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考慮到基站天線業務常年佔據通宇通訊(002792-CN)70%以上的營收,那麼射頻與光通信業務就不做探討,主要探究5G商用中基站天線採購的增加對公司業績的影響。
基站天線競爭局面
首先簡單瞭解一下通信天線,其中包括網絡覆蓋天線、通信傳輸天線以及終端天線,在前期的文章《碩貝德,通訊行業里長不大的孩子》中碩貝德(300322-CN)所處的位置就是終端天線,終端天線以手機天線為主筆記本、汽車天線為輔。
(基站天線 來源:公司招股說明書、財華社)
而在通訊網絡的覆蓋、傳輸端也就是宏/微基站端也有相應的天線設備以供信號的收發,而通宇通訊就是處在這樣的位置上,有券商與自媒體人士把通宇通訊定位國內基站端的天線龍頭,實際上這樣的定義是不準確的。
(2014-2016年全球基站端天線市場份額變化情況 來源:ABI、財華社)
即便沒有深入瞭解通訊行業,是個中國人應該知道華為是通信設備的一哥。而且不僅是國內的一哥,在通信類某些子領域也是全球的一哥,從2014-2016年全球基站端天線市場份額的變化情況可以更細緻的瞭解基站天線的競爭情況。
其中華為與德國的凱瑟琳集團沒有上市,安弗施是歐洲老牌通信設備商阿爾卡特朗訊旗下專職無線通信製造的企業,而安費諾(Amphenol,APH-US)亦正是前文《碩貝德,通訊行業里長不大的孩子》中所提到的。在2010年以前,正當諾基亞如日中天之際,Amphenol正是諾基亞手機的3大天線供應商之一,與另外兩個供應商Laird、Pulse在當時佔據了手機端天線全球40%的份額,可謂風流一時。
只不過當時沒想到的是這傢伙竟然通吃天線產業,基站端的天線也做並且在全球也有一席之地。除了安費諾,在美國上市康普安德魯(COMM-US)也是基站天線領域的大玩家,其主要在北美開展業務,截止2019年1月9日市值為214億。
所以對於通宇通訊準確的行業描述是AH市場中基站天線龍頭企業,這個基站天線龍頭的定義並非是只是從營收規模上考慮,如果考慮營收規模那麼AH市場的老大應該是京信通信(02342-HK),因為其2015-2017基站天線的營收分別是25.9億、22.37億、20.05億,而通宇通訊同期的規模只有京信通信的一半左右。
(4家基站天線企業2015-2017年度淨利率表現情況 來源:財華社)
但是看到他們在2015-2017年度淨利率表現情況,再考慮到盛路通信同期基站天線營收規模只有通宇通訊的1/5不到,那麼通宇通訊自然就是其中的基站天線龍頭企業。
需求大概率增加背後的確定性投資?
現在大家都清楚未來隨著5G的落地,由於通信頻段的增加對應頻段的基站天線亦會增加,同時隨著頻率的增加光通信所輻射的範圍就會減小,因為光速=波長*頻率,那麼宏/微基站的數量就會增加,自然基站天線的採購亦要增加。另外隨著通信容量升級,Massive MIMO與陣列天線的技術方向也使得基站需要配置更多的天線。
既然基站天線增量採購是大概率的事情,而通宇通信又是“龍頭”,那麼有行業人士講這是5G中最具確定性的投資機會,似乎這是一個完美的邏輯。而近期通宇通訊股價大體的運行方向雖是震盪但也在向上,市場的表現更給了這個邏輯有力的支撐。但是因果邏輯真的這麼好用嗎?這裡面有幾點值得思考:
其一,無論國內海外,5G正式商用是在2019年,也就是說現在5G基站建設還沒動工,A股相關產業的股價已經漲幅不少,相比之下同樣是做基站天線的康普安德魯,股價依然趴在地上。有人說這是因為美股港股跟A股的邏輯不同,美股港股是不見兔子不撒鷹,沒業績光有概念(預期)股價上不去。
(2012年以來康普安德魯、通宇通訊股價走勢圖 來源:東方財富、財華社)
但是我們看A股的小盤股與大盤股在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的表現,試問,美股港股與A股的邏輯真的不同嗎?馬雲說了一句我覺得很有趣、值得玩味:站在風口上豬也能飛,但豬不會因為在空中飛而真的長上翅膀,最終摔死的也是他們。
(通宇通訊2013-2018年3季度業績增速情況 來源:財華社)
回到通宇通訊的走勢,通過上圖其股價的波動情況與業績增速做一個擬合,近期股價的表現與2017年的表現本質上是相同的,他們都受到了週期反轉預期的牽引,這一點最開始是在《5G階段高潮退去,誰在裸泳》中對3家光通信產業公司做業績回溯中提到的。
所以買在高估賣在低估這句話用在這樣的環境下只說對了一半,另一半是高估也有他的區間範圍。在漲上去後拿長遠的價值論價值投資,而忽略短期的市勢與業績不具支撐的風險,這樣的價值投資只是你以為的價值投資。
其二,對基站天線行業競爭的考量忽略了真正的龍頭——華為。券商與不少市場分析人士把華為排除在外,認為通宇通訊即使沒有華為的訂單也有諾基亞、中興(000063-CN)、愛立信以及運營商的訂單。訂單當然有,企業也餓不死,但是市場規模以及相應的市值空間呢?
實際上通宇通信自己是很清楚的,公司自己表態:對於我們自己,相比4G週期中幾大競爭對手,相對格局比較分散,華為是最大的,5G 時代設備商會提供整體方案,華為比例會上升。
為什麼這麼講呢?因為5G升級所帶來的是基站數量、通信器件的增加,通信設備的小型化、集成化就成了未來重要的發展方向。
(通信射頻器件的發展方向 來源:券商、財華社)
按照集成化的程度,目前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是將射頻器件與天線各自獨立地結合起來,第二種,為了減輕成本更好地過度,將無源陣列與有源陣列結合起來,第三種,則從射頻器件構造設計上直接與天線集成在一起。
射頻器件主要由設備商來設計,而目前的主要設備商有華為、中興通訊、諾基亞、愛立信,
因此是否與設備商合作,決定了基站天線廠商未來的發展。就通宇通訊自身的情況,華為已經無緣,實際上通宇通訊合作的設備商也是這三家。
心有多大,風險就有多大
(2012-2017年度通宇通訊產品出口營收佔比情況 來源:財華社)
雖然通宇通訊沒有表明與三家設備商的合作額度各是多少,但是通過通宇通訊出口佔比的變動情況表明,中興通訊就是其目前最大的客戶。
回看中興當初被罰了22.9億美元,結合當時匯率為146億人民幣,合計為2017年淨利潤的3.2倍,其影響時間將有多長?無法預計。同時在處罰公告中寫明,中興通訊必須聘請美國商務部挑選的合規團隊對企業進行監督,為期10年。這一條款是否會對中興業務的選擇有所幹預?影響是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這需要我們對其長期進行動態的觀察。
不可否認的是,影響是存在的,不然通宇通訊3個季度業績增速不會穩定負增長,這不僅僅是競爭加劇與4G建設末期帶來的,而大概率是原有正常往來的業務被意外事件影響以致取消,在這個時間區域這與中興事件發生的時間是相合的。
綜合以上兩點判斷則對於通宇通訊的預期就清晰了,其目前65倍的高估值依然有大幅下降的空間。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試想,假設2018年度的業績超預期從3季度歸屬淨利潤-50.9%到最終同比100%的正增長也不過2016年的淨利潤,那麼現在市場所處的位置不就是2017年度4月末2016年報出來的位置嗎?
我們用一個極其不合理、極其超預期的業績假想,最終發現市場已經達到了這樣的位置,那最終是我們瘋了還是市場瘋了呢?拭目以待。
數據
閱讀更多 香港財華社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