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离去的功臣,总书记弯腰为他颁奖

据《光明日报》消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改革先锋于敏,于16日在北京去世,享年93岁。

于敏是新中国氢弹研究中的关键核心人物,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他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起了关键作用。

此外,正是由于“于敏结构”的特殊存在,使得中国低成本保存了氢弹,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氢弹的国家。


今天离去的功臣,总书记弯腰为他颁奖


于敏


习近平弯腰为他授奖


去年12月,于敏荣获改革先锋称号,长安街知事(微信ID:Capitalnews)注意到,他并没有出席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当现场念到他的名字时,大屏幕播放的是他的照片。

2015年1月9日,在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于敏获最高科学技术奖。


今天离去的功臣,总书记弯腰为他颁奖


2015年1月9日,习近平向于敏颁奖。新华社发


当时,习近平弯下腰向坐在轮椅上的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这一“礼遇”老一辈科学家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1999年9月18日,在中央军委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于敏第一个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并代表科学家发了言。

于敏有一个响亮的称号——中国氢弹之父。他却婉拒这一称谓,并说,核武器事业是庞大的系统工程,是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国各兄弟单位大力协同完成的大事业。

于家客厅高悬一幅字:“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28载隐姓埋名,百日会战建奇功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1949年,他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成为新中国成立时北大第一届毕业生。导师张宗遂说:没见过物理像于敏这么好的。

在五个核大国中,我国是从原子弹到氢弹突破速度最快的,仅用了2年8个月,“国产土专家一号”于敏对此功不可没。

新中国成立后,于敏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任所长的近代物理所开始了科研生涯。1961年,钱三强把他叫到办公室,非常严肃地说:“经所里研究,并报请上级批准,决定让你作为副组长领导和参加‘轻核理论组’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工作”。

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年仅35岁。从那时起,他开始了长达28年隐姓埋名的生涯,直到1988年解密。

连他的妻子都说:“没想到老于是搞这么高级的秘密工作的。”


今天离去的功臣,总书记弯腰为他颁奖


于敏与夫人孙玉芹的结婚照


1965年,39岁的于敏带领科研团队在上海华东计算所,开始攻关。

从9月到11月的一百多个日夜里,于敏经常半跪在地上分析堆积如山的计算纸带,终于实现了氢弹原理突破,形成了一套从原理、材料到构型基本完整的物理方案——这就是核武器研究史上著名的“百日会战”。

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后,于敏当即给北京的邓稼先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

为了保密,于敏使用的是只有他们才能听懂的暗语:“我们几个人去打了一次猎……打上了一只松鼠。”

邓稼先听出是好消息:“你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野味?”

“不,现在还不能把它煮熟……要留做标本……但我们有新奇的发现,它身体结构特别,需要做进一步的解剖研究,可是……我们人手不够。”

“好,我立即赶到你那里去。”

第二天,邓稼先就赶到了上海。大家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讨论和推敲,终于使整个理论设计日趋完善。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67年6月17日,我国成功地空投爆炸了第一颗氢弹,爆炸威力同于敏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试验成功的一刻,于敏并没有在现场,而是在北京守候在电话旁,他早已成竹在胸:“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今天离去的功臣,总书记弯腰为他颁奖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于敏率领团队又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突破关键技术,使我国核武器技术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4年的12月,于敏和同事在新疆核试验基地进行一次实验。

当时,大家压力都很大。一次讨论会上,一位同事吟诵起诸葛亮的《出师表》“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于敏也来了兴致,一人一句地接下去,狭小的会议室安静的没有其他声响。

到后来,只听于敏一个人在吟诵,“夫难平者事也!……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以泪洗面。

那次原理实验的圆满成功,为我国中子弹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于敏去世后,中国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仅余3位在世,分别是:王希季、孙家栋和周光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