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的最高准则之二 “品德、行为、知识关系的秩序性”

接上篇:

人才是今后人类的依靠。

有什么样的人才观,就将决定什么样的社会现实环境的形成。

社会环境是为人类的生存服务的,因此,必须建立可以科学产生其后果的人才理论与方法。

这是主导者的任务。

放任自流不是负责的态度,更不是科学的态度。

科学的态度是精确的度量与执行。

人才培养的最高准则之二 “品德、行为、知识关系的秩序性”

98年联合国召开的一届全球教育会议,各国教育领导都有参加。

这个会议的最主要的结果,我认为是对教育的基本类型的划分:常识教育与脑教育。

我们将今天具有的纯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育称为常识教育。

概念是否准确先不说,至少划分知识、技能与脑的方法的教育类别,是现代教育的一个不小的进步----尽管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包括这些的,但是毕竟现在很少有了。

脑教育的方法还难以定型,在这次大会上,国际组织是以丹麦的一所大学的教案为例子的。

其已具备了包括博士学位在内的对脑的系统教育。

人才培养的最高准则之二 “品德、行为、知识关系的秩序性”

必须关注这样的事实: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了脑科学规划,以欧、美、日为代表。我国也制定过相应的规划,但一直难以有明确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当时主要是为此改组的,但是,我记得在宣布了消息五年后我去,院的班子还没有明确。

好大、漂亮的院子,静静的让人伤感。

当时具有科学激情的社会组织只有西安的那所由8位归国的博士建立的私立大学对我这个体系感兴趣,可是,我不赞成这样的不系统的科研环境,没有应。

但是我至今感谢。

说心里话,中国今天的难以综合号召的国家科研环境,是对根本科学研究的最大的破坏。

作为科学家,我深深的向往俩弹时候的国家环境,让人无私、奋进、团结。

我们这代人好羡慕前辈们。

人才培养的最高准则之二 “品德、行为、知识关系的秩序性”

我们国家的相关秩序的难以稳定,浪费了最根本的资源。

我们个人的成长,深刻的体会了一个稳定的信念在时间上的积累的重要,是产生量变、质变的先决条件。

国家也是的。

可是我们的国家事实上没有在教育方面形成这种稳定。

许多量变难以积累在一个方向上成为结果。

这是让人惋惜的。

就我们个人的人生讲也是这样的,也必须建立在稳固的信念上,让人生沿着一个明确的方向积累自己的生命行为,升华自己的生命质量,最终实现生命质量与事业的统一。

这是成熟的人生观念,也是一个人才的成长规律,更是从个人和谐走向社会和谐的实际办法。

人才培养的最高准则之二 “品德、行为、知识关系的秩序性”

天下没有一步而成的人才成长例子。

积累,有秩序的科学的积累,是人才成长的客观基础。

人才之间的根本区别就是秩序性与厚重性,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与技能的区别。

这种秩序性,是必须包括知识、行为、品德在内的综合的秩序。

就好比是三合土,比例是细致区别的地方。

没有这样的细致,人才是粗糙的,难以胜任高尖的责任的。

我们社会上普遍的对人才存在模糊的习惯,这应该值得改正与提高,因为人才首先是在社会环境中长大的。

不是许多人都可以享受明师的教育,所以,教育的理念更在普及。

一个人才的质量,是其整体的合理性,而不是孤立的看的。

没有人才的整体的合理性,就不能产生人才的行为的合理性,也就没有人才在社会与企业或者任何机构中的行为的优良性的客观成立。

人才培养的最高准则之二 “品德、行为、知识关系的秩序性”

我们必须认识到:管理机构对人才的使用的整体效果,最后是与人才的整体素质状态成正比的。

任何一种非秩序化因素,都是最终形成秩序化的消耗所在,都需要管理机构付出管理成本(见所著《生命管理学》),都建立或者形成了结果的危机因素的存在。

因此,衡量人才的水准,是科学的审视其整体的秩序的优良性以及这样优良性的持续性、灵活性等。

现代人才理论需要在这里进一步的研究与应用。

正是基于如此的考虑,我们对人才的培养、教育的要求将更加深刻、系统;

我们对教师的要求将更加科学、严格;

我们对教育与被教育者的关系的精确确定将更加重视。

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的优秀,我们还必须注重人才培养的整体的秩序的建立与形成。

这是今天的我们对教育的更深刻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