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要求內外兼顧。

對外,要人際關係良好,行為符合外界的規範,又能滿足自己心理需要,才是心理健康人的特質。

心理健康說到底是一種人生態度。心理健康的人,有目標,但目標不要太完美;既要積極進取,又要證實客觀現實;有一定程度彈性的道德準則。

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並不是心理平衡。心理健康並非平衡與適應狀態,而是處於兩級的中間位置。

通常人們把適應理解成對周圍環境的順從,把平衡理解為內心無衝突,但這並不是心理健康。

因為如果“平衡”就是健康,那麼一個滿足現狀,沒有追求,不思進取的人,內心就很平衡,因為他不會有挫折感,也沒有衝突。這樣的人健康不健康?如果說“適應”就是健康,那麼現在社會上的人見人說人話,逢鬼說鬼話,左右逢源,上下討好,這種人算不算健康?上述兩種人也未必快樂,其心理也未必正常。

每個人都渴望時時注意,事事順心,但事實上“生活有苦也有甜”。當面對認識固有的煩惱和時代變革帶來的種種困惑,面對疾病的糾纏、追求

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

的失落、奮鬥的挫折、情感的傷害、學習的壓力等等困擾時,不良的情緒體驗油然而生。

如果對不良情緒不能正確對待,不加以及時調節疏導與釋放,就會影響人的工作、學習和正常生活,繼而導致身心疾病,危及人的健康。心理健康是一個動態過程,因為心理健康不是說沒有遭受挫折,麼有衝突,沒有痛苦,而是能夠有效地進行調整,並在這種狀態下保持良好的效率。

從心理角度來說,人的情緒總有一種處於平衡狀態的需求。當心理平衡時,人就會感到心情愉快,精力充沛,信心百倍。而當心理失調,則會令人情緒多變,喜怒無常。人們疾病的第一致病因素是心理和精神因素,因此人們遇事不可片面、偏激。

心理失調時,我們需要從哪些方面來維持心理的平衡

(1)增強適應能力

要努力調整自我,增強適應能力,學會對各種現象作出客觀的分析,正確判斷。在生活中遇到矛盾不退縮、不逃避、不憂愁、不沮喪,一定要鼓起“迎著困難上”的勇氣,把前進道路上的困難和障礙看做是磨礪意志、增長才乾的一種“財富”,而不是把它當做負擔。

常說的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增加自己的寬容度也很重要。加重自身的“得意”砝碼,應該說是一種更有效的辦法。人生各方面的“得意”,加婚姻的美滿、身體的健康、事業的成功、子女的出息、財產的富裕、友人的情誼等,你擁有越重的“砝碼”,你就能平衡越大的失意。

怎樣才算是心理健康?

(2)注意調節情緒

現代醫學認為,人的情緒傾訴愉快時,代謝都處於平衡的協調狀態,體內的免疫活性物分泌增多,抗病能力增強。不良情緒可導致高血壓、冠心病、潰瘍病,甚至癌症的發生。要善於條件情緒,正確對待發生的心理衝突,做到胸懷坦蕩,樂觀開朗,溫和樂觀,心靜安寧。

(3)善於解脫

人生征途上常是順境與逆境交替,失敗與成功並存,歡樂與困惱同在。要做到遇事想得開,不鑽牛角尖,身處逆境時進行自我安慰、自我解脫。

遭遇受到挫折、不幸或失敗,沮喪萬分,一時想不開,為儘快獲得心理的平衡,有必要來尋找幾條理由,為自己的遭遇作合理的解釋,這叫自我安慰,對緩和一時的思想扭結是有效的;但不可經常使用,最根本的還是採取積極的調節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