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茶企要轉型,我的一些看法

一、品牌改造:時尚化、國際化、IP化


傳統茶企要轉型,我的一些看法


通過調研,茶葉消費人群呈現年輕化趨勢,30-40歲的消費人群佔比已經超過三成,而且千禧一代(1984-2000年出生的人群)逐漸進入茶飲市場更是攪動了傳統茶葉市場格局。

當80後成為主力商務人士和新中產階級人群,當90後通過嘗試創新茶飲產品進入茶消費市場,他們的消費觀念、消費場景、對茶的認知以及風味口感的變化都將極大地左右茶行業的發展趨勢。

體現在品牌層面,年輕一代消費者對茶葉的認知拋棄了以往茶文化固有的崇高、厚重、神秘,而聚焦到茶品牌的性價比、品牌感受、品牌性格等層面。這就要求茶品牌要時尚化、國際化,丟掉傳統農產品的外在土氣,用現代方式演繹傳統文化。

品牌IP化也是茶品牌升級改造的一條道路。IP的存在方式很多元,可以是一個故事,也可以是某一個形象。從廣義層面看,有內容、有一定知名度和一定粉絲群的文化產品或文化產品碎片都是IP。

品牌IP化就是指用IP思維和運作方式開展品牌建設。三隻松鼠線下實體門店叫"投食店",到店的"主人們"不僅能在這裡買到各種各樣的乾果點心,還能全方位享受到萌派松鼠的服務和文創體驗。這種以品牌IP為核心,圍繞IP打造產品,製造場景,營造氛圍,塑造體驗的門店相比那些單純銷售的門店更有生命力。


傳統茶企要轉型,我的一些看法



二、產品改造:標準化、商務化、輕奢化


傳統茶企要轉型,我的一些看法


連鎖的標準化首先體現在產品的標準化。但茶葉長期的非標準化恰恰是制約行業發展的短板。因此,茶產品的標準化改造勢在必行。

產品標準化不僅體現在預製包裝形態上,還有種植、生產環節的標準化,運輸、倉儲環節的標準化,以及口感、風味等方面的標準化。

中國傳統行業的非標準化來自於農業社會的靠天吃飯、經驗至上的習慣。現如今,中餐、中藥等行業都在追求極致標準化,茶行業可以參考借鑑。

產品標準化不僅體現在預製包裝形態上,還有種植、生產環節的標準化,運輸、倉儲環節的標準化,以及口感、風味等方面的標準化。

三、模式改造:O2O化、跨界化、大數據化


傳統茶企要轉型,我的一些看法


茶連鎖的營銷模式要遵循新零售互聯網思維,即線上線下一體化、跨界營銷以及大數據應用。

O2O或者升級後的O&O,都預示著線上線下不再有界限。顧客不僅能在線上線下不同場景中購物,還能隨時切換場景,更重要的是基於大數據實現智能消費。無論是B2B、B2C,還是酒水定製、餐飲服務等需求,都能夠匯聚數據在體系內進行共享。

在移動互聯時代,不僅有縱向的邊界失控,還有打破行業壁壘的橫向融合。例如,因味茶不僅是一個茶館,也是生活空間和時尚家居產品展銷中心,這種跨接混搭不是建立在"物以類聚"的傳統行業劃分,而是建立在"人以群分"的互聯網鏈接思維上。

一切的核心是數據。新零售沒有大數據做支撐就是換個馬甲的傳統生意。星巴克,這個把咖啡店做成"第三空間"的大牛品牌本質上已經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從星巴克門店選址開始,到產品開發、客流跟蹤、移動支付等,處處滲透著基於大數據分析和營銷干預的影子。

四、推廣改造:口碑化、社群化、流行化


傳統茶企要轉型,我的一些看法


茶葉連鎖品牌的推廣其實就是集客、留客、鎖客系統。要想做到引客進店、留客消費、鎖客升級,單靠做廣告是不行的,連鎖品牌必須要有系統的推廣手段做支撐。

連鎖品牌要低成本引流,就要打造爆品,製造話題,用口碑傳播引客上門。爆品不僅是指實物產品,也可以指服務產品,總之是能產生流量的引流工具。例如大益正在嘗試的大益茶庭和"吃茶去"APP相結合,將門店和移動導流平臺進行連接,就可以建立流量匯聚入口。

在移動化聯網時代,人們更加自由,人與人的鏈接更加方便,社群經濟應運而生。社群絕不是傳統的會員營銷,因為社群更加強調互動性和參與感,是雙向甚至是多向的鏈接,而非單向的服務。

茶連鎖做社群有先天優勢。因為茶葉本身就具備很強的社會鏈接屬性,人們喝茶聊天,品茗交友,是非常自然的社群場景。

推廣的目標就是要製造流行。連鎖品牌要製造流行關鍵是要在區域市場形成比較競爭優勢,同時利用KOL(意見領袖)引爆流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