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久必分:春秋時期最強的這個國家,後來被分為三國

對於古代史,國人最熟悉的部分當屬三國時代,三國歸晉是那個時代的最終結局。然而中華歷史悠悠數千年,你可能不知道,在三國時代前600年,還有一個晉國,他的最終結局卻是為三國所分,無數生靈以鐵與血的事實一次次演繹著這樣的歷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我國春秋與戰國時代也曾經如中世紀的歐洲那般邦國林立,但是由於地理環境影響,我國版圖之內各個勢力總會有走向全面統一的不可逆趨勢。然而歷史趨勢中也會偶有意外發生,在東周混戰時代中最大的意外大概就是這趙魏韓三家分晉。

合久必分:春秋時期最強的這個國家,後來被分為三國

春秋時的晉國本是諸國中的超級霸主,史稱“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可見其國勢之雄。公元前七世紀,晉文公最終擊敗企圖北上逐鹿中原的楚國,又一次維持了霸主之位,然而盛極必衰,成功的背後也暗藏著晉國崩潰的禍根。之後數百年晉國的趨勢是:晉國雖強,晉公漸弱。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制度。春秋時期我國尚處分封制時代,晉國雖取得擴張戰爭的勝利,然而晉公只能是晉公,他始終只是公爵而不是王。因此他要不斷在晉國內再次分封,晉文公時就分作三軍、設六卿,六卿就是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家,他們各掌部分兵權同時也各有土地。

合久必分:春秋時期最強的這個國家,後來被分為三國

晉公英明時下面自然不能造次,但遇上庸主時,混亂不可避免。後來六卿先把晉公架空,而後互相間開始了傾軋,率先被滅的是範氏和中行氏。自後晉國朝政由智氏與趙魏韓三家共同把持,其中智氏最強。公元前五世紀中期,趙魏韓三家之主分別是趙襄子、魏和子、韓康子,而智氏家主是智伯瑤。智伯企圖在他有生之年帶領智氏徹底奪得晉國,於是他便準備開始個個擊破三家的計劃,巧的是趙魏韓三家互相猜忌,這給了智伯天賜良機。

合久必分:春秋時期最強的這個國家,後來被分為三國

當時在晉國執政的會議上智伯為主導,他帶頭說:“晉國本是中原霸主,卻為吳越所奪。為了晉國大業,我認為每家都該拿百里土地和戶口歸給公家,我們智家先出一個萬戶邑獻給晉公,你們看著辦把。”趙魏韓三家都明白這是智伯強幹弱支之計,這是晉國說話哪裡還作數,出來的土地必然還是歸智伯所有。但是由於三家尚未齊心,韓康子與魏桓子迫於智家強大實力選擇了屈服,唯獨趙襄子不從,於是智伯瑤師出有名,即刻帶領韓魏兩家一同攻趙。

前455年,智伯為中軍,魏桓在左、韓康在右,聯軍直撲趙地晉陽。趙襄子自知敵眾我寡,他決定堅壁清野,斂兵入城堅守,這一守就是兩年。智伯雖然無奈於高城,但憑著三家聯手倒也尚有餘力。一日,智伯登上城外高地探查晉陽形勢,當時正值雨季,城外的晉水大漲,智伯想到了引水灌城之計。於是他先令兵士築壩,待水漲滿,便掘開豁口,大水直衝晉陽城。城中受水危在旦夕,這時智伯覺得勝卷在握,便找來韓康子與魏桓子慶祝,這時他得意的說:“早先我以為晉水像城牆能保衛國家,現在看,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

這句話驚醒了韓魏兩家,他們本來自持的無非就是各自老家平陽、安邑城牆堅固,足以自保,如今聽智伯一言卻頓感唇亡齒寒,韓魏兩家一時陷入了猶疑。正好這天晚上趙家說客張孟來了,他告訴兩家城中雖快失守,但民心仍向趙家,與其讓智家獨大,不如一同拼死一搏,最終張孟說服了他們。於是在第二天當智伯醒來時,他發現大水淹沒了自家兵營,韓魏已反,水壩反掘,更糟的是趙魏韓三家之軍已把智氏團團圍住。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是智氏全軍覆沒,智伯瑤連同智氏二百餘口被殺。

合久必分:春秋時期最強的這個國家,後來被分為三國

等待晉公的結局並沒有什麼不同,此後晉國朝政由趙魏韓三家共同把持。不僅智氏的土地,晉公直屬之地也都被三家瓜分。終於在前403年,周王承認既成事實,趙魏韓三家正式封為諸侯。三家分晉標準的是春秋時代的結束,與之相伴而來的則是更為殘酷的戰國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