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上市公司過冬

环保上市公司过冬

經濟觀察網 記者 董瑞強 過去一年,環保板塊受到估值與業績雙殺,行業漸入寒冬。

業界認為,環保企業要度過這場寒冬還將面臨諸多考驗,比如在當前去槓桿背景下,企業如何走出債務泥潭,解決融資難、“彈藥”匱乏等問題,如何調整PPP,更適應企業自身和市場發展需求等。

不過近期市場也透出一些利好信息:2019年A股首個交易日,中國天楹、中電環保、永清環保等一系列環保股紛紛逆市飄紅。業界預計今年在環保政策趨嚴形勢下,工業企業治理需求有望加速釋放,環保企業仍有較大市場空間,環保板塊未來不必過於悲觀。

先河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陳榮強說,環保上市公司目前所處困境與整個經濟運行有關,與其它行業有共性因素。環保企業要仔細分析宏觀經濟形勢,結合自身優勢,把握核心競爭領域,如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等。同時要注重質量提升,增加創新因素,進行降本增效改革,在細分領域發掘投資少、見效好的技術和項目。

“2019年環保上市公司有可能要做的是調整PPP,擇優選擇項目和區域,縮短投資回收期,使產品、技術完全適應和滿足這種市場需求。同時要保持定力,避免盲目,有多大融資渠道和力度,幹多大的活,千萬不能透支。”他告訴經濟觀察報。

事實上,PPP調整緣於2017年11月財政部發布的《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這使PPP不規範項目大規模清理出庫,很多依賴環保PPP生存的中標企業陷入債務危機,甚至在過去一年接連出現違約。

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告訴經濟觀察報,其實PPP業務本身是一個槓桿業務,都需資本金和銀行貸款。規範PPP就意味著此前項目可能被叫停,銀行資金就會中斷。政府一方面清理整頓PPP項目,但另一方面也應給予相應金融支持,解決融資問題。

財政部PPP中心項目官員張戈對記者說,在全面深化改革中,PPP改革起到了先行先試的探索作用,充分釋放“放管服”改革紅利,加快補短板建設。但在PPP改革中,部分地方出現泛化異化等不規範發展問題。2017年8月以來,財政部下發一系列規範整頓文件,對PPP項目財政支出責任超過本地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0%紅線的地區堅決停止新項目入庫。

對此,她解釋稱,財政部全面清理整頓PPP市場,這是PPP必須經歷的陣痛,目的是治病救人,確保PPP長遠健康發展。截至2018年10月,共清理退庫2428個項目、涉及投資額2.9萬億元,整改完善2005個項目、涉及投資額3.1萬億,約佔管理庫項目規模的一半。

2017年財政部、住建部、農業部、環保部四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政府參與的汙水、垃圾處理項目全面實施PPP模式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在汙水、垃圾兩個領域全面實施PPP項目。這被業界認為是生態環保PPP的重大進步。而據全國PPP中心平臺的數據,在現金流回報較穩定的垃圾、汙水處理領域,民資參與率高達82%。張戈認為,民資對整個生態環保領域PPP有引領作用,其技術分擔了政府很多風險,讓公共服務更專業和多樣。

聯合國環境署駐華首席代表塗瑞和告訴記者,中國環保產業近年來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產業供給能力顯著增強,目前中國環保技術水平在國際上處於局部領跑、總體平行跟進態勢。但中國環保企業依然是以小型、微型企業為主,且企業數量規模和相應的產值國內地域分佈很不平衡。

官方數據顯示,2017年7100家環保企業,小型、微型企業約佔70%,大中型企業佔30%,營收過億的企業佔11.6%左右。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提供的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榜單數據也顯示,營收突破百億的企業僅7家,佔50強企業總數的14%。商會會員企業近500家,多是民營中小企業,30多家是上市公司。

不過,根據國家《關於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要求,到2020年,要培育出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環保產業產值超2.8萬億元。

瀚藍環境總裁金鐸對經濟觀察報說,過去很多環保企業存在盲目擴張衝動,在“瘋長”中忽略了自身優勢的發揮和能力的釋放,導致產品和服務同質化,從而加劇行業惡性競爭。而環保商業模式很不成熟,如PPP模式、第三方治理模式等仍快速擴張,加上金融政策急速調整,這令行業雪上加霜。

不過,她同時認為,環保行業在過冬的同時也將逐步進入分化期,給產業帶來機遇和創新動力。整個行業經歷寒冬後會出現諸多變化:一是政府需求更綜合化、程序將更規範;二是行業主體和參與者也將更多元化;三是PPP項目考核與監管標準將更嚴苛,對環保企業要求更高。

“這將倒逼環保企業轉型升級,向高質量發展方向轉變。”金鐸預計未來環保企業競爭可能更多集中在技術創新、產品和服務創新方面。未來企業能否做到資金長期與短期匹配、建設和運營適應,將成為現金流管理能力提升的關鍵。

華新綠源環保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明說:“短期看,環保行業走出寒冬確實面臨諸多困難,但長期看國內環保市場需求還是十分強烈的。環保企業不應過度依賴政府資金,削弱市場力量。因為一旦融資不到位,企業發展往往會遭遇挫折,今後應理性看待,不能盲目擴張。”

他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地方政府環境執法應執行到位,不能簡單粗暴“一刀切”。建議政府提高對汙染企業的懲處標準,尤其是對個體戶、小企業逃稅漏稅問題,進行嚴厲打擊。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告訴記者,此前環境產業基於政策驅動下的高歌猛進,偏離了其價值本質,成為環境產業之殤。而過去一年整個產業又經歷了一次“過山車”式發展,產業自身也會進行反思。環境產業的發展不應僅僅依賴於政策驅動,而是要用內生創新去提升自身價值。

也就是說,整個環保產業應向基於內生創新增長的方向轉變,並在增長方式上做出一些調整。

鑫聯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黎陽也認為,環保企業尤其是要在創新上下真功夫,首先要更重視自身創新觀念的轉變和創新能力的增長,比如適應市場需求的技術和產品創新,以及更為靈活的商業模式和金融手段的創新。

“環保企業要量力而行,突出自身技術、經營、產品優勢,可以適當做一些輕資產項目,不要幹超出企業能力範圍的事情。環保產業和國家政策驅動是密不可分的,企業要緊跟行業及政策趨勢,瞄準相關熱點領域發力,比如固廢、危廢治理,土壤修復以及大氣汙染防治等領域都將是未來環境治理的重點。”他告訴經濟觀察報。

而在金鐸看來,未來如何讓環保行業由重資產向輕資產轉變,將是整個行業面臨的重大課題。所以這就要求企業創新資本運作,吸納更多社會資本,優化資本結構。她對記者說,“環保企業未來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積極通過大數據和智能化進行精細化管理,以實現運營和技術管理的創新和突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