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有这样一个男子,他半生荼蘼,半生寂寞。清静而生,情景而去,圆满的却是锦绣的爱。

他以不喧不嚣之心去言明爱的正身,终了却依旧是虚空不灭,甚至为自己带来了血光之灾。

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传奇?

他究竟拥有怎样离奇的人生?

我尽量用平和的语调向你们讲诉那个关于雪山、草原、喇嘛、姑娘的故事。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仓央嘉措

"住进布达拉宫,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很多人都知道这首广为流传,感人至深的诗,但也许知道它作者的人并不多,它的作者便是深受西藏人民所爱戴的,极具才华又颇具争议的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西藏著名的历史人物,也是位传奇式的人物。身为藏传佛教中地位至高至尊的活佛,却又是一位在藏族文学史上声誉崇高的伟大诗人,传世的诗作皆为情诗,这在藏传佛教的历史上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仓央嘉措的身世特别是他的生死,更是数百年难解的玄奥之谜。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十七世纪的西藏正值多事之秋。1682年2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在刚刚建成布达拉宫时去世了。然而拉萨街头却一片宁静,既没有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祈祷达赖早日转生;又未见打卦降神,寻访灵童的出世方向。西藏地方的一切政教事务,亦如既往,仍由“第巴”(即藏王)桑结嘉错代行处理。掌握拉萨政教实权的"第巴"桑结嘉错匿不发丧,连当时驻兵西藏的蒙古族带兵官达赖汗要见五世达赖,也被桑结嘉措用“达赖入定(即闭门修炼),居高阁不见人,凡事传达之命以行”的理由把达赖汗骗过。就这样,想专权的桑结嘉错,欺骗了当时的康熙皇帝和广大僧侣大众,其时间之长达15年之久。

1696年,康熙皇帝在平定准噶尔的叛乱中,偶然从西藏的俘虏口里,知道五世达赖已死多年的消息。康熙帝大为震怒,并致书严厉责问桑结嘉错,甚至打算不惜采用“云南、四川、陕西之师,见汝城下”的强硬措施。桑结嘉错对于康熙帝的谴责感到恐惧,一方面写信向康熙承认错误,一面派人寻了一个15岁的少年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这个15岁的少年,便是西藏历史上有名的浪漫诗人,受西藏人民尊敬和爱戴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

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生于公元1683年,父母是西藏南部门隅宇松地方的农奴。仓央嘉措虽然生长在农村,却聪敏异常,才智过人,高高的身材,亭亭玉立;红润的脸庞,眉清目秀,气宇轩昂;外加他举止潇洒,使无数美丽的藏族姑娘一见倾心。仓央嘉错不仅风流倜傥,富有文采,擅于诗歌,而且他有一身惊人的武艺,善骑射,长剑术,又是一个绝妙的猎手。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接受了爱,牺牲了佛缘

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六世达赖灵童后,当年9月,便从门隅迎至拉萨。途中与事先约好的五世班禅罗桑益喜会晤,并拜班禅为师,发受沙弥戒。10月到达拉萨,10月25日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

当时正是藏传佛教形成与发展的时期,作为外来宗教的佛教与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经过长期的排斥与交融,佛教逐渐取代了本教的传统地位,又不同程度地吸取了本教的文化、地域原素,形成了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中的红教、黑教、白教、花教、黄教经过长期的斗争,确立了格鲁派(黄教)的传统地位。在格鲁派内部,以拉萨为中心的达赖喇嘛主宰前藏30余万僧众与以日喀则为中心主宰后藏1万余僧众的班禅喇嘛有着长期的斗争。在达赖喇嘛内部,又有着执掌政教实权的大喇嘛之间、大喇嘛与年轻的达赖喇嘛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

就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在西藏政教矛盾斗争十分尖锐的旋涡中,1697年,15岁的仓央嘉措被选定为六世达赖灵童后,被推上达赖喇嘛尊位,被推到了藏族社会矛盾冲突的旋涡中心。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实际上,仓央嘉措虽然身居西藏政教首领的地位,却不能掌握政教大权,只不过是桑结嘉错找来应付康熙皇帝的傀儡。仓央嘉措告别了慈爱的父母,告别了与小伙伴们的嬉戏,告别了山清水秀的故乡,来到了富丽堂皇却又失却了平民生活的亲情与欢愉的寺庙殿堂之中。年轻的仓央嘉错,在华丽的布达拉宫里整天翻阅那些枯燥无味的经典。虽然他精通佛学,却无意在佛学上有所造诣。没有亲人,没有欢歌笑语,有的只是举目可见的庙堂;有的只是戒律森严的宗教礼仪;有的只是师傅道貌岸然的教导训示;有的只是西藏政教权贵之间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凶险阴谋;有的只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与其他教派之间有我无他的生死搏杀以及冠冕堂皇的宗教上层不择手段地聚敛财富、骄奢淫逸的丑行恶迹……仓央嘉措失望,仓央嘉措憎恶,仓央嘉措愤怒。他总想走出布达拉宫,到远离布达拉宫的群众中去。他需要阳光,他需要逃避,他需要自由,他需要解脱。

他在亲随喇嘛的帮助下,化名唐桑汪波去到拉萨街头,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一起唱歌跳舞,饮酒狂欢。这种青春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使他的心灵得到解脱,情感得到了释放。也使仓央嘉措充分发挥他的才华,创作了许多情歌,让大家即兴演唱。仓央嘉措的诗歌热情奔放、朗朗上口,很受人们的喜欢。一经演唱,便很快流传开来。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在民间,仓央嘉措认识了一位十分漂亮的少女仁珍翁姆。这位美丽的藏族姑娘并不知道这个化名为唐桑汪波的就是藏族人民见则叩头的活菩萨,只因为他的少年英俊,风流倜傥和才华横溢,使她难以掩藏心中的爱慕。仓央嘉错对于仁珍翁姆,也同样浸沉在火般的爱慕之中。但佛教的清规戒律与世俗的生活,喇嘛与女人,就像水与火一样绝对不相容的。他诗中写道:

“若随美丽姑娘心,今生便无学佛份,

若到深山去修行,又负姑娘一片情。”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意外娉婷忽见知,结成鸳侣慰相思,

此身似历茫茫海,一颗骊珠乍得时。”

“邂逅谁家一女郎,玉肌兰气郁芳香,

可怜璀粲松精石,不遇知音在路旁。”

“一自魂消那壁厢,至今寤寐不断忘,

当时交臂还相失,此后思君空断肠。”……

他最终选择了爱情。1703年,仓央嘉错年满20岁,五世班禅特地从后藏来拉萨专为他授比丘戒,但已经投入爱神怀抱的年轻达赖,回绝了班禅的授戒。他早失去对桑结嘉错的尊敬。他不仅没有接受比丘戒,连过去的沙弥戒也不愿遵守。1702年仓央嘉措到扎什伦布寺访问五世班禅时,正式向班禅回了他过去所受的沙弥戒。桑结嘉错,三大寺的堪布,拉藏汗等听说他要回了沙弥戒的消息,都赶到扎什伦布寺劝他不要这样作,但都未能使这位决心走向浪漫生活的“活佛”,有丝毫回心转意。以后他改名化装常在拉萨的公园和居民中游玩,他接触了许多歌手和女友,并来往仁珍翁姆家中。就在这些所谓“下流阶层”的社会里来往,使他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在这些日子里,他写出了大量优美动人的爱情诗歌。

六世达赖究竟写了多少诗歌,至今没有确切的数字。仓央嘉错的原作虽不满百,流传到民间,发展成数万言,都说是六世达赖写的,可见六世达赖的诗歌感人之深和人民群众对六世达赖之爱戴,非比一般。他的诗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版印出,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最后集成《仓央嘉措情歌》而广为流传。

人们很难想像,身披袈裟,头戴黄帽,在香烟缭绕的庙堂之中独居尊位,宣教弘法,接受僧众和信徒顶礼膜拜,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声誉的活佛,与流连于市井酒肆,纵酒放歌,风流倜傥的情歌诗人联系在一起。一位在佛国,一位在尘世;一位是圣人,一位是凡夫;一位地位崇高,一位身份卑下。这些令人惊异奇妙的现象,在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身上,却将二者融为一体。正是这个融合,造就了身为活佛,又身为情歌诗人的仓央嘉措。正是这个融合,书写了藏传佛教历史扑朔迷离的一页,也书写了藏族文学史千秋辉煌的一章。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悲惨的结局

1701年(康熙四十年)年,蒙古人在西藏的统治者达赖汗逝世,他的儿子拉藏汗继承汗位。拉藏汗即位后,与桑结嘉错的关系日益紧张。1705年终于爆发了蒙藏两军之间的战争。结果桑结嘉错被俘,不久又被处死。

取得胜利的拉藏汗召集拉萨各大寺庙的活佛对仓央嘉措进行审判,指斥仓央嘉措“耽于酒色,不守清规”,“非真达赖”,要求将其废黜。但活佛们意见不一,拉藏汗又上奏朝廷,奏请康熙皇帝将其废黜,康熙帝出于对西藏地区的安定的需要,同意将仓央嘉错“诏执献京师”。

他在被关进拉萨附近的一个蒙古包里时,他没有忘记他的诗歌朋友们和仁珍翁姆。他从蒙古包的窗格里望见蓝天下的白云,不禁又想起了仁珍翁姆,便深有感慨地写道:“东山的高峰,见白云蒸腾天空。莫不是仁珍翁姆,又为我燃起神香?”1706年6月六世达赖被押送北京。行前,他还通过一个藏兵,把他写给仁珍翁姆的诗交给她,他又写了一首离别的诗:“白鹤啊!借借你的翅膀,我不飞往远处,只到理塘就转回。”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而仓央嘉措的生死,在被官兵押送,踏上北赴京师的旅途中成了千古之迷。

1706年6月27日,六世达赖被押送北京。仓央嘉措被解送北京的消息传出后,在西藏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广大僧俗群众悲愤相告,发誓要夺回他们的法王达赖。当押送仓央嘉错的蒙古兵路过哲蚌寺时,被早已埋伏的一群武装喇嘛突然袭劫,六世达赖被抢上山,安置在寺内。拉藏汗得此消息,大为吃惊,决心不惜代价,夺回达赖。蒙古兵包围寺庙,与武装的喇嘛激战三昼夜,双方牺牲惨重。当战斗正处于难分难解时,六世达赖果断下山,蒙古兵解围,才使战争停息。这位年轻漂亮的诗人,与满含泪水的上千名喇嘛,挥泪相别,一步一步地走向那不可返回的深渊。据说,行至青海湖畔,被拉藏汗谋害,时年24岁。

一些史籍记载,公元1706年秋,仓央嘉措一行来到青海湖附近,病逝或被害于此地,年仅24岁。更多的说法是,仓央嘉措在这里成功逃脱,从此云游青、甘、川、康、藏、印度、尼泊尔、蒙古草原等地区。广泛游历的所见所闻,大大开阔了仓央嘉措的眼界,跌宕起伏、丰富的人生阅历,真正启发了仓央嘉措的心智。人间苦难看得越多,仓央嘉措钻研佛法悟道越深。他不遗余力地弘扬佛法,布道四方,最后圆寂于1746年他64岁时。还有一说法是他在解送内地后,软禁于五台山,并在五台山圆寂。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仓央嘉措的一生仿佛是一出戏,几度反转,几度流离。

他出身穷乡僻壤,却登上了至高无上的宝座。

他无意义政治角逐,却被卷进了权力争斗的漩涡。

他是活佛,却做了许多与教义相背的事。

他热爱生活,却被高墙大寺摧折了青春。

他是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也是忠于自己内息的性情中人。

我曾想,倘若他不是万人敬仰的活佛,那他一定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拥有真诚的爱情,还有一介凡夫俗子的自由,那这样,他的人生该多好。

仓央嘉措的传奇一生,多少人因为仓央嘉措才喜欢上西藏的?



其实

他想要的

和凡人没什么两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