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代医家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符合内经原意吗?

“心系”一词,初见于《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心系,意指心脏的系带。具体指何物,前人的注解主要分两说:一是杨上善的“肺下悬心之系”;一是滑伯仁的“心通五脏系”。以后者影响较广。

各代医家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符合内经原意吗?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解释?对其间的发展演变过程分析如下:

滑氏在《十四经发挥》中注说:“心系有二:一则上与肺相通,而入肺两大叶间;一则由肺叶而下,曲折向后,并脊膂,细络相连,贯脊髓,与肾相通,正当七节之间。盖五脏系皆通于心,而心通五脏系也。”值得注意的是:与肺相通的这一支应当说是最主要的,也就是杨上善所说的“肺下悬心之系”;而与肾相通的一支不明何据,可能出自宋代杨介的《存真图》。“七节”又可指中七节,即十四椎。后文“盖”以下是推测之词,清代赵观澜的《医学指归》就略去后段,只留前边的“心系有二”说。但明代的《内经》注家如马玄台、张景岳等人都是全面肯定滑氏注,张景岳还进一步把“心系有五”的说法明确化了。他说:“心当五椎之下,其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肝、脾、肾,故心通五脏之气而为之主也。”他把推测之语改变为肯定语气。这样,“肺下悬心之系”—“心系有二”—“心通五脏系”—“心系有五”逐步分化。当时所画的“心脏图”也是表示“五脏系皆属于心”(见《针灸大成》卷六,原仿自《聚英》)。

各代医家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符合内经原意吗?

但是,究竟以何说接近《内经》的原意呢?杨上善说的“肺下悬心之系,名曰心系”(《太素》卷八),是指心脏悬于肺下由“心系”相连。由此表明心与肺的密切关系。《灵枢·经脉》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从前后文可以看出,“心系”有一定的部位,在心之上,肺之下,与周围的关系则是膈之上、咽之下。这一记载表明,心系只有一,而不是有五。《灵枢·五癃津液别》曾明确指出了心一心系—肺三者之间的关系:“心悲气并则心系急,心系急则肺举……”

由此可见,杨氏“肺下悬心之系”的注解是符合《内经》原意的。这种联系主要应当从心、肺两脏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去理解。有些注家却据此理解为肺动脉(承淡安《十四经发挥》校注),则有牵强之嫌。

各代医家对“心系”有哪些不同的解释?符合内经原意吗?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