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清宮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到底是不是因情所困

順治,清太宗皇太極第九子,6歲即位,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一位皇帝,生母為孝莊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中國清朝清世祖。順治年間,屬清朝早期,清朝對漢民族的統治矛盾比較尖銳,發生了"剃髮易服""文字獄"等重大歷史事件。

揭秘清宮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到底是不是因情所困

“順治出家”是清宮一大疑案。據說順治出家是為了一個漢族女子--董小宛。而董小宛原又本是大名士冒闢疆的小妾,據說冒闢疆因順治從他手中奪走董小宛而悲痛欲絕,並寫下了一閡《金人捧露盤詞》,寄託悲思。

揭秘清宮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到底是不是因情所困

但疑案畢竟是疑案,真實的情況卻與之頗有出入。

清道光以後有人妄言小宛當年未死,被洪承疇計取,送入皇宮,以博帝歡,得順治寵愛,闢疆恐懼,謊稱小宛已死,在《再生香、醉蓬萊》裡的說法,董妃就是董小宛。電視劇《少年天子》也是持這種觀點。其實董鄂妃即董小宛,全屬虛談。董小宛死時28歲,順治才14歲,小宛與闢疆崇尚氣節,誓死不肯降清。小宛厭惡宮廷的奢侈生活,何況滿漢不通婚,小宛無入宮邀寵之理。

揭秘清宮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到底是不是因情所困

近世編撰的《辭海》中明白地寫道:"董小宛(1624-1651年),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後為冒襄(闢疆)妾。清兵南下時,輾轉於離亂之間達九年,後因勞累過度而死。闢疆曾著《影梅庵憶語》,追憶他們的生活。有人說她為清順治帝寵妃,系由附會董鄂妃而來。"連《辭海》都為董小宛誤附會為董鄂妃的事實出面闢謠,可見這個歷史傳說是怎樣的廣泛和久遠。

揭秘清宮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到底是不是因情所困

至於傳說順治因董小宛之死看破紅塵到五臺山出家更是謬傳。順治所忠愛的是董鄂妃也非董小宛。董鄂妃武臣鄂碩之女。18歲入宮(而小宛19歲嫁闢疆)。董鄂妃生得美慧異常,且端靜溫柔,寵冠後宮。順治十三年8月冊為賢妃,12月進為貴妃。順治與她形影不離,賦詩作畫,研究佛法。順治十七年董鄂妃的兒子不滿百日夭折。她悲傷過度,不久也得病死去。順治帝追封她為端敬皇后,罷朝五日,治喪禮儀碑極隆重。

關於順治出家,主要有兩種說法。

一是說順治並非在二十四歲亡於天花,而是在這一年脫去龍袍換上袈裟,於五台山修身向佛,並於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圓寂。期間,康熙皇帝曾經數次前往五臺覲見父親,但都沒有得到順治的相認,所以康熙才會寫出“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的詩篇。

揭秘清宮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到底是不是因情所困

另一種說法,來自於《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年譜》、《旅庵和尚奏錄》、《敕賜圓照茆溪森禪師語錄》、《北遊集》、《續指月錄》等僧侶書籍的記載。這些書用語錄及偈語的形式,記載順治曾經在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於宮中,由湖州(浙江吳興)報恩寺和尚茆溪森為其舉行了淨髮儀式。但剃了光頭本已出家的順治,又在茆溪森的師父、報恩寺主持玉林的諄諄誘導和要燒死茆溪森的脅迫下,回心轉意,蓄髮留俗了。

揭秘清宮四大疑案之順治出家,到底是不是因情所困

我們應該承認清世祖福臨好佛,宮中延有木陳、玉琳琇二禪師,尊禮備至。世祖鈐章有"塵隱道人"、"懶翁"、"痴道人"等稱號,又諭旨對木陳有"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實,誰也否認不了的。

不知道大家對順治出家有何看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