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小編的生活圈中高學歷的佔比百分之90,有很多人都是博士碩士。經過相處發現,他們真的挺牛的。很多人大多數都是高新創業,要麼國家級別的研究院裡工作,並不斷的學習。然而,我還是能聽到"讀書無用論"。到底是哪些人在鼓吹?且看微信公共號作者啊幫同學的全面分析。

“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01、兩個傳播很廣的謠言

有兩個段子,大概從10年前開始,陰魂不散地以各種形式,出現在中國飯局的各個角落,現在還能偶爾看到:

1、美國宇航員在太空很鬱悶,失重條件下,鋼筆和圓珠筆總是寫不了字。美國科學家花費了10年時間、100 億美元,終於研製出能在失重條件下使用的鋼筆。而與此同時,蘇聯宇航員在太空一直用鉛筆。哈哈哈

2、聯合利華引進了一條香皂包裝生產線,結果發現這條生產線有個缺陷:常常會有盒子裡沒裝入香皂。他們只得請了一個學自動化的博士後設計一個方案來分揀空的香皂盒。博士後拉起了一個十幾人的科研攻關小組,綜合採用了機械、微電子、自動化、X射線探測等技術,花了90萬,成功解決了問題。每當生產線上有空香皂盒通過,兩旁的探測器會檢測到,並且驅動一隻機械手把空皂盒推走。中國南方有個鄉鎮企業也買了同樣的生產線,老闆發現這個問題後大為發火,找了個小工來說"你他媽給老子把這個搞定,不然你給老子爬走。"小工很快想出了辦法——他花了190塊錢在生產線旁邊放了一臺大功率電風扇猛吹,於是空皂盒都被吹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1、知識並不一定都是生產力;2、學歷不夠的人很有創造力;3、能吹是多麼的重要。這個段子的搬運工和真心相信者,基本上都是80、90後的長輩,他們一般剛用微信沒幾年,經常喜歡在家族群中,分享一些"震驚!"、"震撼!"類似來自UC震驚部、微信震撼部的口水文,之前的主要閱讀渠道,是紙質版《讀者》、《意林》。他們每當講起那兩個段子,一般臉上都會有一種無法形容的得意神情,就差直接當眾說:"讀這麼多書,越讀越傻,博士還不如農民工聰明。"而此時,飯桌上學歷較高的另一頭,一般都是晚輩,常做的狀態就是"尬笑"和"認慫附和"。

但是最令人奇怪的是,這些傳播者,不完全是現實意義上的"社會底層",有的人在政府機關裡面有一份體面職務,另一部分人可能從商、收入不低。

“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02、"社會底層"更愛鼓吹"讀書無用論"嗎?

我很長時間裡,都在思考"讀書無用論"這種惡論的堅定支持者,究竟是哪些群體,反覆思考、反覆推翻。一開始我以為是那些廣義上的低收入社會底層,會鼓吹"讀書無用論"。而且以我之前的生活經歷來看,越是底層的人,越喜歡吹噓"我有個朋友,我有個親戚"這種話。他們潛臺詞是:你別看我這樣,我背後有人呢,而且我朋友、我親戚那麼優秀,你也別看輕我。

但是他們口中的朋友、親戚的成就,估計他們自己800年都做不到。於是在當時,每當有人聊天起手式是"我有個朋友"的時候,我心裡總會輕蔑一笑:這傢伙又要開始吹牛逼了。作為應試教育體系中的早期被淘汰者(初中或高中),他們似乎總對學歷比他們更高的年輕人,有一種天然的敵意。

每逢酒桌上,喝得1/3醉的時候,談起"讀書無用論"這個話題,非得這些年輕人主動吹捧並釋放善意(認慫),loser們才收嘴,否則下一個故事一定就是:我親戚的兒子(女兒),才初中畢業,現在都當老闆了,身家十億,很多博士都給他打工——潛臺詞:你們這些碩士、博士,也沒什麼了不起嘛,給文盲打工的命。

“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03、低學歷人群,一般理解不了"倖存者偏差"。

比如說在08年金融風暴中存活下來的企業,有極大概率在經過媒體的報道包裝後,被視為"傳奇",它們的做法,被其他企業爭相效仿。其實那些所謂的"傳奇",有些只是因為偶然原因倖存下來了而已,你讓他們自己重複一次,估計會破產。成績差而最後"混得好"的"倖存者",會給更多想成功而不想動的懶人們,提供又一種做白日夢的選項。

雖然文盲變富豪的例子,可能10年只有1個。但對這些人而言,多了一種對未來不靠譜的幻想——"他們當初成績那麼差,不也能混得很好?我要是努力一把,肯定也不會差,或者比他們還好。"

“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04、人都喜歡利用反差來自我安慰。

開頭兩個流毒甚廣的段子,就是巧妙利用"反差"的典型:鑽研10年+花費100億

比如一個從小一路考試滿分、一直讀到博士,最後留校當教授的學霸,他的成長軌跡每一環節都很優秀,但你要敘述他的故事,都是金光閃閃的經歷,四平八穩卻沒有任何反差。遠比不上"和我從小一起長大的張三啊,每次考試都是全班倒數,嘿,沒想到現在成億萬富翁了"有噱頭。沒辦法,大家都喜歡看逆襲和反差嘛——3-0完勝不過癮,我要0-2落後再3-2翻盤的人生。

“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05、擁護讀書無用論的群體,只是被塞了"奶嘴"的可憐娃娃。

我當年淺薄了,最堅定擁護"讀書無用論"的群體,其實是最正兒八經的受害者。社會動盪的主要因素之一是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那要如何避免少數得益者與大多數的底層人民間的衝突呢?

方法之一是給其"奶頭",轉移其注意力和不滿情緒,讓他們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為了安慰這些"被遺棄"的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的娛樂活動(比如網絡、電視和遊戲)填滿。奶頭樂理論,其實早已被討論很多了,但很多人不解的地方在於,"讀書無用論"明明是憤世嫉俗的"屌絲言論",和"娛樂活動"八竿子打不著啊。

其實本質是一樣的。我概括這個理論的傳播為"黑奶頭樂",本質上,都是用巧妙的傳播手段,轉移底層的注意力和不滿情緒,讓他們更能接受自己的境遇。主要是為了達到讓人"安於現狀"的目的,而且這回,矛盾轉移到了"愛面子"、"臉皮薄",講究體面的"高學歷"中產群體中。結果變成了"屌絲"和"文藝青年"的"撕逼大戰":"文藝青年"受益於高學歷,不屑於和你爭,屌絲堅信"你讀書也是幫文盲打工的命"。最後誰是更得利的一方呢?答案呼之欲出。

“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06、一些把很多人遮羞布撕掉的話

改革開放前三十多年的急速發展中,很多人因為草莽規則下的勇氣和運氣,掌握了和他們實際能力極不相稱的財富、地位。

——所謂的"初中畢業身價十億",正來源於此,我承認確實有這樣的案例。而那群人中的部分人,有一部分成功上岸,並掌控著社會的話語權。

——所謂的"sorry,有錢真的可以為所欲為",正來源於這些人。

關於以上這2點,看看富二代畢導拍的豆瓣歷史最低分2.1的《逐夢演藝圈》就知道,裡面的部分人的真實水平到底如何了。

你跟我說這叫"才財配位"?他們太瞭解自己成功的秘密和不可複製性,出於保護自己這個群體既得利益的目的,以及爭取社會底層認同,會極力宣傳"讀書無用論"。"讀書無用論"的發起源頭,正是運氣好的他們,而接受者是底層大眾。直接繞過了中產這一塊,所以造成了很多中產和學生黨,覺得解釋"讀書有用"簡直如"雞同鴨講",十分心累。沒辦法,傳播者就知道你們臉皮薄、不愛吵架,算準了你們"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07-一個健康而不畸形的社會結構裡,一定是學歷越高,收入越高。

在美國,擁有博士學位的人群平均收入,是本科的2倍,是高中學歷的6倍多,說是"吊打"也不為過,這個數據,是"讀書有用論"的最大鐵證,比"我有個朋友"靠譜多了。

再補充一點:在中國,擁有本科學位的人,只佔總人口的3%,擁有碩士學位的人,只佔總人口的0.4%。而且我們可以從58同城不管是白領專區還是計算機網絡還是編輯之類的,最低學歷都要求大專及以上。本科以上以及上學歷和大專一比工資差的可真不是那麼一點點。

“讀書無用”的真正鼓吹者,究竟是哪些人?

如此龐大的群體,如果堅定地相信"讀書無用論",就意味著,"黑奶頭"正在被成功地結結實實地塞進了底層的嘴裡,看著階級流通的大門徐徐關上,很多人連嘗試向上衝的想法,都失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