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今日伏龍寺裡拍到的蓮花

“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現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將來必定還是我的先生。”

1937年1月30日,延安,正在忙於商討抗日救國大計的毛澤東百忙之中抽出時間,給他在湖南一師讀書時期的老師徐特立寫下這封一膾炙人口的祝壽信。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毛澤東給徐特立的信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像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亡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1942年10月,泉州,一代宗師弘一法師進入了生命的彌留之際,他喚侍者備好筆墨,寫下這段遺囑,一式兩份,一封交給他的好友夏丏尊,一封交給他在浙江一師任教時的學生劉質平。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弘一法師(李叔同)致劉質平的遺囑(原件)

毛澤東與徐特立,李叔同與劉質平,這兩對師生的情誼,堪稱20世紀中國師生情誼的典範。在我看來,前一對更多的是“敬”,後一對更重的是“愛”。

今天,我就來擇要講幾個李叔同與劉質平的故事。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李叔同(弘一法師)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出生於天津。我國近代著名書畫家、音樂家、教育家、詩人、學者。1918年8月19日,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法名演音,號弘一。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劉質平

劉質平(1894-1978),浙江海寧人。中國現代著名音樂教育家。在李叔同的眾多弟子中,劉質平與他最為親近,也是李叔同在音樂藝術方面的傳人。

一、雪夜教誨

劉質平喜歡音樂,在浙江一師讀書時,李叔同是他的音樂和繪畫老師。

1912年嚴冬的一天,天降大雪,積雪盈尺。劉質平經反覆揣摩後作了一首曲子,持譜去找李叔同宿舍求正。老師接過曲譜審視良久不語,令劉質平忐忑羞愧,“幾置身於無地”,擔心老師會責備他急於求成,因為音樂課並未佈置作曲的作業。而後李叔同悄聲告訴他,晚上8時35分到教室來。

是夜正值寒流降溫,劉質平冒雪前往。走到教室門口時尚提前5分鐘,但見室內漆黑一片,但有人到過的痕跡,不敢貿然進入,只好在寒風中立候。待到8點半整時,室內燈光突然亮起,李叔同肅然而出,手掏懷錶對劉質平說:“時間無誤,知道你已飽嘗風雪之味,你可以走了!”劉質平事後感悟到,這是老師對他的考驗。

想必通曉史籍的李叔同一定知道張良與圯上老人之約和楊時立雪程門的典故,他的做法相比黃石老人更威嚴有慈,相比程頤更煞費苦心。

二、寫信鼓勵

1915年,劉質平因病休學,回家鄉海寧養病,情緒低落。當時李叔同正同時擔任浙江一師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老師,兩地奔波授課非常辛苦,但他始終惦記著病中的學生,屢屢寫信安慰劉質平:“人生多艱,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於此當鎮定精神,勉於苦中尋樂。”並開導他“臥病多暇,可取古人修養格言(如《論語》之類)讀之,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在老師的幫助下,1916年,劉質平準備赴日本東京音樂學校深造。其間,李叔同又多次寫信,從身體、社交、品性、言語等方面諄諄教導,可謂關懷備至:

“一、宜重衛生,避免中途輟學。習音樂者,非身體健壯之人不易進步。故每日宜為適當之休息,及應有之娛樂、適度之運動。又宜早眠早起,食後宜休息一小時,不可即彈琴。二、宜慎出場演奏,免受人之忌妒,能不演奏最妥。抱璞而藏,君子之行也。三、宜慎交遊,免生無謂之是非。四、勿躐(liè,超越)等急進。吾人求學須從常軌,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矣。五、勿心浮氣躁。學稍有得,即深自矜誇,或學而不進,即生厭煩心,或抱悲觀,皆不可。必須心氣平定,不急進,不間斷,日久自有適當之成績。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樂……”

1917年春,劉質平在東京補課迎考時接連遇到困難,一是練習貝多芬鋼琴曲時產生畏難情緒,二是擔心報考落第有負師之厚望。李叔同覆信指出“愈學愈難,正是君之進步,何反以為是憂?!”並指出報考一事,是君東渡日本之奮鬥目標,當年日本音樂家牛山充四考落第,中山晉平三考落第,最後均如願以償,以此鼓勵劉質平珍惜機會,全力以赴。

三、資助學費

當劉質平學業精進時,家境突遭困難,無力支撐其留學開支。前途未卜的劉質平甚至想到了自殺,李叔同得知消息後,馬上給弟子寫信。

在這封信中,李叔同詳細列舉了自己的經濟收入,然後又一一向劉質平說出了支出的款項:

“現每月入收薪水百零五元,出款,上海家用四十元(年節另加),天津家用二十五元(年節另加),自己食物十元,自己零用五元,自己應酬費買物添衣費五元。如此正確計算,嚴守之數,不再多費,每月可餘二十元,此二十元即可以作君學費用。將來不佞之薪水,大約有減無增,但再減去五元,仍無大妨礙,自己用之款內,可以再加節省,如再多減,則覺困難矣。”

一個老師能向弟子詳細列舉自己在經濟上的收入和支出情況,是不多見的。李叔同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出錢資助劉質平完成學業,其愛護弟子的真摯之情,令人感動。

1917年起,李叔同決意拋開妻兒,出家為僧,但劉質平在日本的學費問題尚未著落。為了不讓學生因學費問題分心,他一面籌集資金,一面準備出家事宜,在寫給劉質平的信中他這樣寫道:

“餘雖修道念切,然決不忍置君事於度外。此款倘可借到,餘再入山;如不能借到,餘仍就職至君畢業時止。君以後可以安心求學,勿再過慮。”

直至湊齊了1000元,足夠劉質平完成學業,李叔同這才在杭州虎跑寺出家。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劉質平(左)、李叔同(中)、豐子愷(右)

四、報答師恩

完成學業後的劉質平,在上海、寧波等地學校擔任音樂老師。弘一法師入山後,修苦陀行,行過午不食之戒,生活至貧至儉,僧納簡樸,赤腳草履。

為報答師恩,劉質平決定供養成為弘一法師的李叔同。就像之前李叔同供給劉質平學費一樣,弘一法師所需生活費均由劉質平按月供奉。

1938年日寇佔領上海後,劉質平一度失去經濟來源,困居金華山中,家中幾次斷糧,可是老師的供養費用總數想方設法按月籌劃提前寄出,始終未曾中斷。

弘一法師雲遊四方,沒有現代通訊手段的劉質平總能找到老師,這主要得益於兩人之間頻繁的書信往來。李叔同先後寄給劉質平的書信就有上千件,目前存世並收入《弘一法師書信集》的就有102封,上起1915年9月劉質平因病休息期間,下至1942年9月弘一法師臨終前夕。

劉質平在回憶文章中稱,弘一法師一生所穿僧服,多由他供奉,從現存書信中也能找到相關依據。大師會將平日所穿僧服的大小尺寸畫成草圖,交給劉質平依樣定製。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弘一法師(李叔同)致劉質平信(原件)

除服裝外,大師還經常讓劉質平替他採購書籍、藥品,詢問輪船班次,甚至跑腿送信,儼然成為他的生活助理和經紀人。

這麼多年同舟共濟的情誼已超越一般的師生關係,出家後的弘一法師並無覺得向自己的學生提出這些要求有何不妥。而劉質平總是無怨無悔,將老師吩咐的事情逐一做好,還時不時寄去老師在信中未提到的物品,比如他愛吃的腐乳。

劉質平還與老師有個生死約定:如劉質平亡於老師之前,由弘一法師誦唸《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百遍為之“超度”;如老師亡於劉質平前,則由劉質平處理老師的後事。

五、甬輪救師

弘一法師體弱多病,晚年曾經歷三次大病,每次都是劉質平出錢求醫問藥,榻前悉心侍候。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劉質平曾在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今寧波中學)任教,而弘一法師當時多在甬、紹、溫等地駐錫。每到寒暑假,劉質平總會設法探望老師;老師每次來甬,劉質平總是熱心接待。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1930年省立四中(寧波中學)部分教員名單,劉質平和朱自清赫然在目

1931年4月,弘一法師在上虞法界寺大病未愈,恰巧這時,寧波白衣寺住持安心頭陀來訪,撲通一聲跪倒在弘一大師跟前,聲淚俱下地描述他從報上看到的陝災慘狀,力邀大師與他一起去西安弘法。

此時弘一大師的內心是糾結的。一方面,慈悲濟世、弘法利生的本是佛門中人的使命,另一方面,他當時的身體狀況非常不佳,經不起長途奔波、舟車勞頓,甚至已經寫好了遺書,交代完了後事。但他還是被安心頭陀的精誠決心所打動,決定一同赴陝。

5月2日,寧波甬江輪船碼頭,安心頭陀已在此等候多時。人群中出現了弘一大師的清瘦身影,他拎著一個藤篋,登上了前往上海的“寧紹輪”,計劃轉道上海到天津後再由陸路前往西安。

當船工剛剛把纜繩解開,學生劉質平聞訊匆匆趕來,突然跳入船艙,從三樓舷倉上背下弘一大師要求登岸。眾人無不驚愕,而此時劉質平正和老師抱頭痛哭。劉質平的哭是心疼老師,弘一大師的哭也許是感嘆自己救災弘法心有餘而力不足吧。不管怎樣,劉質平此舉也算是為弘一大師延長了生命。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1929年10月初,弘一法師第二次來寧波,剛下“寧紹輪”,就受到了夏丏尊、劉質平及其他在甬同事、學生、好友的迎接

六、伏龍寫經

李叔同存世墨寶中尺幅最宏偉的作品是《佛說阿彌陀經》十六屏,在寧波完成創作,其中也有劉質平的心血和功勞。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佛說阿彌陀經》(局部)

1932年夏,弘一法師應誠一法師之請,雲居鎮海伏龍寺(今屬慈溪),劉質平尾隨前往,陪伴老師一個多月。每天清晨,劉質平先為師磨墨兩小時,備足一天的墨汁,供書寫之用,再預備好底稿,待先生入室後關閉房門,不允許他人打擾。隨後由劉質平牽紙報字,由弘一法師對紙揮毫。每幅須寫兩個多小時,寫完一紙,汗流浹背,歷時十六天,終將這幅鉅作完成。寫完後,弘一法師表示“尚有餘興,願再寫一批字。”於是,劉質平重做底稿,協助老師寫下字對兩百餘幅。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伏龍寺弘一法師關房遺址

假期結束,劉質平啟程返回省立四中,弘一法師將他送至山下時,不無感觸地說:

“餘自入山以來,承你供養,知你教書沒有積蓄,這批字對將來有緣人會出資收藏,到時你可將此款充作養老。”

老師的這番話,讓劉質平非常感動,也更加意識到了保存這些遺墨的責任之大。

七、保護墨寶

除這批墨寶外,弘一法師在寫給劉質平的信中,多要求“閱後焚燬”,但劉質平愛師心切,大部分信件都保存了下來。

在此後的日子裡,保護老師留下的筆墨成為劉質平最重要的使命。這些字幅和書信,劉質平都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要重要。劉質平請人為大幅字作進行了精心裝裱,裝入十二口樟木箱子,帶回老家海寧保存。

抗戰爆發,日機轟炸海寧時,劉質平將這些墨寶擇其要者捆成數大箱,冒著生命危險帶出,未帶出者全都化為灰燼。由於墨寶所累,劉質平一家在逃難時無法攜帶生活用品,一路上艱難行進,到達蘭溪時“飢無食寒無衣”,被人譏笑為“書呆子”,與當年孔夫子與弟子失散時“累累如喪家之犬”無異,劉質平獨安然處之。

抗戰勝利後,孔祥熙派人拿著大筆黃金要求購買弘一法師的遺墨,假意說放在美國博物館保管。劉質平嚴詞拒絕說:中國的文物怎麼能夠保存到美國的博物館?對方只好灰溜溜跑了。

“文革”期間,紅衛兵以暴力脅迫被打成右派的劉質平交出弘一法師的書信和作品。劉質平受盡磨難,寧死都不肯交出來。他在“認罪書”上寫道:“生命雖小,遺墨事大!我國有七億人口,死我一人,不過丟掉黃河一粒砂塵,而李叔同遺墨卻是國家藝術至寶,若有閃失,將無法復原。”

1973年,劉質平年邁體弱,且患有動脈硬化、高血壓,自知來日無多,向有關部門表示:將弘一法師墨寶呈獻給國家珍藏,結束個人保管。1980年12月,這批墨寶運往北京法源寺,在中國佛教協會舉辦的《李叔同誕生百週年書畫金石音樂展》展出,受到中外人士一致稱道。

李叔同與劉質平將只有四年的師生關係保持到各自生命的終結,這段情誼超越世俗,世間罕見,譜寫了中國教育史上永恆的動人華章。無怪乎劉質平會發出“我和李先生,不是父子,卻情勝父子”的感慨。

對於李叔同身上愛的光芒,豐子愷的評價是:“我敢說,自有學校以來,自有教師以來,未有盛於李先生者也。”

今天,我將這段往事佳話重提,相信對於教育界定能有不少有益的啟示。

補記

4月28日至5月27日,“甬上留香”——弘一法師翰墨展正在寧波博物館舉行,這是浙江省內目前為止展出作品最多、規模最宏大的一次弘一法師書法展,其中就有《佛說阿彌陀佛經》及弘一法師致劉質平的眾多書信原件。您在瞭解了兩人的以上故事之後,再來看這些展品,相信定會有滲透靈魂的深刻感觸。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弘一法師為劉質平繪製去伏龍寺的線路圖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信寫完了,不忘補上一句“郵票要用膠水貼牢”。想到了孟郊的《遊子吟》:“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天氣驟寒,乞惠衣褲

李叔同與劉質平的師生情誼

展覽現場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