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喊不睡,早上叫不醒,孩子的拖延毛病这样治!

首先,常用“同理心”,理解孩子的“磨蹭”。

所谓同理心,通俗点说,就是换位思考。孩子还小,当他做事慢的时候,家长要试着换位思考:孩子有孩子的生活和生理节奏,会不会是自己性子急,对孩子要求太高了?若能如此思考,家长便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着急和抱怨孩子了。

其实,很多时候家长催孩子快点快点,并不是孩子真的有多慢,而是因为家长自己着急、焦虑,担心孩子上学迟到,怕孩子赶不上别人,嫌孩子影响自己的行程计划……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身心尚未发展成熟,动作难免不够协调,做起事来,自然跟不上大人的节奏。因此,我们不能总是依着大人的标准,甚至带着情绪,一味地催促和责怪孩子,而是要顺其自然,学会等待,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慢慢长大。

晚上喊不睡,早上叫不醒,孩子的拖延毛病这样治!

其次,试用“自然法”,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有时,导致孩子做事磨蹭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家长包办代替太多,剥夺了孩子做事的主动权比如,早上不起床你会喊他,衣服穿得慢你会帮他穿,上学迟到你会帮着跟老师打招呼……总之,所有事情都有家长担着,他不需要自己操心。

针对这一现象,建议家长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并承担相应后果。比如,从明天开始,早上闹钟响后,让孩子自己起床,自己穿衣服,吃饭磨蹭也由着他(全程你不用有一点催促、着急和不耐烦的表现),上学迟到了,挨了老师的批评,你也不用替他解释。但是晚上回家要和孩子一起分析挨批评的原因并且告诉他:“宝贝儿,上学是你自己的事,以前因为你小,怕你来不及,所以爸爸妈妈会催促你、帮助你。现在你长大了,爸爸妈妈不打算再催促你了,你得学会安排时间,加快做事节奏,不然还会迟到的哦!”如此几次,我想他早上的速度会有所加快的。

晚上喊不睡,早上叫不醒,孩子的拖延毛病这样治!

第三,巧用“作息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孩子小的时候,做事较慢可能是他还没有建立起时间观念,认为时间多的是,不需要着急。因此,家长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为了让孩子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事,家长可以跟他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表格上列举一天的时间安排,如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洗漱,什么时候吃早饭,什么时候上学,什么时候作业,什么时候玩等等,内容尽量具体细致一些,便于操作。

为了让孩子感受到时间长短,提高孩子做事效率,家长还可以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比如制作一个表格,记录下你和孩子做每一件事所用的时长。这样能让彼此看到下次做同样一件事的时候谁的进步大,进步了几分钟,让孩子对时间有个直观的感受。

此外,家长平时还可以指导孩子阅读或者给他讲述名人珍惜时间的故事,通过故事让孩子感受到时间是什么,并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有了时间观念,孩子做事的速度自然也会提高。

晚上喊不睡,早上叫不醒,孩子的拖延毛病这样治!

最后,多用“鼓励法”,提高孩子做事的积极性。

像上面这位家长一样,有的家长还会因为孩子做事磨蹭,有时会忍不住打骂孩子。这种打骂的方式建议家长一定要慎用,因为打骂虽然在短时间内或许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这对孩子的成长益处不大很多时候孩子因着你一时的“威风”,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想法,可能短时间内做事会快一些,但并没有真正明白为什么做事要快,快了之后有啥好处等等。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容易让孩子养成口是心非,阳奉阴违等不良习性,滋生孩子的逆反心理,甚至还可能让他在潜意识里埋下暴力的种子,形成日后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晚上喊不睡,早上叫不醒,孩子的拖延毛病这样治!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建议家长少训斥打骂,多鼓励表扬。比如,快9:30了,看见孩子还在床上玩,您要是说:都几点了,你怎么还不睡觉?”“快点睡觉,再不睡我要揍你了。”……这时孩子可能会赶紧脱衣服睡觉,但终究有些心不甘,情不愿。但如果你说:“看,咱儿子现在多懂事,9:30还没到,就准备自己上床睡觉了!”“哇塞,咱儿子今天速度快多了,比昨天早上床5分钟呢!”……这话说出来,他本来还没有睡觉的打算,也会赶紧脱了衣服,钻进被窝的。所以说,说话是个技术活,同样的目的,多用鼓励,相信孩子做事情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的。

当然,为了让孩子更有积极性,我们还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奖品,如,按时完成作业就贴一张贴画或阅读故事书,一个星期都按时做事情,周末奖励一小时游戏或者买一本喜欢的书,一个月一学期都按时做事,可用小奖励兑换大奖励,比如假期全家外出旅游,带孩子参加喜欢的公益活动等等。这样既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又能帮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还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