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讲究情谊是人的一大弱点,中国人尤其如此。“生当郧首,死当结草”,“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无一不是“感情效应”的结果。为官者大都深知其中的奥妙,不失对机的付出,廉价的感情投资,对于拉拢和控制部下往往能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韩非子在讲到御臣之术时,只说到赏、罚两个方面,这自然是最主要的手段,但却很不够,有时两句动情的话语,几滴伤心的泪水,往往比高官厚禄更能打动人。因此,感情投资,是一种最为高明的驭臣术、统治术。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掌权者对臣下的一切感情投资,都应作如是观。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在担任魏军统帅时,与士卒同甘共苦,深受下层士兵的拥戴。当然,吴起这样做的目的是要让士兵在战场上为它卖命,多打胜仗。他的战功大了,爵禄自然也就高了。“一将成名万骨枯”嘛!有一次,一个士兵身上长了个疮,吴起竟然亲自用嘴为士兵吸吮浓血,全军上下为之感动,而这个士兵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时却哭了。有人问她:“你的儿子能得到将军的厚爱,这是你家的福分,为什么会痛哭不止呢?”这位母亲哭诉道:“这哪里是爱我的儿子呀,分明是让我的儿子为他卖命。想当初吴将军也曾为孩子的父亲心吸吮浓血,结果打仗时,他父亲冲锋在前,战死沙场;现在他又这样对待我的儿子,看来这孩子也活不长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了这样“爱兵如子”的统帅,部下能不尽心竭力,效命疆场吗?

民国年间,身为一世枭雄的“北洋之父”袁世凯在统御部下方面也很注重感情投资。早在小站练兵时期,他就从天津武备学堂物色了一批军事人才。其中最著名的有三个人: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后来都成为北洋系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号称“北洋三杰”。袁世凯为了让这三个人对自己感恩戴德,供其利用,可谓煞费苦心。

公元1896年,袁世凯选拔的各路将官汇集小站。在议事厅里,袁世凯举行了召见仪式。新来的将官一一呈上名帖。袁世凯丝毫没有摆出上司的架子,满脸堆笑,执礼甚恭,言谈中更是极尽夸赞和拉拢。他明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这些人是首先要依靠的力量。

接见完毕时,袁世凯突然发现段祺瑞没有来,便问到:“段祺瑞呢?段祺瑞怎么没有来?”

坐在一旁的唐绍仪告诉他说,不巧的很,在接到命令前,段祺瑞正好回老家完婚去了,他还不知道自己被调来小站,所以未能及时赶来。“不过”,唐绍仪补充道:“已经去电,促他尽快报到。”

“原来是这样。”袁世凯点点头。

段祺瑞回合肥老家与原配吴氏结婚,行前尚不知自己已被袁世凯调往小站,但对袁世凯前往小站都督练新军的消息已有所闻。回到合肥后才接到小站练兵处发来的电报,通知他已调往小站,并限期前往报道。

段祺瑞接到电报后,既惊喜又懊丧。因为他平时经常批评旧军的种种弊端,倡导编练新军,现在终于有了一试身手的机会,段祺瑞自然十分高兴。但令他懊丧的是,刚刚回到家里,且又是婚娶大事,如果马上离开,对自己的长辈和女方的家族来说,都不好交代。然而,军令如山,段祺瑞又不能不执行。

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又一封电报送到了,这是袁世凯以个人名义发来的,大意是:婚姻乃大事,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故君子重之,此乃人伦之在要,需妥办;来小站之事,可迁延时日,不必操之过急。此外,袁世凯还赠送银票一张,作为“区区薄礼”。

这使段祺瑞十分感动。当时,袁世凯也是官居要津,颇有名气了。段祺瑞根本没有想到这位正在腾达的袁大人居然会对他如此看重,如此礼贤下士。

段祺瑞办完婚事,便匆匆赶赴小站报道。下车后,看到一行人正等在那里迎接他。身着新军制服的冯国璋首先向他迎过来。他和段祺瑞是武备的老同学,老同事了。见过礼后,冯国正指着一位被人拥簇的矮胖的人说:

“芝泉,快来见过袁大人。”

听说袁世凯亲自来迎,段祺瑞更激动了,他几步赶过去,行了大礼,说:“祺瑞不才,怎敢劳大人亲迎。”

袁世凯一把拉住他的手,哈哈笑起来。

“不必如此,不必如此,”他说,“今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

接着,袁世凯邀段祺瑞同乘一辆车回营,当晚还专门设宴为段祺瑞接风洗尘,席间更是流露出相见恨晚之情。

几天后,段祺瑞在天津一家饭店举行婚宴,招待小站的各位将领和同僚。袁世凯出席了宴会。婚宴的场面颇为盛大,饭店门口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婚宴结束后,段祺瑞通知店方结账。

老板说:“袁大人已经吩咐了,所有花销都让记在他的名下。”

段祺瑞一下愣住了:“哪位袁大人?”

老板说:“就是袁世凯大人啊!”

段祺瑞又一次大受感动,尽管说起来这仍然是一件小事情,熟知袁世凯的人都知道,在拉拢人和控制人方面,他是极有手腕和韬略的,尤其善在小处用功,即使是公事也要私办,使之带有极浓厚的私人感情色彩。

当然,袁世凯对段祺瑞恩礼有加,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在他看来,段祺瑞素娴军学,才堪大用,在实现自己野心的道路上,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得力臂膀。这一点,袁世凯没有看错。

还有一件事更能表明袁世凯在统御部下方面的超人之处。袁世凯在创办新军时,相继成立了三个协(旅),在选任协统时,他宣布采取采用考试的办法,每次只取一人。

第一次,王士珍考取。

第二次,冯国璋考取。

从柏林深造回国的段祺瑞,自认为学问不凡,却连续两次没有考取,对段来说,只有最后一次机会了。第三次考试前,他十分紧张,担心再考不上,就要屈居人下,心中十分不快。

第三次考试前一天的晚上,正当段祺瑞闷闷不乐地坐着发呆时,忽然传令官来找他,说是袁大人叫他去。段祺瑞不敢怠慢,立即前往帅府,晋见袁世凯。袁世凯令他坐下,东拉西扯,说了些不着边际的话。临走,袁世凯塞给段祺瑞一张纸条,段祺瑞心中纳闷,这纸条是什么呢?又不敢当面拆开看,急忙回到家中,打开一看,不觉大喜,原来这是这次考试的试题。

段祺瑞连夜准备,第二天考试时,胸有成竹,考试结果一出来,果然高中第一名,当了第三协的协统。

段祺瑞深感袁世凯是个伯乐,对于自己有知遇之恩,决心终身相报。

后来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都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要人。段祺瑞谈到当年袁世凯帮他渡过难关的事,仍感恩不尽,谁知冯国璋,王士珍听了,不觉大笑,原来王、冯二人考试时也得到过袁世凯给的这样纸条。

袁世凯这种办法,可谓妙不可言,既可以使提拔的将士报恩,又能使没升官的将士心服口服,便于统帅,还给被提拔者创造了很高的声誉。由此可见,袁世凯在耍弄权术上是个高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