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文|愛子淘學-胡老師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什麼是不良行為?

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作的行為(此時唯一的選擇只有權力爭奪或退卻,而無法溝通)。

大多數時候,小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許多父母和老師對人類行為以及兒童發展瞭解的不夠,就把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為當成了不良行為。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孩子們有多少次行為不當是因為他們累了、餓了?誰該為此負責呢?(通常,這是由於環境所限,因此更有理由同情孩子和你自己,而不是給孩子貼上不良行為的標籤。)

父母和老師都是成年人,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對不良行為承擔至少與孩子同等的責任,並且要學會使用鼓勵性的、有長期效果的方法。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德雷克斯發現,當孩子們喪失信心時,他們會為自己選擇四個不恰當或者錯誤的目的。之所以稱為錯誤目的,是因為這些目的建立在該怎樣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錯誤觀念之上。

當魯道夫·德雷克斯解釋這四個錯誤目的時,人們常常會問:“你怎麼能老把孩子往這些框子裡放呢?”德雷克斯就會回答:“不是我老把孩子往這些框子裡放,而是我老是在那裡找到他們。”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四個錯誤觀念和錯誤行為目的

▲尋求過度關注——錯誤觀念:只有在得到你的關注時,我才有歸屬感。

▲尋求權力——錯誤觀念:只有當我說了算或至少不能由你對我發號施令時,我才有歸屬感。

▲報復——錯誤觀念:我得不到歸屬,但我至少能讓你同樣受到傷害。

▲自暴自棄——錯誤觀念:不可能有所歸屬。我放棄。

孩子們之所以會在上述四個錯誤目的中選擇一個或幾個,是因為他們相信:

▲尋求過度關注或尋求權力有助於他們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報復會使他們在沒有能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的經歷中受到的傷害得到補償;

▲放棄是他們唯一選擇,因為他們真的相信自己不夠格。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和錯誤觀念,有助於你採取最有效的行動,來幫助孩子達到他們真正的目的:獲得歸屬感和價值感。

但是,要識別孩子行為目的背後的錯誤觀念及其錯誤目的絕非易事,因為孩子可能會以同樣的行為來達到四個錯誤目的中的任何一個。

例如,孩子可能以不做家庭作業來獲取關注(“嘿,看看我,你看我”),來顯示權力(“你制服不了我”),來尋求報復(“你覺得我的成績比我更重要,這讓我很傷心,所以我也要讓你傷心”),來表示自己無能為力的感覺(“我真的不會”)。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2

幫助識別錯誤目的和觀念的線索

有兩條線索可以幫助我們識別孩子的錯誤目的。

第一條線索:大人對孩子的情感反應

當面對四種錯誤目的的行為時,大人體驗到的最初感覺如下:

▲如果你的感受是惱怒、著急、內疚或煩惱,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尋求過度關注;

▲如果你覺得受到了威脅、受到了挑戰、被激怒或被擊敗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尋求權力;

▲如果你感覺受到了傷害(你那麼努力地想做個好父母或好老師,這孩子怎麼能這麼對你?)、感到失望、難以置信或者憎惡,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報復;

▲如果你覺得很無能為力(我到底怎樣才能走進這孩子的內心,幫孩子鼓起勁頭來啊?)、絕望、無助或無望,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自暴自棄。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第二條線索:當你要求孩子停止其行為時,孩子的反應

▲尋求過度關注:孩子會停下來一會兒,但通常不久就重新開始原來的行為,或能夠引起你的關注的其他行為;

▲尋求權力:孩子繼續其不良行為,並且可能對你的要求進行言語頂撞,或者消極抵抗。這通常會升級為你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

▲報復:孩子以一些破壞性的行為或傷害你的話來反擊你。這常常會升級為你和孩子之間的報復循環;

▲自暴自棄:孩子往往很消極,希望你快點放棄努力,別再打擾他。有時候,這樣的孩子會把這種感覺“以行動表達出來”來掩蓋他們在學業上的不勝任感。

當我們不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觀念和目的時,我們只是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反應,而沒有對其行為背後的觀念作出反應。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一旦大人真正懂得了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他們就會樂意去想辦法鼓勵孩子。鼓勵是改變孩子行為最有效的方法。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

重複一下: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這是父母和老師們最難以理解的一個概念。我們太習慣於用懲罰、說教以及其他形式的責難、羞辱和痛苦來促使孩子做得更好了。

鼓勵並不像很多人相信的那樣,是對不良行為的獎勵。不是的。鼓勵會消除孩子對不良行為的需要。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3

對每一種錯誤目的的有效鼓勵方式

尋求過度關注

▲把孩子引向建設性的行為。在教室裡,給他們分派一項能給他們積極關注的任務;在家裡,給孩子一項對大人有幫助的任務,比如給孩子一個秒錶,你打電話時讓孩子替你計時。

▲做孩子意料不到的事情。(一個滿懷的擁抱常常很有效。)

▲設定特別時光的時間表,定期陪孩子。在學校裡,偶爾陪一個孩子幾分鐘就足夠了。

▲用會意的一笑讓孩子明白你不會被糾纏於此,然後說:“我期待著六點鐘的特別時光。”

▲約定一些無言的信號:把手放在胸口上表示“我愛你”,用手捂住耳朵表示等孩子不哼唧了你就會聽她說話。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避免給孩子特別的服侍。

▲給予孩子安慰,表達你對他的信任。(“我愛你,我知道你會自己處理好的。”)

▲不要管孩子的行為,要以關切的方式把手放在孩子肩膀上,繼續你和孩子的對話。(不管孩子的行為,而不是不管孩子)

▲在大家都愉快的時候,花時間訓練孩子,用角色扮演來向孩子演示其他行為方式,比如使用語言而不是哼哼唧唧。

▲閉上嘴,採取行動。比如,停止哄勸,從沙發上站起來,拉住孩子的手,把她帶到洗漱間去刷牙。你不妨撓撓她的胳肢窩,既保持你的態度堅定,又增添點兒樂趣。

▲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尋求權力

▲從權力之爭中退出來,讓雙方都有時間冷靜,然後再按照下面的一項或幾項去做。

▲承認你不能強迫孩子做任何事情,並請孩子幫助你一起找到對彼此都有用的解決方案。

▲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隨後開個一對一地解決問題的小會。

▲引導孩子建設性地使用他們的權力。

▲讓孩子參與問題的解決。

▲決定你自己要做什麼,而不是試圖讓孩子做什麼。重要的是,你的這些行為都必須是和善而堅定的。閉緊你的嘴——避免提醒和說教——會尤其有效。

▲設定特別時光的時間表,定期陪孩子。在學校裡,老師可以偶爾陪孩子。

▲讓孩子參與建立日常慣例,然後讓慣例說了算。

▲提供有限制的選擇。

▲讓孩子把他們的問題放到家庭會議或班會的議程上。

▲說出你的愛和關懷。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報復

▲不要還擊,要從報復循環中退出來。

▲保持友善的態度,等待孩子冷靜下來。

▲猜測孩子因為什麼受到了傷害,要表達出同情,表達出你對孩子受到傷害的感覺的理解。

▲坦誠地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我對於_______覺得_______,因為_______,我希望_______。

▲反射式傾聽:通過將你聽到的反射回去,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看來你很傷心。”反射式傾聽可以包括啟發式提問:“你能多告訴我一些嗎?後來發生了什麼?這件事帶給你的感受是什麼?”關鍵是你要理解孩子的觀點,而不是告訴孩子你的觀點。

▲如果是你造成了對孩子的傷害,請用“矯正錯誤的三個R”。

▲用“贏得合作的四個步驟”。

▲讓孩子和你一對一地討論問題的解決辦法。

▲表達你的關切,鼓勵孩子。

▲設定特別時光的時間表,定期陪孩子。在學校里老師可以是偶爾陪孩子。

▲用語言表達你的愛和關懷。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自暴自棄

▲花時間訓練孩子,把事情細分到能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足夠簡單的基本步驟。

▲向孩子演示他能夠照著做的小步驟。“我來畫這一半圓,你畫另一半。”

▲安排一些小的成功。找出孩子能夠做得到的任何事情,給他們提供大量的機會顯示他們在這些方面的技能。

▲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努力,不論多麼微小。

▲放棄你對孩子的任何完美主義的期待。

▲關注孩子的優點。

▲不要放棄。

▲定期安排特別時光陪孩子。

▲在課堂上鼓勵孩子選擇一個夥伴或同齡的“小老師”來幫助他們。

▲用語言表達愛和關懷。

提醒:只有抱著鼓勵、理解和相互尊重的態度,這些方法才能有效。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4

失望行為的不同表現

孩子並不是必然從尋求關注開始,並依次過度到自暴自棄。那些更被動的孩子,如果受到無情的對待或因為其他原因而相信自己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就有可能直接自暴自棄。

哪些選擇了尋求權力而又十分倔強的孩子可能永遠不會陷入自暴自棄,但他們常常被那些堅持要贏得權力之爭的大人迫使進入報復循環。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5

對待十幾歲的孩子

許多做出不良行為的十幾歲的孩子的錯誤目的雖然也包括了尋求過度關注、尋求權力、報復或自暴自棄,但還有其他因素摻雜其中。

同齡人的認可比大人的認可更重要,尋求同齡人的認可就成為了他們行為的錯誤目的之一。

在10歲-20歲之間,大腦的額葉前部皮層可能有迅速的發育,這會造成十幾歲孩子的一些困惑。十幾歲的孩子常常把周圍其他人的身體語言誤解為挑釁性的行為。額葉皮層的發育要到25歲才會完成,因此,養育十幾歲的孩子時,必須格外注意要表達清晰,而且不要妄加猜測。

過度控制的管教方式對於十幾歲的孩子來說是災難性的。當他們受制於大人時,“合作”一詞在他們看來就意味著“屈從”。

你的孩子總是做一些“不良行為”?可能是你搞錯了

鼓勵對於十幾歲的孩子就像對小孩子一樣重要。

贏得十幾歲孩子的合作的最好途徑,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態度來解決問題。當大人以和善、堅定、尊嚴、尊重相待,與孩子共同解決問題的時候,十幾歲孩子通常在20歲以後會重歸父母的價值觀,而且會學到脫離大人的監管之後所必需的更多的重要生活技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