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此既不聊天,也不刪除,是一種什麼心理?極端:斷交心理學

原來好友列表還深藏著這樣的大道理:

1、“說不定以後用得上”

加微信好友的時候,有多少人是沒有這種考慮的呢?

明明不想加,明知道加了之後一定不會聊天,但還是加了。因為當時心裡想著“留著當資源,說不定以後用得上”。這種心理就跟平時購物一樣,一些好看的盒子、瓶子包裝,不捨得扔。想著以後也許會用得上,最後越放越多才恍悟全是“垃圾”啊。

2、懶癌晚期患者

我說懶惰是人的天性,大家沒意見吧。

有意見不算數,因為我就是一個很懶的人,我就是權威,哈哈。

一些可做可不做的事,不用思考我都會生理性地選擇後者,這就是懶的強大之處,很是省體力吶。

3、善良,我很抱歉

善良的人很可怕,比如我啊,走在路上或坐個地鐵,都有人要加我微信,善良如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拒絕”。

4、遺忘,還能更尷尬嗎

平時加微信好友的時候,潛意識真的會以為那人會用一輩子這個頭像和暱稱,壓根就想不到有必要地添加一個備註這種高級操作。

5、被時間放逐的人

成長是個貫徹一生的過程,每個人都在不停經歷成長,哪怕是大家口中的“大人”也一樣不斷在成長。

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像有句段子說的那樣“一個人的圈子就那麼大,有些人要進來就有些人要離開”。

有一種情況,雖然彼此不聯繫,頭像就那樣安靜地坐落在好友列表裡,但早已鐫刻在心裡腦海裡。

再也找不到任何理由去聯繫,哪怕一句“你好”都是莫大的打擾。

斷交心理學 - 表現

  網絡社交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當網絡好友將自己從好友名單中刪除,在心理學上將產生一定影響。在Facebook上,這種行為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和現實生活沒有多大差異。當Facebook好友和自己解除好友關係時,便體驗到焦慮和消極情緒的程度和你使用Facebook的程度成正比。

  除此之外,和好友的親密程度;且知道誰將自己刪除;所感知的對方好友關係的原因;以及誰優先提出好友申請都對最後的傷害程度有影響。

  斷交心理學 - 斷交原因

  研究者們測量了人們自己感知的對方解除好友關係的原因,比如自己在Facebook過於活躍、發表了極端觀點、發表了不恰當的評論;或者在真實生活中與對方發生了不快;或者雙方並不是太瞭解。

  斷交心理學 - 情緒影響

  雖然大多數人們相信好友是因為線下事件與自己斷交,但是如果對方是因為Facebook有關的原因,這會激發用戶最強烈的消極情緒反應。

  自己是否主動發出好友申請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當你主動向他人發出好友申請時,你已經將自己置於一個較低的地位,你必須耐心等候自己的申請是否會被接受。如果對方在接受好友申請後又解除這段好友關係,這將引起你的認識失調。想知道他為什麼之前要接受好友申請的這類念頭可能會引發你的沉思以及負情緒。

  和現實生活一樣,Facebook上越親密的關係破裂,對你造成的傷害越大。不過這裡的例外是家長,由於Facebook中的學生群體比較反感和自己的父母成為線上好友,因此當父母和自己解除好友關係時並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