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妻死了,庄子却鼓盆而歌,庄子难道是冷血畜生么?

文章都是一个字一个字用心写的,不水不抄不忽悠,希望有缘之人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并帮忙转发一下,弘扬佛法和散播正能量,同时大家也能积累一些功德和福报,何乐而不为呢?

大家都知道至亲之人除了父母孩子就是夫妻了,甚至某种程度上来说夫妻关系还要超过前者,毕竟人生如果比作一条漫漫长路的话,父母只能陪伴你前半程,而孩子只能陪你中间一段,能够陪你走到最后的只有你的伴侣。

但是《庄子》一书中记载,庄子的妻子身故之后,庄子不仅不流泪难过,相反却“鼓盆而歌”——就是一边敲盆子一边唱歌,他难道是神经病么?还是冷血如畜生一般?

这也是普通百姓以及儒教的人难以理解甚至破口大骂的地方,但是真实的情况又是如何呢?就让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庄子妻死了,庄子却鼓盆而歌,庄子难道是冷血畜生么?

北海有鱼,其名为鲲,鲲化为鹏,击水三千

儒家重“礼”,而婚丧正是礼法之中的核心大事

众所周知儒教是最看重“礼”的,甚至明确规定父母亡故之后做官的要主动离职为父母守孝多达二十七个月之久,谓之“丁忧”,除非你的位置太重要了,离了你地球都转的慢了,就像是诸葛亮之于蜀汉一般,皇帝才会专门下令取消这个丁忧,谓之“夺情”

但是夺情的比例是极少的,因此古代许多当官的都害怕父母逝世,一方面确实是孝顺,但另一方面也不乏担忧自己的乌纱帽的,朝廷之上所谓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尤其是那些重要岗位,你一丁忧就是快三年,难道小到府县大到三省六部你负责的事情就搁着没人管么?

当然是不可能了,届时肯定会安排人上来顶你的位置,等你丁忧回来一看,好么,人家都是顺风顺水的,难不成还让你做原来的位置么?老老实实的去做副手或者候补去吧。

而且不要说官员了,就算是平民百姓也是有着明确要求的,父母重病了子女就不许吃肉喝酒,不许大声说笑,亡故之后都要大办丧事和守孝,这个习俗至今也都保存了下来不少,只不过早已经移风易俗流于形式,好多子女生前根本不行孝,对父母动辄呵斥甚至动手,但是死后却都搞的声势喧天,恨不得和尚道士牧师各个行业的法师们都请来追悼,其实不过是做给别人看罢了。

道家讲究天人合一,人死不过是归于自然而已,何悲之有?

有点扯远了,上面说这么多只是想要说明儒教是非常注重礼法的,父母妻子去世更是礼法之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众所周知庄子乃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其在道家的地位和儒家的亚圣孟夫子差不多,仅次于创始人老子一人一下而已

而道家对于礼法一向是很不看重的,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就就曾经说过,“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这里就可以看出老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了,

道大于德大于仁大于义大于礼,这礼是排在最后一位的,而且在老子看来一旦国家和人民已经被迫需要靠“礼”来强行维系的话,距离动乱也就不远了。

老子生性淡漠,不喜争斗,就算孔夫子亲自来拜见他的时候也只是轻描淡写的指点了几句,但是庄子却是个高傲的人,而且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对于看不惯的事情那绝对是冷嘲热讽,看过《庄子》一书的朋友们应该有体会,这里面有一半起码是拿儒家当反面典型来批判的,而那一半里面孔夫子起码又占了三分之二,庄子一直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里面的圣人他明确就说的是孔丘(孔夫子)。

所以对于礼法庄子更是嗤之以鼻,认为都是虚伪做作的,在《大宗师》篇里面他曾经明确说过“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他认为生和死就像是昼夜交替一样,都是自然规律罢了,而且真正的圣人应该是天人合一,清静无为,不喜不悲的,人死不过是重归自然罢了,何悲之有呢?

比如在《养生主》篇里他就说过,老聃(老子)死了之后,一位叫秦失的朋友去吊唁他,只是嚎叫了三声后转身就走了,别人奇怪问他原因,他反而觉得对方奇怪——

老子应时而生,顺时而去而且他虽然走了却已经把薪火相传下来,有什么好悲伤的呢

对于老子都是这样的态度,别的人自然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庄子看到妻子过世,并不会像是儒家那样的人要如何看重形式,而是觉得她已经重回大自然的怀抱了,这才击节而歌,这并不是因为庄子人格分裂,只是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态度和死亡的豁达罢了

当然了,我们未必能够做到庄子这样看得开,但起码也不用大惊小怪,大道三千,各取其一,不责其二。

正如庄子所说一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咱们华夏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太多了,道,儒,法,墨,纵横,名,农,兵,阴阳,以及外来融合的佛教甚至基督教,大家只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门一派学习即可,这几乎都已经足以用尽你一生来学习了,又哪里有那么多精力来指责和谩骂别的学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