,是东晋时代的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巅峰之作,价值连城,目前是大英博物馆的震馆之宝。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这一副是隋唐时期的摹本,由于顾恺之生活的时代太过久远,现存的已经没有真迹,即便如此,这个摹本也是世所罕见的艺术珍品,同样价值连城。

关于《女史箴图》的原画创作过程有着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晋惠帝继位,而晋惠帝是历史上典型的昏庸皇帝,还曾创造出“没饭吃,怎么不吃肉粥”的历史典故。

当晋惠帝整天忙着吃喝玩乐的时候,朝中大权旁落到皇后贾氏之手,而贾氏也是不务正业,引起朝中大臣不满。大臣张华在搜集大量历史上的先贤圣女的事迹之后,写了一本《女史箴》书,以示告诫。然后,东晋的顾恺之根据这本书,分段画画,来揭示书中的箴文含义,最终创作的作品就是《女史箴图》

经过时代的变迁,顾恺之的真迹已经不再有,但隋唐时期的摹本的水平也与顾恺之不相上下,所以一直在往下传袭。到了1900年,英法联军趁着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有一个叫基勇松的大尉将《女史箴图》盗往英国,后来以低价25英镑卖给了大英博物馆。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日军改变策略向英属殖民地缅甸发起进攻,当时的英驻军数量远不及日军,于是在美国、英国的催促下,国军派一直精英部队去协助英军作战。可以说,到缅甸就是为了救当地的英驻军的。我们所熟知的戴安澜就是因为营救英军成功后,在返程期间遭遇顽强进攻,最终不幸殉国。

英军为了感谢国军在“冬瓜战役”中为营救英军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决定打算将《女史箴图》还给中国,但是需要与赠送中国一艘潜艇二则一,作为答谢之礼。

要是你,你选择什么?估计大多数人会异口同声地回答:“当然要潜艇了”。

因此,当年英国曾从中国抢走一幅名画,价值连城,后来主动提出归还,中国并不是拒收了,而是没有选择名画也是实属无奈,毕竟如果能都要的画,谁也不希望中国的珍贵文物一直在国外存着。试想一下,假如你有幸去国外参加博物馆展览会,当你在国外见到了中国看不到而原本属于中国的珍贵文物的时候,心中那五味杂陈的滋味任谁都不好受。



小小嬴政


题主说的这幅名画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人物画,最早的绢画,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第一名,东晋画家顾恺之所画的《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

是的,是《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因为原画已经失传,虽然是摹本但这幅画在中国乃至世界书画史上的地位依旧非常高!

这幅《女史箴图》现今存留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这个大英博物馆是世界最大的博物馆,拥有全球各个地区800多万件藏品,其藏品数量之丰富世界第一,其中珍藏的中国文物也是世界第一,很多中国重要文物甚至是孤品就在大英博物馆。这幅《女史箴图》就是大英博物馆中国藏品中最珍贵的文物,堪称中国馆的镇馆之宝!

大家也不要奇怪,英国当年可是日不落帝国,全球殖民地多达三千多万平方公里,英国人到处掠夺各殖民地资源,当然那些文物也不能幸免,而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饱受西方列强尤其是英国,法国的欺辱,很多珍贵文物就在这些战乱中被他们抢走了,这幅《女史箴图》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军一个大尉抢走了,后被大英博物馆以25英镑的价格买走。

之后《女史箴图》就一直被珍藏在大英博物馆中,直到现在。



但接下来的故事都是传言,不必当真,既然题主问了,我也就说一下吧。

据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入侵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在1942年组建远征军赴缅作战,当时的国军200师作为先头部队率先进入缅甸与日军作战,师长是抗日名将戴安澜,戴安澜率领200入缅后的第一战就是“东瓜保卫战”。此次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领200师顽强的顶住了日军的进攻,帮助被困的英军顺利撤退,也因此英国政府为了感谢中国军队的帮忙,便提出要把《女史箴图》还给中国,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英国也可以给中国提供一艘潜艇,而《女史箴图》和潜艇只能选一样!

要知道当时正值二战最激烈的时期,中国最缺的就是武器,是人都会选潜艇,所以蒋介石毫不犹豫的选了潜艇,就这样《女史箴图》错过了回家的最后机会。


但说实话,这些都是后人杜撰出来的野史趣闻罢了,因为中国可从来没有拥有过英制潜艇,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所以关于上面的这些大家只当个故事听听就好了,不必当真。


咸鱼闲聊


二战期间,英国为感谢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解救英军突破日军包围,提出《女史箴图》与潜艇二选其一,最终国民政府选择潜艇。

《女史箴图》为东晋顾恺之的旷世之作,是对西晋文学家张华所撰《女史箴》的完美艺术再现。

女史为女官,箴为劝诫。西晋惠帝司马衷荒于朝政,皇后贾氏独揽大权,荒淫无诞,故而张华将历代贤姬的事迹撰写成《女史箴》,以为鉴戒。

《女史箴图》在八国联军侵华时,被英国一骑兵团上尉盗走,后被大英博物馆收入。

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大英博物馆按照日本画的方式对《女史箴图》装裱,由此裁剪掉明清时期文人的题跋,出现历史断层,甚为可惜。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政府为感谢中国远征军在缅甸解救英军突破日军包围,提出《女史箴图》或者潜艇作为答谢方式,最终国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接受了潜艇。

虽然《女史箴图》价值连城,但在战争年代,潜艇的作用比《女史箴图》更高;而且中国当时缺乏相关的文物保护知识,也许暂且放在大英博物馆是更好的选择。


五味社


抢走一幅?英国从1840年开始祸祸中国,前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如果说英国就把劲用在了这一幅画上,那不是吃饱了撑的嘛,一百年,光来回烧煤的钱都不是一笔小数目,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但如果说中华文化其实还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中华文化的血和肉就是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字画、青铜器物、玉石器等一切有形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要说每一件都是价值连城,这话是没有夸大的,这些构成中华民族灵魂的东西,是无法用价值衡量的!

就是这些器物从清末开始一直到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达千万之数,这一过程充满了血和泪,当然,对英国来说肯定充满了欺负人的傲慢和偏见的快感,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珍藏着最多的中国流失海外文物。


其中之一就是题干提到的宝贝――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这幅画流失海外的背景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时候,这副画就被一个英国兵给弄走了,后来辗转到了大英博物馆。

至于说英国主动归还给中国,这事倒是有,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英国当年那么费心掏力的淘腾中国的好东西一样,它能人模狗样的给你还回来,这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实施南下战略,在缅甸的英军来不及撤退,被日军来了个翁中捉鳖,堵在了仁安羌。

中国远征军在戴安澜的率领下解救了七千多被包围的英军,英军过意不去,说是要把《女史箴图》还回来,但这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一艘潜艇和这个《女史箴图》二选一,在当时的情况下,试想一下谁要是给枪给炮,不得双手接着,关键是日军进攻缅甸就是为了切断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通道,因此不是中方拒绝了英方的好意,是特定背景下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历史三日谈


我是历史伶俜者,你来问我来答

提到圆明园,那无疑是中国人永远的痛,八个流氓破城门,打砸抢,圆明园消失殆尽,其中有很多珍贵的文物也跟着流到了海外,这里面就包括著名的《女史箴图》。

《女史箴图》是东晋著名的书画家顾恺之的书画作品,是依照张华的《女史箴》一文所作的,全图分为十二段,现存仅有九段。


“女史”是女官名,西晋惠帝不务正业,皇后独揽社稷大权,荒淫无道,当时在朝中的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的贤姬而编写成了《女史箴》,被当时奉为是警示名篇,西晋的书画家顾恺之根据其内容而绘制了十二段的《女史箴图》,被称为是旷世奇作,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此画是由《女史箴》改编而成的,但《女史箴图》的传民度要比《女史箴》要高上很多,这是因为顾恺之在历史的地位要比其高上很多,换现在的话来说叫做“名人效应”。


《女史箴图》辗转多出,最后在乾隆时期被收到了宫里,并传到了慈禧这里,在修筑圆明园的时候,慈禧将此画放到了圆明园内,后八国联军侵华,慈禧便装而逃,此画被英国的一名军官盗走,当时为了携带方便,将其割成了两半,现存于大英博物馆,但由于保管不善,两段的切口出出现了掉渣的现象。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远征军前往缅甸解救英军,英国当时拿出来两件礼物,分别是这幅《女史箴图》还有一个潜艇,但只能二选一,当时由于潜艇在国难期间的实际作用要远远高于《女史箴图》,所以当时没有选择此画。



《女史箴图》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在抗战年代,潜艇的实际作用要远远高于这幅画的,而且当时中国国内动.荡,缺乏相关的文武保护知识,所以其一直留在了大英博物馆。


历史伶俜者


这幅画的指的是《女史简图》,为中国东晋顾恺之的创作,原作已经失传了,现在存有的只是唐代摹本,原本是有12段的,但是因为东晋到现在时间已经太过久远,12段也只剩下了9段,现在收藏在大英博物馆。作品主要表现了作者所处的时代的妇女生活的情景,当然还塑造了其他很多不同形象的宫廷妇女形象。



几经辗转

因为这幅画具有很强的当代社会的象征意义,同时也是出自名家之手,当然这画就变得很有价值了,所以这幅画的主人也是一再更换,最后原画居然不知所在,最后就剩下了唐代的摹本,而后来这摹本被乾隆皇帝收藏,虽然价值不菲,但是对于一个皇帝来说什么有名的画没有见过,乾隆就不是很爱惜,但是这画好歹也算是在皇宫中落脚了,不在被流传到很多别的地方。




后来到了慈禧时期,其实很多事情都是绕不开慈禧的,毕竟那时候中国很多的字画,古玩都是在那时候丢失的,当年就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很多有价值的东西被带走,带不走的就被砸坏了,其中这幅画的唐代摹本就是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丢失的,被一个英国军官带回了英国。被英国人带回去之后就被这位军官卖给当时的大英博物馆。

并不是拒收

其实说到这个英国人主动归还,还要感谢当时的中国远征军争气,不然根本得到当时英国人的认可,因为日本的野心,他的手已经伸到了东南亚,而当时的英国感受到了强大的压力,于是请援中国,中国就出动了中国远征军,打的日本人一塌糊涂,而当时的统帅正是孙立人,被人称之为东方的隆美尔,可想而知多么厉害。



因为对于英国的帮助,所以英国想要答谢国民政府,就给了两种方式让我们自己的选择,一是归还当年拿走的《女史简图》唐代摹本,二是我们很希望得到的潜艇。我们就选择了对我们发展更加有利的潜艇,其实就英国而言如果当时的国民政府选择一的话相当于没有任何的损失,想必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是这样想的,肯定选择对自己更加有利,同时也对英国损失大一点的潜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