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讀書無用”的起源和市場

又是一年畢業工作季,在微信群裡,突然有個相當成功的網友,大發感慨,說是“讀書無用”,一時間是激起千層浪,正反雙方,爭論的不可開交。難道真的“讀書無用”?我是明確反對的。

讀書無用,從什麼時候興起的呢?具體,我沒有什麼歷史研究,大抵從書上得來的結論。真可怕,不是讀書無用麼,這樣的起始認知,竟然是從書上得來的,太不給面子了。


Ⅰ.讀書無用的封建遺毒

原話來自《道德經·聖人之治》:“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都怨老子,大名鼎鼎的道家學派創始人,竟然大言不慚說讀書沒用,既然沒用,幹嘛出函谷關,騎牛走就走唄,說什麼不讓過,非得人過留聲雁過留名,被逼著寫下了三千言,豈不怪哉。

為此,我又去看了老子的一些簡介,原來老子也是讀書人,因為讀書好,做過周朝的管理國家圖書的官員。估計老子的志向挺遠大的,沒想到,竟然被安排去管理圖書室,連個書記都沒混上,心裡是憤憤的,於是,就把自己治理天下和人心的理想,寄託在寫書上了。這樣說來,就比較清晰了,讀書不是沒用,是讓天下的人都讀書,非但無用,而是非常有用,因為有用,會造成國家管理困難啊。老子也是不容易,為了維護貴族的利益,可謂是不遺餘力。

有一首詩,可能許多人還記得,“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個絕大多數人,都喜歡最後一句“劉項原來不讀書”,而把前面的句子給忘記了。關於劉邦和項羽兩個的故事,演繹的多多,給茶後飯餘增加了不少談資。有兩首詩,非常出名,劉邦一首,“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項羽一首,著名的霸王別姬,又叫《垓下歌》。這兩個不讀書的,竟然寫了兩首好詩,豈不啪啪打臉。

典故記載,劉邦曾經拿儒生帽子當尿壺,而真起義時,卻又拜張良。張良者,貴族世家,祖上都是讀書人,官居宰相。劉邦得天下,則常訓學,並親寫文,“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思昔所行多不是。”原來劉邦也是讀書的。


Ⅱ.讀書無用的現代誤讀

扯古代,大家都覺得,這書袋掉得有點遠。那我們聊聊電視劇吧。《亮劍》,著名的抗日大劇扛把子,已經成了許多人心中的經典之一。裡面的大主角,獨立團團長李雲龍,給人留下了非常醒目的印象。這個看起來像土匪,大字不識一斗的人,屢屢出奇制勝,好像打仗不需要讀書一樣。真的麼?是誰給了李雲龍機會?是旅長,是師長,是副總指揮。據考察,旅長是陳賡,是投筆從戎來的,黃埔一期生,學霸來著。師長,應該是賀龍,賀龍祖輩都是讀過書的人,即使困難,賀龍的父親也要送其進私塾。李雲龍的原型,都說是王近山,王將軍可是喜讀兵書的。不再一一舉例,事實擺在眼前,讀書無益論,倒矣。

讀書既然有用,為什麼一直有讀書無用論,過段時間就會喧囂其上呢。當我們回看歷史,會發現,讀書無用論的遺毒,不是一天兩天了,而是一直都在,時不時就會死灰復燃。

在這方面,我國古代的人,特別是一些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出於維護自己學說的地位,說了許多匪夷所思的糊塗話。比如,孔子的門人,得意門徒子路,就曾說“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簡直迂腐至極;連孟子,也吹噓,“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一副老子生來天降大任,枉顧自己讀了一堆的書,卻說“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完全就是胡說八道。幸好清兵入關,沒學這些陳辭濫調,不然,早就亡國了。

讀書無用論,流行的時期,是在動盪和變革的年代,特別容易深入人心。歷史上,每個朝代晚期和更迭期,這種調調就會被拿出來用用,而且是屢試不爽。東漢黃巾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清朝金田(太平天國)起義等,朝廷腐敗,讀書人不受重視,都是簡單的口號開始,同時讀書人背後助力。無論成功與否,都對當時的統治者,造成極大的打擊,甚至改朝換代,讀書的人,再次站上統治的舞臺。每個王朝初期,都重視教育,晚期則會忘記初心。這樣的往復循環,是不是看起來很眼熟。讀書無用論興盛,國家衰亡;讀書有用,國家繁榮昌盛。

讀書無用論,在某個運動中,頂峰造極,可笑的是,每個主持這項運動的人,幾乎個個都是學富五車,弄得一群烏合之眾跟著起鬨,造成了十年浩劫。發展到八十年代,更是大講“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拿手術刀的不如拿菜刀的”等,現在看來,就是個笑話。

到了高校擴招,大學生畢業等於失業的時候,讀書無用論的市場,好像更大了,儼然成了事實。真的嗎?大哥,麻煩你,翻翻玩農藥吃雞快廢了的手機,2018年,最新新財富青年富人榜,有不讀書起家的嗎?沒有一個!

講讀書無用,不信你試試,沒有學歷,現在連個保安都應聘不上。撩女,沒幾個三毛的套路,沒幾句倉央嘉措的句子,分分鐘小黑屋伺候。關於更多的數據,網上多如牛毛,要相信事實,而不是讓自己舒服的調調。


Ⅲ.論讀書無用論的黑邏輯

讀書無用論的黑歷史翻完了,那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市場呢?我們可以試著,多問幾個為什麼?

一是,說讀書無用論的人是誰?

二是,為什麼會得出這樣的結論?

三是,目的是什麼?持讀書無用論的人,有哪些呢?

持“讀書無用論”者,大部分是沒讀書的人,或者是書讀了,但是沒有得到理想好處的人。沒讀書的,窮人居多,不知道讀書有什麼用,讀書肯定是要花錢花精力,耽誤賺錢養生活,本身的收入不足以支撐讀書,當然也談不上知道讀書有用沒用,不過,為了面子,說“不”很有分量嘛。老子就是沒有文化的,能把老子怎麼滴!

沒讀書成功了的人,往往也會持讀書無用論,但他忘記了,幫他做事的,基本都是讀書的人。他的成功在概率上講,是非常低的,而這種成功的人,是會誇大自己的能力的居多,特別是怕別人說自己沒讀過書,沒什麼文化,通過讀書無用論,可以掩蓋自己不華麗的一面。

讀書失敗了的人,會特別攻擊讀書有用論,因為覺得自己是個事實,已經證明了讀書無用。這類人,不是在讀書,而是在用讀書換取某種虛假的幻想,只要跟想象中的理想不一樣,那肯定就是沒有用的。讀書成了萬能鑰匙,一念芝麻開門,什麼財富、榮耀、美女、鮮花等,就都擁到懷裡來了,而不是老老實實應用讀書學到的知識,通過辛勤的勞動,將書本上的乾貨幹成豐滿的現實。這不是讀書無用,而是自己懶。

讀書成功了的人,有部分,也會講讀書無用論。這部分人,是讀書有用的既得利益者,已經體會到了讀書有用的結果,這部分人包括資方、管理者。資方,即資本方,知道員工就是財富,同時也是負債。一方面,想員工少拿錢多幹活;另一方面,想員工聰明強幹又老實巴交。沒讀書的,自然好管理,沒有法律,有鞭子;讀書的就不行了,鞭子法律都不好用。因為讀書的有知識,知識就是力量,就是武器。

其中讀書成功者之中,包括很多改變了命運的家長。特別品嚐過沒讀書上代人的艱辛和痛苦,自己就非常努力,同時對同齡和未來的競爭,清楚地知道,讀書人的成就和劇烈的競爭。資源總是稀缺的,讀書的佔有了大部分資源,加入更多的讀書人,將加劇競爭的白熾化,實際可能沒有那麼可怕,但是,焦慮已經侵蝕神經。通過宣揚讀書無用論,消滅一個讀書的人,就消滅掉一個潛在的對手,這真是一本萬利。

管理者,分為兩種,一種是私人,一種機構。

兩種管理幾乎面對同樣的困境,讀書人難管,有史以來的共識。私人來說,讀書的人,都是自己的競爭者,物以稀為貴,當然是讀書的人越少越好,這樣管理方便,競爭者也減少了。說讀書無用,對自己這麼有利,表達一下是自己的自由,別人無權干涉。

機構的管理者,更是清楚,讀書的,都是有法律意識的、社會管理規範要求的,通常讀書的要求也多,動不動就行使個人權利,給管理增加許多管理和溝通成本。私下說說讀書無用論,勸退一個讀書的是一個,少一個少一份麻煩,何樂而不為呢。

整理一下脈絡:讀書無用論,不是今天就有的,這是歷史遺毒,是既得利益者,管理、統理和剝奪無識(沒有文化知識)階層的策略和方法。要旗幟鮮明地反對“讀書無用論”,宣揚讀書光榮,做一個有文化的人。

爭取多讀書,讀好書,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關於怎樣讀書,讀什麼書,讀書跟做人的關係等,不在本篇探討範圍,那是另外的問題,以後再聊。

2018.8.26.15:35.南山.梅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