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佛”王维告诉你他和陶渊明的那些事,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耒,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情欣新知功,言咏遂赋诗。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陶渊明《乞食》

“诗佛”王维告诉你他和陶渊明的那些事,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读陶渊明的诗作,他不为生活而苦恼,不为现实而低头,生活虐我千百遍,我仍待她如初恋的不屈精神或许就是值得我们心领神会,千年流传的原因。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有人贫贱不能移,不为三斗米折腰。有人德在人下,偷禄苟活。

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曾在《与魏士家书》中用陶渊明的《乞食》评价陶渊明“屡乞而多惭” ,讥讽陶渊明太过注重气节,不识时务,理应把板屈腰。然王维对陶渊明的鄙视丝毫未动摇陶渊明在中国文坛的地位,却反衬了王维在官场的偷禄苟活。

王维此人一生留恋官场,起起落落。妻子死后王维发奋图强,再战官场,官运亨通,后又被贬谪,直到老年,王维依旧处于半退半隐状态。

王维的很多作品都有陶渊明的影子,他在诗里多次提到陶渊明,《偶然作(之四)》“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几乎可以作为对陶渊明一生的评价。

“诗佛”王维告诉你他和陶渊明的那些事,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桃源行》这首王维的诗基本上是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散文改写为诗歌,是散文的诗化再现,可见当时王维是喜欢纵情山水桃源,更热爱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陶渊明前半生仕途不顺,屡次辞官终归隐田园,他把仕途生涯称为“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把归隐山林形容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见陶渊明深知他有忧国忧民之心,却无治国为民之才无奈归园田居。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无奈及怨愤,对田园的向往让人觉得这首词写的很符合他当时的情境,我们也对他笔下的田园生活羡慕。他自小接受的儒家文化的耳濡目染,接受不了官场的贪污腐败,踩高捧低,宁愿忍饥挨饿也要坚守心中底线,实为真君子。

“诗佛”王维告诉你他和陶渊明的那些事,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陶渊明辞官隐退后归园田居,过着平凡的农家生活,在此期间他曾写下多首佳作。奈何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的田园隐世风格的作品并不受大众喜欢,语句太过淡泊,最终沉寂下来,陶渊明晚年也因疾病和饥饿而死。

直到后世,萧统喜欢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和性情,陶渊明的遗作才被世人皆知,整理成稿。此后一代文豪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的人格让人敬佩,笔下的桃源让人向往。

相比于陶渊明的高尚人格,真正像他这样的人少之又少。同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王维就是大多数人喜欢的风格。

都说大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相比于陶渊明的避世隐居在乡野,王维的隐世更加的符合现代人的思想。陶渊明是穷隐,多数在下田劳作,过着柴米油盐的穷苦生活,在穷苦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志远,渴望心灵的安宁和祥和。而王维是富隐,纵情于山水,享受身体的舒畅,过着身心富足的隐居生活,至死不为柴米油盐犯愁,因此王维的死更加的祥和,如佛一样笑着逝去。

“诗佛”王维告诉你他和陶渊明的那些事,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王维的的一生兜兜转转到死都在做官,为功名利禄所累。他在官场忍辱偷生,常伴君王测,然起起落落最终王维对官场心灰意冷选择半隐,将心灵寄情于山水,渴望心灵的纯净。

王维的避世法则适合我们现在绝大多数庸俗人的生活,一生不受饿不吃苦。而相比于王维的苟且偷生,陶渊明的高尚人格则更是人们心中尊崇的君子的作风,文人的风骨。

做人,首先作一个有骨气的人,然后再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才是君子之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陶渊明把这一优良作风至死坚守底线。可见,高尚的人格魅力,是能经历千年而不被磨灭的。

“诗佛”王维告诉你他和陶渊明的那些事,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王维到老年,曾评价自己一生“偷禄苟活”,而他讥讽陶渊明的话也成为了他人生的污点。他到死才悟透,人生在世,全是空。而人生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只有经历失去,才能够看透人生,活出真我。

陶渊明和王维的结局,让我们感受到人生不同的活法。有人活的精神富有,有人活的为声明所累。而他们的活法正如我们的人生一样,只有真正看透的人选择陶渊明的隐世,而追求功名利禄的人多是如王维一样一生为生活所累,享受不了内心的宁静,更逃脱不了世俗的喧嚣。

与我们不同的是王维的晚年悟透了这一真谛,临死超脱自己,以佛化解心结,安然离世。

人生在世,本就活着不易。我们做不到陶渊明的洒脱与享受失去,也做不到王维的生存观念,看不透红尘。不如保留心中的一片净土,在自己内心种一片桃源,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将高尚的人格长留心间,如此才不白活一生。或许将来的某一天,这片桃源会在某年某月静待花开,芳香自来。

“诗佛”王维告诉你他和陶渊明的那些事,你更喜欢哪种生活?

愿我们的人生,留一片净土,不为名利,不为过往,将希望的果实埋下,等待来年的收获。

心若倦了,给心放个假,享受短暂的宁静,驻足心中的桃源,远离喧嚣,远离红尘纷扰,享受活着的失去,只有失去,才会获得解脱,而我们解脱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