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光起:實體店開店選址的經驗與技巧

史光起:實體店開店選址的經驗與技巧

所選的位置必須擁有以下五個要素,這五個要素至少要同時具備三條,否則房租再便宜也不要考慮。

1、人口密度要高——很好理解,就是人多啊,這是必備的基本條件;

2、交通要便利——至少附近有步行不超過10分鐘的公交車、地鐵,或是步行街,以及充裕的停車位;

3、附近有人流量巨大的街路——要注意的是,可能你緊鄰著城市中最寬廣的馬路,但是都是走機動車的,這是沒用的,必須是有大量行人,並且可以流動、經過你選址位置的才算;

4、商業氛圍要活躍——有一種情況是理論上的繁華,也就是寫字樓啊,居民區啊,車站什麼的都有,但就是不熱鬧,這個就要仔細甄別了,比如,有的小區看著好多棟樓,結果入住率不高,寫字樓不少,但空置很多,或是消費能力非常低,所以,別看理論數據,要自己感受當地的商業氛圍;

5、易見、易達——也就是鋪位要容易被顧客看到,看到以後顧客還很容易走過來。在熱鬧的地方顧客看不到你們的招牌不也是白費嗎,看到了,但還要七轉八轉,甚至過個天橋,那對於休閒娛樂之類的非必需性消費品店鋪來說也涼了。

史光起:實體店開店選址的經驗與技巧

通常能同時符合以上5點的鋪位,都是在一個精心打造的商圈裡,而非一般街路兩側的店鋪。所以,我們選址的第一步也通常是先選擇一個商圈,要找口碑比較好的商圈入駐。在一座城市,市民會給不同的商圈貼上不同的標籤,比如某某商圈東西貴、某某商圈假貨多、某某商圈東西便宜、某某商圈很高端等,要選擇符合自己店鋪特點的商圈,比如你經營的商品是走低價親民路線的,卻把店開在了大家公認是高端的商圈裡,那註定會失敗,如果你經營的是有品質的品牌商品,把店開在大家都認為便宜貨、假貨很多的商圈也註定失敗。

當大的範圍確定下來以後,接下來就要看這個區域的基本面了,也就是周邊環境,比如你開的是街邊店,就要人流量很大,當然,也不能單單看人流,更要看你的目標顧客會佔多少比例,還要綜合的看人口密度高低、顧客群的主要類型、消費能力之類的,這些基本信息可以通過城市規劃部門、互聯網,以及購買大數據獲得。

看繁榮程度主要是看行走的人流,馬路很寬,車輛很多,但行人很少,這樣的環境生意通常就很難火起來。比如步行街、地鐵公交站附近就很好,除了步行的人流量,還要看方便程度,也就是要方便到店才行。如果有天橋、護欄、樹木之類的阻擋視線或走起來費勁,效果也會差很多。而且,門店的門頭也儘可能夠寬,因為越寬越醒目,展示效果越好,反之,門頭很窄,很深,這樣的店鋪就不太划算。

史光起:實體店開店選址的經驗與技巧

如果投資不大,只是開個小店,那就用不到數據公司,調研公司之類的,自己親自調查這些情況就好,比如在目標周圍走訪,詢問鄰居,因為大多都是自己選址,所以後面會重點介紹自己選址的技巧。

無論在購物中心裡或是街路兩側,顧客行進都有一個流動線,也就是人流的方向,習慣的走法,儘量選址在顧客流動的主線右側,因為中國人習慣右側通行,抬腿就能邁進去的店鋪會大大提高顧客的選擇概率。客流和水流一樣,最好找整條“河流”中河水彙集的地方,至少是河水放緩的地方,比如通道,那就是個快速人流流動的地方,很少有人會停留,如果是在一個開闊地,或是小環島,人流就會把腳步放緩,這樣的位置就好過通道,但是如果在整條“河流”的中心,通常是廣場一類的,顧客不僅最終會彙集於此,而且可能長時間停留,這就是最好的位置。

從整體角度又要考慮能夠“截流”也就是處於同類業態商鋪的人流上游最佳,比如一個市場裡,開始的幾家生意都會更好點。從經驗角度來說,不要看購物中心或是商業街規劃好的客流動線,要自己在不同時段去親自感受人流的流動特點。

你挨著一個什麼“鄰居”也很重要,最好的情況就是彼此生意能夠互補,或是目標顧客相同,但彼此不存在競爭關係。如果你旁邊是一個知名的品牌,顧客對你們店的好感度或信任度就會無形中增強不少,如果你周圍店鋪的生意很好,也能給你帶來一定引流效果。

史光起:實體店開店選址的經驗與技巧

說完了好鄰居,在說說壞鄰居,也就是那些人氣很旺,又會分流與搶奪你顧客的商家,比如與一些很牛的品牌在一起開同類店鋪,就要考慮是否有競爭關係,可以考慮為超級競爭對手做配套的生意,比如你賣手機規模很大,很有名氣,那我不買手機,我買手機周邊,電話卡,就會借勢。

再比如,在麥當勞、肯德基旁邊開一家西式快餐店肯定是不明智的,但完全可以利用其強大的聚客能力,做一些替補生意,比如中餐,邏輯就是:反正做西式快餐做不過你,那就做中餐,把不喜歡洋快餐或想換換口味的顧客拉過來。這樣在特定的環境下就有了和肯德基、麥當勞較量的能力,品類不同嘛。

這也說明了,商家不要和消費者的認知與習慣做對——喜歡洋快餐的,你做的洋快餐再便宜,他們還是會去麥當勞、肯德基,但是對於不喜歡洋快餐的顧客來說,你做的中餐哪怕生意很小,味道也不怎麼好,也具備了獲得這位顧客的優勢。

當然,在綜合商業環境裡可以做彌補型店鋪,但是在單一型的商業環境,比如某某一條街,那就必須找到自己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了。

衝動型產品就要把店開在消費氛圍濃厚,消費者容易隨手獲取的地方,比如購物中心、商業街之類的,在這種地方逛街的人一來有閒心,二來看著周圍的人,都大包小裹,拿著零食飲料,覺得自己不買點什麼都不對勁,這樣的地方就非常適合賣衝動性產品,比如零食飲料、休閒娛樂、裝飾品小玩意兒之類的。而大宗理性商品的店鋪則可以考慮位置稍微偏僻點的地方,以降低經營成本,通過營銷或性價比等方式吸引顧客。

史光起:實體店開店選址的經驗與技巧

一些可能影響生意的細節也要注意,例如,你是把店開在購物中心內,就要看購物中心的顧客群體、整體檔次、平均消費,以及和自己的店鋪、商品是否吻合,購物中心停車是否免費,有沒有足夠的停車位,場地方給出什麼樣的承諾政策等,比如你是開美髮店的,購物中心是否有同品類排他保護呢?如果沒有,一棟樓裡三五家美髮店的情況也不少,沒有生態維護,最後誰都賺不到錢。

再比如,雖然你把店開在了路口,但客流量卻不大,那就很可能是因為你的店鋪位置是在紅綠燈的前方,這樣別人著急看紅綠燈過馬路,就很容易忽略你的店鋪,相反的,如果你的店是開在過了紅綠燈的路口,行人過了馬路,也就有心思放慢腳步或東張西望了,生意自然就會好很多。

上面說了環境,然後就是自身需求,這點也很重要,在滿足了前面的前提條件下,場地一定要符合自身的需要,比如,如果你賣的是沒什麼特色,價格不貴,靠走量的商品,那火車站、地鐵口之類的地方就很合適;如果你做的是季節性較強的產品,如冰淇淋店之類的,那開在購物中心裡就很合適。

反過來,你開的店是走高端路線,那地鐵口對你來說就不見得是好位置,因為那都是行色匆匆的大眾工薪階層,你的目標顧客很少;如果你的店有特色,品質又很好,開在居住區就很合適,人員流動性小,能攢下口碑和回頭客。所以,要因地制宜,先找準自己的目標消費者群體,而後找這一群體最容易出現,並且容易逗留的地方開店,比如買糖炒栗子,這種隨吃隨走,價格不貴的小吃,在公交站旁就在合適不過了。

史光起:實體店開店選址的經驗與技巧

選址還有一個原則是“寧要雞頭,不要鳳尾”這裡指的“雞”就是整體商圈並不是很好,可能處於城市中的二類,或是三類,而“鳳”指的就是城市中最好的商圈或地段。所謂的“寧要雞頭”就是寧可選擇差點商圈的最好位置,也不要最好商圈的最差位置,兩者的租金可能差不多,但是收益卻差很多,當然,有其他情況除外,比如有些品牌就是希望進入某個知名商圈,起到品牌號召效應,滿足戰略需求,那另當別論。

作者簡介:美國Tutti Frutti餐飲連鎖中國區CEO、清華大學EMBA總裁班特聘講師。連續創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