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2018年圣诞,徐锦江或成最大赢家。

起因是有网友发现徐锦江在电影里的鳌拜形象和圣诞老人十分相像,于是有才的沙雕网友们,做了一堆徐锦江 × 圣诞老人的表情包。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顺带创了个话题:等一个红帽子白胡子的老人,并且把它成功送上热搜。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玩的这么欢,真当徐锦江老师不上微博的吗?

果不其然,在沙雕网友又双叒叕,把徐锦江老师送上热搜后,徐老师被炸出来了,随手 cos 了一把圣诞老人,给大家送了个祝福。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说起来这已经不是徐锦江老师的第一次因为撞脸而上热搜了,前段时间就曾因为跟《海王》男主杰森 · 莫玛撞脸: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不仅如此,更是和漫威英雄雷神托尔相似度达到90%,雷神看了都想给他当替身。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甚至打破次元壁,连二次元领域也不能逃脱撞脸的命运。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所以这次撞脸又上了热搜也是在意料之中,毕竟长得像徐锦江的人,拍的电影都不会太差。

这个热搜火了,商家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很多商家开始推出徐锦江同款了:FaceU圣诞推出了鳌拜相机特效,B612出了鳌拜圣诞表情贴纸;甚至还有鳌拜圣诞表情包。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至于那些没用徐锦江当营销梗的品牌,也不代表在岁末的最后一场营销战中就一定输了。它们也很有可能是早有准备,在一两个月前,就已经准备好了放大招。

1

摇一摇免单:免费比打折更有效

因为更新上了热搜的微信在这次的圣诞营销中抓住了人性的弱点:免单。

试问,谁能抵挡得住无门槛省钱的诱惑?何况只需要在支付的时候摇一摇。

平安夜当天,微信推出了给用户准备的圣诞“礼物”——从24号18:00到25日24:00,在使用微信支付时摇一摇,就可以拥有万元礼包和免单机会。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一方面,几乎没有操作门槛的营销活动最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心,尤其是在消费很多的圣诞节。

另一方面,微信支付的普及性也使这样的营销能够覆盖比较多的受众和区域。微信支付的使用者包括但不仅限于营销者最想讨好的年轻人。尽管前一天还在吐槽微信的更新,但是摇起来的时候,用户还是很激动。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相比之下,支付宝口碑里的狂欢价活动,在圣诞节就显得没什么惊喜了。

虽然支付宝想要大家“吃喝玩乐一起嗨”,但是微信更好地聚集了用户:由于社交工具和支付绑定的优势,它拥有更好的分享流程——付完摇,摇完发朋友圈,点赞评论一连串,完成了整个营销的循环传播。

2

瑞幸占了logo的便宜:谁人不爱拍照

除了推出圣诞杯,瑞幸和天天p图的圣诞跨界营销很好地融合了品牌自身logo和圣诞元素,还给两个品牌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形象认知。

瑞幸很会抓住年轻人的心。数据显示,瑞幸咖啡用户群体年龄构成中,24岁及以下的年轻人占近一半,而这部分年轻人的特征就是不仅想优惠,还想好玩。

引导用户进入天天p图拍照的文案很90后,第一步先告诉读者怎么拍照,也吸引了更多人参与。和天天p图平台一起推出的5折咖啡券就是其一如既往的优惠活动了,更像是一个辅助了。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可盐可甜”,瑞幸真的很懂

瑞幸和天天p图的合作确实是一个理想的结合,图片传播直接为两个品牌加深了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建设。

3

深谙朋友圈传播规则的大招行:锦鲤永不过时?

虽然锦鲤营销很土,但它还是有效啊。

招商这次在圣诞节推出的“双旦福袋”活动,虽然有点缺乏创意,但的确符合最利于朋友圈传播的规则。因为扫二维码就可以得知参与活动的福利和规则,加上招行给出的礼品也很大方,这次活动在很多人的朋友圈刷了一波屏。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福袋清单里的部分礼物

福袋礼品包括:微软Surface Pro 6、华为 P20 Pro、网红戴森吹风机和阿玛尼口红等。从数码家电到网红化妆品,在福袋礼品的设置上,招行走的是高端网红路线,吸引力不小。虽然有一丝老套,但却很适合朋友圈传播,增强活动的社交分享性。

4

段子手也参赛了,不过最后的赢家不是他们

但这些营销活动里,传播最广泛的,还是有关徐锦江的段子。

它的流行路径正如王思聪的热狗梗:先是段子手的创意P图,再是本尊的参与将戏谑的狂欢推向高潮,继而又让更多人通过热搜榜、朋友圈等社交媒体参与到传播中。

雷神、海王、圣诞老人原来是同一人?徐锦江是不是撞脸届的vip?


网络上的大量相关UGC

这种”天然营销”的背后,无关购物,也无关品牌。更多是用户作为内容生产者和二次创作者的创造力的体现。图、文、梗的层层再创作都来自于大众,UGC不带任何利益目标,却一直能带动最多的热度。

如何参与到UGC的二次创作是营销者最容易也是最难抓住的吸引点,真正让大众自发参与和认可,需要敏锐的嗅觉和精心的构思。

因为现在的消费者不仅仅是消费者了,他们是微博用户、微信用户,也是比营销者还会玩的创意者。商家的智慧是有限的,而群众的内容是无穷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