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脩去世,享年90岁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脩去世,享年90岁

据日本朝日新闻报道,10月21日,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脩去世,享年90岁。

2008年,时任美国麻省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教授的下村脩,和马丁·沙尔菲、钱永健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下村修(Osamu Shimomura),1928年出生于日本京都府福知山市,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和名古屋大学,是日本著名的化学家、海洋生物学家。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脩去世,享年90岁

人物生平

1928年,下村修出生于京都,长于长崎。

1945年16岁时,原子弹在他故乡爆炸,他曾失明数周。

1951年,毕业于长崎医科大学药学专门部。

1955年在日本做研究生时,导师让他到另外一个实验室去开阔眼界,而那个实验室的导师介绍他做荧光素。

1959年导师逝于癌症,1960年获名古屋大学有机化学博士,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在约翰森实验室,约翰森给他看水母发光,要他做,可是第一次演示根本没有发光。但下村修被约翰森感染了,决定做这个课题。1961年约翰森带下村修到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FridayHarbor)实验室,那里当时盛产水母,有很多原料,他们在1961年夏做出主要发现,即绿色荧光蛋白(GFP)。最初下村修和约翰森只为提取水母素,而GFP是副产物。这个副产物的用途比原来的正产物还大。GFP广泛应用是在1994年以后。

1963年至1965年回日本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

1965年回普林斯顿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直到1980年。

1980至2001年到麻省WoodsHole海洋生物学研究所工作、并任波士顿大学兼职教授。

下村曾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和波士顿大学名誉教授,与家人居住在马萨诸塞州。2001年退休后,他继续做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光蛋白实验室”,年逾80岁的他,还用家庭地址发表文章。

下村修1961年33岁做出重要发现(1962年发表),到1974年46岁时,全部关键实验完成。但到80岁,他几乎都是默默无闻。下村修在约翰森实验室做了近20年博士后,也没有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贡献

科学贡献

下村修有非常重要的科学贡献,但科学界多半不知道他。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脩去世,享年90岁

水母素

在GFP领域,最重要的工作显然是下村修和约翰森做的。钱永健在两个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第三重要的是普瑞舍。

下村修做了非常原创性的工作,他的成果,人们用了很多年,没有争议,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他的个人贡献。有些生物学杂志每期都有文章用GFP,有些生物杂志每期20%的文章用了GFP,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发现者是下村修。下村修和约翰森1962年发现水母素的文章迄今被377次引用,1974年纯化GFP的文章被引用169次,Chalfie等1994年《科学》文章被引用3349次,Inouye和Tsuji的1994年文章被引用256次。说明大多数科学工作者并不知道所用的东西怎么来的。1990年,他的合作者约翰森82岁去世时, 《纽约时报》的悼文没有提GFP。普瑞舍拿到GFP基因但缺经费。Chalfie文章引用率高但专利搞砸了没多少收益。

获得荣誉

2004年—PearsePrize(英国王室显微镜学会)。

2005年—EmileChamotAward(美国伊利诺伊州显微镜学会)。

2006年—朝日奖(朝日新闻社・朝日新闻文化财团)。

2008年—下村修和马丁·沙尔菲、钱永健分享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获奖理由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脩去世,享年90岁

下村修

在日本名古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的下村修,从1981年到2001年一直是伍兹霍尔海洋生物实验所的资深科学家,实验所在2008年12月8日发布的新闻公报中称赞他是绿色荧光蛋白(GFP)的最初发现者,“绿色荧光蛋白是当代科学和医学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从显微水平上照亮了生命。”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新闻公报中说,绿色荧光蛋白“已经成为现代生物科学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在它的帮助下,研究人员能够看到前所未见的新世界,这包括大脑神经细胞的发育过程和癌细胞的扩散方式等。

人物事迹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下村脩去世,享年90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原子弹的爆炸曾经给少年下村脩带来过伤害。1955年,他在名古屋大学读研究生时,被导师介绍给另外一个实验室的教授做助理。这位教授让他研究一种海萤被弄湿时为何会发光。

这其实是难以完成的任务。一个美国研究小组投入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什么收获。而那位教授之所以将课题交给下村修,原因之一在于下村脩并非博士生,没有完成博士论文的压力。结果,下村脩竟然不辱使命,发现这是一种蛋白质在起作用。名古屋大学也破例给他颁发了博士学位。

此后,下村修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弗兰克·约翰森(Frank Johnson)实验室做博士后,着手研究水母发光的秘密。1962年,两人成功分离纯化出水母中的发光蛋白水母素,并且报告了一种在紫外线下发出绿色荧光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后来被称为绿色荧光蛋白(GFP)。20世纪70年代,下村脩又进一步解读了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奥秘:含有可以吸收和释放光线的化学基团。

不过,下村修和约翰森所作出的杰出研究发现一度被人忽视。1990年,约翰森在82岁时去世。而下村修也据说在普林斯顿工作时长期没有独立实验室,只能依附于其他教授。

下村向日本媒体回顾自己的治学生涯时说,每到一处新的地方,自己总能遇到名师,“运气实在太好”;此外,先研究海萤,再研究水母,也是非常幸运,如果二者研究顺序倒过来,可能现在一无所获。

下村说,作为一所地方大学的毕业生,在学校学到的东西并不多,只是一名业余研究爱好者,但小地方出身也有好处,研究时没有什么先入为主的观点,不像一些知名学府,学生不敢背离导师的意见。

“重要的是要自己学东西,”下村淡淡地说。

下村少年时亲身经历长崎原子弹爆炸和二战结束前后的混乱时局。这一体验让他对生命有另一番感受。他在获奖后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说,经历过苦难的人,不会轻易产生畏难情绪。他寄语后进说,年轻人遇到困难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但是,一旦发现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应该排除万难,奋力攀登。

人物评价

在同一领域的一些学者眼中,下村是一名“孤高的研究者”。下村为人淡泊名利,研究风格属于“孤身奋进”一类。(与钱永健同一研究所的日本学者宫协敦史评)

后辈眼中的下村既严厉又温厚。先生乍看严厉,其实为人温厚又不失幽默感。有一次前往下村家拜访,离开时年近八旬的下村一直送到车站,15分钟后汽车进站,目送上车后下村才离开。

(北海道大学教授近江谷克裕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