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在"全圈反收視率造假"的高潮氣氛中,需要非常警惕的一點是:不能以"反收視率造假"來掩蓋中國內容、尤其是電視內容創作的"操蛋"性——也就是這麼一個邏輯:收視率不高,內容必爛。因此,如果我們光知道"反收視率造假",而不抨擊原創內容的這點"操蛋"德性。那麼,反收視率造假,那不是"貴圈"有尿性的呈現,因為那是一點用處都沒有的,反而更加有害。現在,最可怕的情況就是:就是那些高呼"反收視率造假"的人當中,往往就是對內容創作最不負責任和最蔑視的、也是最沒有真實才華和貪婪錢財的。這種人,就是中國"貴圈"內的"爛內容"炮製者。

於此,我們要搞清一個問題:為什麼影視作品要進行收視率造假?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湘人李以自己的觀察,一起來追索其最初的動機。無它:就是內容創作不行,通俗來講也就是內容爛。按照正常播出,觀眾不愛看,肯定是"收視率不高"的節奏。所以,就必須以"收視率造假"來獲得可觀的收視率。縱觀中國熒屏,佳作難覓,這就是"收視率普遍造假"的某種必然結果。結果映射邏輯,邏輯導致結果。換言之,就是內容爛,創作普遍不行,導致真實收視率不行,假收視率橫行霸道。所以,這是一個最起碼的、也是膚淺到看得見的邏輯。以至於最後: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悲劇。

事實上,這時候更加嚴重的問題出現了。就是好的內容,如果不進行收視率造假,收視率也會很低,因為爛逼的內容作品,在收視率造假的推動下,佔據了"C位",收視率造的很高,其它的作品,包含好作品,收視率自然就低了。所以,現在全圈進行的"反收視率造假"輿論,絕不能忘記,也必須"反爛逼內容"的垃圾製造者。

前段時間,某人某劇某平臺,掀起了"反收視率造假"的新一輪高潮,但是我們不久就發現,其作品真的是"一般一般一般",三流之後。

這就給圈內一個警示:反收視率造假,是一場"利益"行為,絕非"公益"行為。

業界很不明白,為什麼現在很多關於收視率的報道,尤其是"公號"狂歡的文字,基本都是在描述"現象"和揭秘所謂的"內幕",但針對收視率如何整治,貌似有關方便和業內圈外,就是三個字:都沒轍。所謂雲霧迷濛。針對現在的"作假收視率",其真實現狀到底是如何的,誰也說不清楚了。而為何大家都在聲討,卻沒有探討出如何去整治收視率的問題。一言以蔽之,收視率這塊處於一種"太膚淺+太複雜"的尷尬境地。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湘人李認為:收視率作假的現狀,就是轉入了以"汙染樣本戶"而提升收視率這樣的現狀。因為很簡單,這樣風險比較小。汙染樣本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收視率調查公司選定的樣本戶,給予相應誘惑的物質回報,令其鎖定"目標內容"的節目。如此一來,可以巧妙地講這個"手段"納入到"收視率營銷"的範疇,甚至還可以"線下活動"的名義,實現"臺與用戶互動"的親民形象。

根據國外某案例顯示:找收視率樣本戶的主要有兩種手段:第一是跟蹤調查公司的樣本戶維護人員,直接能找到。第二是根據樣本戶分佈原理,進行排查,在概率學的原理下自然就能找出。那麼對於汙染樣本戶而言,作假層面,就是直接和樣本戶談判,利益原則。當然鄙國,還可以在可能有樣本戶的社區,發佈假公告,讓樣本戶自動上鉤。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談不上作假,也談不上汙染,而是通過有明確樣本戶的區域,進行地毯式的廣告"轟炸",廣泛影響樣本戶,這可以稱之為正常而健康的"收視率營銷",可以不納入"收視率作假"的範疇。另外,現在通過"互聯網黑客技術",干擾有關收視信號或者網絡,達到樣本戶無法收看的目的,也是一種嚴重的汙染。還有就是收買收視率調查公司的人員,直接篡改調查公司的數據,而達到數據有利於自己的目的。但這樣做容易留下把柄,算是正式犯罪的鐵證,一般不採用。

湘人李曾與國外某收視率調查公司的同行溝通過,該國的收視率調查,主要也就是一家公司在主導。以前也是有競爭的,後來這家來自該國之外的競爭公司,也被該國的公司給趕了出去。對於處理收視率可能造假的問題,他們主要通過技術手段,多維度分析樣本戶數據的異常問題,一旦發現異常,迅速更換樣本戶。而且他們固定淘汰,淘汰率還很高,如此一來"樣本戶"長期被汙染而導致數據長期被汙染的負面影響就小了很多。據該國同行介紹,他們公司曾經也發生過客戶通過僱傭私人偵探,跟蹤公司樣本戶維護人員,確定樣本戶以後,再通過利益收買樣本戶,最終導致數據異常。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如此一來,他們公司的數據分析人員就發現,某臺的某節目收視率,在那個時段出現了異常——高到離譜。於是他們就主動觸及,調查原因,最後才發現背後出現了一系列的黑幕操作。於是,該公司主動擔責,並認錯,然後淘汰了一系列的樣本戶,重新佈網,最後再度獲得了客戶的信任。所以,這就是職業操守。

至於這個"多維度"分析樣本戶"異動"的行為,其實也就是一個經驗問題,還是一個責任心的問題,也就是作為一個調查公司的職業操守行為。這家公司做收視率比較早一些,具備"憑著經驗來感覺"的某種基因。具體是那幾個角度,這就是作為一個調查公司"總結經驗"的行為。而其前提就是作為企業的操守。有操守,就會去總結,然後總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正確地解決問題。

湘人李反觀過,爬梳了一下。所謂"收視率"這個東西,自一開始在中國被使用時,就充滿了廣泛的爭議,最初被認為"調查手段不專業"和"數據摻水嚴重"這兩點,但談不上顛覆性的造假行為。後來有了一家國外的調查公司和一家中外合資的調查公司一起做這個收視率調查,淘汰了兩家省臺自行做的收視率調查業務,才形成了一個相對穩固的局面。那兩年,有兩家作對比,才少了一些爭議。後來國外公司退出,中外合資公司一家獨大,這個"收視率造假"的么蛾子,又風起雲湧。此時,甚至於傳出,有人收買調查公司的工作人員,再通過這些他們,去選擇"客戶"早就定好的"家庭"作為樣本戶。

事實上,現在的媒體,尤其是不少自媒體在狂歡"收視率造假"的黑幕,和隱秘的"N個人物操了控數十億市場"這樣的話題,無非是博流量罷了(這沒啥,不是貶義,是正常的市場行為描述)。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但是,湘人李必須指出,也是圈內大眾必須認知到的問題。在中國,不僅僅是節目生產方需要購買收視率才能維持生存,或者賺到錢。也確實有某些播出平臺自行購買收視率以達到謀取平臺發展和升級的目的。播出平臺"購買收視率"的行為,看上去被那些製作公司的購買行為要高級一些。雖然都是第三方代為實現,但播出平臺則有更高的要求和需要。譬如播出平臺首先會考慮邏輯問題,就是我的平臺為什麼收視率突然提升了,他們需要節目內容本身有明顯的、必要的、一定的提升。第二他們會製造輿論,營造某平臺已經戰略升級的氛圍。第三他們在技術手段上,要求做到"先熟悉收視率調查公司的規則,再利用收視率調查公司的規則",在這個"規則基礎之上"或者"規則範圍之內",實現整體提升本平臺的收視率。這樣做,即使在專業範圍內分析,其"收視率提升"也是"真實"的。據聞,向調查機構施壓要求增加有利於提升本地區收視率的樣本戶,是播出平臺操作此類事情時的標配。

這不難理解,因為平臺終究是需要常年存續的,不像那些民營製作公司,說不準哪天就嘎嘣了。那麼平臺購買收視率,就非常非常有講究了,也非常非常有策略和手段了。這也是調查機構被業界圈內始終被質疑和批評的原因。所以,別看有些人在使勁兒高呼"反收視率造假",但是平臺是有"收視率保障"和"收視率兜底"的呀。這樣做,不但能炒熱自己的劇,還能留下美名。

但是,這樣引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整治收視率造假問題的難點"究竟在哪裡?

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和膚淺:需要打破壟斷。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壟斷的形成,有多重模式。一種是權力干預導致壟斷,另一種是市場的自由競爭勝者為王導致壟斷,還有一種就是因為市場的腐敗而導致的壟斷。而中國的收視率調查市場的壟斷,屬於哪一種?

湘人李分析來,分析去,智商有限,就是搞不清,真的搞不清。

故此,湘人李認為,以"還可以搶救一下"的心態,中國的收視率調查市場,至少需要三家同等級的收視率調查公司進行公平、公開、公正的競爭(儘管這是"然並卵"的節奏),才能從一定程度上消滅"收視率造假"行為。

但是,中國的這個"收視率調查"產業,本來就那麼一點大的"蛋糕"樣子,真的讓資本大鱷們不屑一顧。那三瓜兩棗,怎麼賺錢?所以,資本看不上。而有人期待國家力量以反腐的姿勢來拯救收視率。這也太天真幼稚了。一是國家在多個領域的反腐敗,然後腐敗就絕跡了嘛?二是國家力量,它也沒有義務來做這個。國家有更加重要的事情。所以,爺爺不疼,舅舅不愛,你還能怎麼樣?只能野蠻生長呀。所以,儘管整治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但"整治"是"無利可圖"的關鍵性結論一出來,也就沒誰去做了。

同時,還有一個更加要命的問題,那就是,"真實收視率"一旦被廣泛應用於商業領域之後,就會對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這是危言聳聽,不是,絕不是。幾年前湘人李做過相應的研究,如果收視率是真實的,可以通過觀眾喜歡收看什麼樣的節目,欣賞什麼樣的內容,就可以看出這個民族的"成色"。這是最簡單和最起碼的一個邏輯分析,是很容易分析出來的。如果真實收視率,只能由國家掌握,是可以廣泛應用於國家的民生建設工作的,尤其是文化引導、輿情引導的建設。但是,你以為我們國家的敵人一直是睡覺的?是眼瞎的?那麼,"收視率真真假假"或者"收視率就是假的"抑或"收視率是雲山霧罩"的,則更能符合國家利益。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不過,收視率又是一個"市場標準"的存在,媒體市場,大家需要這麼一個東西,有一個就行了,多了也沒多大價值。這就是"整治難"的問題,因為利益不大,卻要花費大力氣去整治,不值當。而且這個東西又不是國計民生的問題,有關方面不會怎麼管。即使管,也是一個被動應付的狀態,疲於奔命。

現在,圈內各路大佬在"聲討"的原因,就是收視率本身不怎麼值錢,但它能影響一個很大的市場,那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泛娛樂化市場"。娛樂市場是相當廣泛的,它是一個維繫多種產業領域的一個產業鏈。這就是矛盾,收視率本身價值小,但是它的影響能量卻很大。如此一來,監管幾乎不存在,它就容易作假,箇中箇中"主體"元素很容易被收買。針對這類犯罪而言,有關公檢法機構,似乎是有"有計可施"的,但偏偏呈現出來一種"無計可施"的節奏。那麼,大家只能譴責,以道德殺伐,進行市場維護。而大家都知道,這個時代,道德最不值錢。這就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概念了。所以湘人李悲觀絕望地認為,收視率作假,除非權力機構直接宣佈棄用,否則想維繫好,乾淨地存活下去,絕無可能。

收視率這勞什子,真是個怪胎。不但有上述的價值小、地位次,而且它還有一個最大的危害:從世俗社會層面,它從絕對的負面,能影響到中華文化的原創精神。因為這個所謂的"標準"如此腐朽,從業者只要把數據"做的好好的",就能誘騙到"資本多多的"青睞,那麼,誰還會去做真正的原創作品?隨便抄,隨便以"IP概念"的名義,隨便做做作品,就能夠賺個滿缽,誰還TMD的去搞原創?所以最受傷害的,就是中華原創文化的完蛋。而原創文化的完蛋,必然有一系列的連鎖反應,那就是導致國家文化競爭力的墮落,我們這樣的國家就沒有什麼內涵了。大家看看,這些年,連韓國這種被我們蔑視為高麗棒子的國家,也能令他們的作品充斥在中華大地。這TND是什麼事兒?所以這也是國家又不得不來重視的原因。故湘人李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棄用收視率作為唯一標準,嚴禁廣告公司數據說話。這就必須由國家意志推行,不能由市場來決定取捨。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故而,問題就很明確,收視率的未來,就必須靠"國家意志"推行,否則,它真的沒辦法擁有健康的未來。更何況,收視率還牽涉到國家安全問題,國家意志沒有理由缺席。至於所謂的"大數據"也是一個很假的數據體系。海量數據,意味著海量垃圾,也就是海量無效的節奏。湘人李一向認為,大數據是不可靠的,因為沒誰能真正掌握真實的大數據,市場上沒有誰能掌握,只有國家力量才能掌握真實的大數據。市場上號稱掌握真實"大數據"體系的,要麼就是造假,要麼就是侵犯公民隱私權得來的非常數據。所以我們最終認為,需要國家意志以"無限責任"的方式來推動"健康收視率體系"的構建。不然,就真的不要相信什麼收視率數據了。

至於當下,雖然有關於"反收視率作假"的輿論會降溫一下,所謂"唯收視率論"的聲音也會降低一下,但是,私底下,肯定還是唯收視率論。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切並不樂觀。我們通過幾年爬梳髮現,所謂"收視率作假"的輿論,就像"月經帖"一樣,在固定時間,固定的節點,總會發作一下。因為在新一輪的盤剝中,有些人實在是被收視率盤剝的太厲害了,不得不出來反抗一下,掙扎一下,然後又陷入到無奈的"享受"中。

然而我們迴歸根子問題,呼籲構建健康收視率體系的呼聲,和對於"收視率造假"一片的喊打之聲相比較,真心沒有人去批判"創作內容爛"的問題。有人注意到了,但大家在祖宗的文化典籍上(美名其曰IP創作)胡亂剽竊改變,總能發財,並沉迷其中,這就是比收視率造假還要更嚴重的問題了。其實更進一步嚴重的,就是那些混跡在文化圈,沒有文化創造力的人在努力"工作"圖謀發財,製造了大量的"爛逼內容"後,卻將高呼著,將罪惡推到了萬惡的收視率身上去。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由此可見,收視率造假,確實是業界頑疾,亦為文化毒瘤。它的泛濫,導致"文化內容創作"成為產業鏈上的垃圾角色。甚至前幾年,某知名導演,隨意、下流、任性否定編劇的創作成果,說改就改,說變就變,說毀就毀,簡直將創作者視為太監以下東西。而該知名導演之所以如此"牛逼"到不行,就是因為名氣大了即為妖,不但掌握了行政資源,還掌握了資本資源,加上混跡在一班權貴圈裡,吃香喝辣,狐假虎威,自然也就不把那些"卑賤"的"創作者"放在眼裡。而如今,收視率造假又來凌虐創作者,因為既然要花費巨資購買收視率,那麼還需要好創作幹嘛?反正作品還未拍,就知道需要多少點的收視率,花錢買來就是,內容也就湊合一下就行了。幾個銅板兒,就隨便在大街上拉幾個識字兒人,湊合著東拼西湊、南偷北盜,沐猴衣冠,說成IP鉅製,所謂圈取資本的大劇就成了

這些年,中國出了什麼精品創作?中國又有什麼作品是真正走出了國門的?除了以改革開放為銳意進取的名義,又以拿來主義為作為新創意的遮羞布而"改編"成功的節目以外,中國當代文化,又有什麼好的作品拿得出手呢?

故如今,反收視率造假,是必須的,且必須進行到底。但是,我們決不能忘記,反收視率造假的同時,也必須同步反垃圾內容的製造者,包含"垃圾內容"在"資本手段"的推動下而成為"精品"的愚蠢行徑!!!

江湖水深,圈內人且行且珍惜吧。

沉迷於“反收視率造假”的狂歡,就能迴避“內容爛”的現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