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展活力 羅田縣現代農業譜新篇

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單打獨鬥到集約化、規模化發展,從單一農業結構到特色產業群,改革開放40年來,我縣農業實現了從量變到質變的跨越,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業經濟全面繁榮。

湖北綠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全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公司在我縣不僅有自己的規模化高效農業種植基地,同時,還建立了糧食收購、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供、銷一條龍市場經營體系,為傳統農業的轉型升級注入的新的活力。

今年,湖北綠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種植的5000畝水稻和油菜喜獲豐收,由企業生產加工的十幾種優質糧油產品已經陸續走進了各大超市和電商平臺,這一切都是農業產業化發展帶來的豐碩成果。

“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縣農業基本現狀,1978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4.5萬畝,總產量16萬噸 ,單產僅有224公斤。改革開放後,全國農村實行土地改革,分田到戶,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種田的積極性,但是農業種植單一化加上生產力不足,生產資料缺乏,全縣糧食勉強解決了溫飽問題。

徐革威是駱駝坳鎮土生土長的農民,改革開放初期,他與其他農民一樣,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農耕生活,基本是靠天吃飯。

徐革威說:“那個時候,農民的確很苦,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下來,糧食產量很低不說,品質也不好,農民還要交各種稅費,農民在土地上的收益微乎其微。”

思路決定出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歷屆縣委縣政府結合我縣農業農村實際,把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進傳統種植業的轉型發展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牛鼻子,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從農業技術推廣與應用,測土配方施肥,良種推廣到農業規模化、設施化、高效化、標準化的種植,繼而再將工業理念引入農業,把分散農戶引入市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通過逐步構建和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為現代農業發展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提供有力支撐。幾十年來,土地還是那片土地,但時代的發展卻賦予了這塊土地不一樣的能量,一批新型農民在這片土地上不斷成長,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髮展壯大。

在農業現代化的浪潮中,徐革威瞄準農業產業化發展新趨勢,流轉5000畝土地,創辦了羅田縣萬家豐米業專業合作社,以“訂單農業”為標準統一種植優質水稻及小麥,全程機械化作業、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糧食產量和質量得到雙提升。

駱駝坳鎮萬家豐米業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革威說:“現在和過去種田比,確實輕鬆多了,一個人可種過去100個人的田,而產量是過去一倍還不止,效益是過去的四倍。”

2008年以來,湖北綠葉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流轉土地,建立高效農業示範基地,以現代的理念、科技的手段種植水稻、油菜等傳統農作物,改變了過去大部分農田閒置的境況。同時,公司還通過農產品深加工,大大提高了傳統農業種植的附加值。

湖北綠葉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汪建清介紹,公司在羅九線建有5000多畝的綠色種植基地,年產水稻600多萬斤,油料50多萬斤。同時,通過收購、加工銷售等環節,公司實現年產值7000萬元。

四十年間,從缺糧少油到豐衣足食,我縣傳統農業在推進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了提質增效,增產增收,各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湧現。[畫面加字幕配音] 2017年,全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2.5萬畝,總產25.3萬噸,糧油總產值達到10.5億元,在面積減少的情況下,糧食產量是1978年的近兩倍。新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9家、市級龍頭企業15家,專業合作社 108家、培育規範化農業經營主體30家,農產品加工企業總數達389家。

九資河鎮羅家畈村,在這裡很少看到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種植,然而村裡的每一塊土地裡卻蘊藏著巨大經濟效益。

九資河鎮屬於北部偏遠高山區,過去,群眾儘管解決了溫飽,但仍過著貧窮的生活,如何擺脫貧困是全鎮人民的共同期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村民方永貴在村裡帶頭種植了兩畝茯苓,一年的收益比種植糧食多出好幾倍,他很快建立了我縣首箇中藥材專業合作社,隨著產業的不斷髮展,2018年,方永貴又成立了湖北神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流轉土地一萬畝,在傳統中藥材種植的基礎上,開始種植白芨等草本中藥材,在他的帶動下,全鎮掀起了中藥材種植的高潮。

湖北神草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方永貴說:“我們一個鎮去年天麻產值有一個億,茯苓產值也有一個多億,包括其他中藥材的產值加起來有三個億。老百姓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過上了富裕的生活。”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始終把發展特色農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以農業供給側改革為主線,走特色強縣之路,著力打造中藥材、蔬菜等特色產業集群。目前,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8.5萬畝、產量6.2萬噸、產值達8億元,蔬菜播種面積達到14.7萬畝、產量36.7萬噸。

縣農業局副局長彭志祥介紹,我縣的特色產業發展在十幾年來經歷了三個轉變,一是自然的天種人收向人工種植轉變,二是環境破壞型向環境友好型可持續發展轉變,三是從注重生產產量向質量、安全、效益轉變。

這裡600畝農田過去是一片低產田,常年拋荒,如今這裡栽種的晚秋黃梨、草莓、葡萄等特色農產品成為了成千上萬遊客的樂園。

大河岸惠農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廖習萍說:“基地種植的晚秋黃梨、葡萄、果桑、桃子等全部是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品質好。在過去,還要愁銷路,現在每年供遊客觀光采摘就可以坐地銷售,而且效益更好。”

打好“果蔬牌”,唱好“藥材戲”,念好“山水經”。實施“生態立縣、旅遊興縣”戰略後,鄉村旅遊蓬勃興起,為我縣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空間。一大批創業人士瞄準現代生態休閒農業發展的廣闊前景,紛紛回到農村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駱駝坳鎮燕兒谷生態農莊、白蓮河鄉十里荷塘、大河岸鎮鮮花小鎮、偉業葡萄、平湖鄉七彩花果山等10大生態休閒農業隨之粉墨登場,全縣現代農業類景點達28處,一時間,現代生態休閒農業遍地開花、百花齊放,呈現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大格局,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四射。

縣農業局局長程金林表示,改革開放四十來,我縣農業發生了深刻變革,農業生產、農村面貌、農民收入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三農”發展取得了可喜成績。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定增強,特色農業強縣的底盤更加厚實;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現代農業格局加快形成;農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為推進鄉村振興,我們將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綠色穩農、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農業轉型升級,加速農業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