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磚茶的記憶

上了歲數的人,大多不敢在酒場逞強,於是轉戰對茶的品味。

說起茶,往往也是憶想當年喝茶的往事。當年支邊在內蒙古,結識了幾位蒙古族朋友,並不止一次到蒙古包做過客。

那時“酒”是主題,如果不是開懷暢飲,一醉方休那就不夠朋友;但若說內蒙古特色的正宗奶茶,本人卻不敢妄加評說。當年知青喝茶,不過就是解渴的代名詞。

若說品奶茶,可以說沒有留下什麼印象,值得回味的,倒不如我們兵團戰士自己的飲茶之道:煮磚茶。

據說,烹製奶茶也離不開磚茶。奶茶和磚茶的區別就在於一個是水烹製,一個是馬奶煮燒而成。

那時商品供應極度緊張,磚茶也是憑購物本才能買到。一般優先供給少數民族,就像北京買牛羊肉只有回民證才可以優先購買一樣,我們買磚茶如果不去走服務社的後門就得去借蒙古族老鄉的民族證明,冒充一回蒙古族才能夠得逞。

到內蒙古的第二年,快過年了,不能回家總也要給家裡寄回點土特產吧,於是費盡心機買到了一塊磚茶,這讓我和戰友們面前炫耀了好幾天。

待到休息時,我專程跑到距駐地老遠的郵遞所,將磚茶寄給了我遠在京郊平西府的外祖父。

原創:磚茶的記憶

這是刊登在微信公眾號“尚茶週刊”裡的一篇原創文章,如想獲取更多有關茶的知識和趣聞軼事以及茶界動態,敬

我深知老人吃茶如命,在我離京去內蒙時他正在積水潭醫院住院,我沒有去醫院陪床,卻踏上塞北的征途。我深知老人每天離不開茶。

在我將磚茶裝進包裹裡時,我才想起看看磚茶是什麼模樣。哈,長方形,名副其實,形似建築所用的磚坯,硬梆梆的,呈黑褐色,一個足有一公斤重,再看茶磚上面印的產地,咦,不是內蒙古,而是湖南省。

孤陋寡聞的本人一直以為磚茶是內蒙古的土特產呢。對於湖南人是不是喜歡磚茶,本人不大清楚,反正內蒙古的磚茶大多是湖南供應的。

來年回京探親,外祖父說:“你給我寄來的磚茶,好是好,就是沏不開。難為你一片孝心,打上千裡外寄回來。可說實在的,真不如咱北京的茉莉花茶來的有滋味……”我連忙檢討,光顧了寄茶,沒告訴磚茶烹製的方法。

茶的種類不同,烹製的方法也是大相徑庭。我國西南地區的酥油茶、麵茶,廣東潮汕地區的功夫茶,都具有獨到之處。若論飲茶程序的講究,當推潮州的工夫茶。

潮州人喝酒講究用大杯,飲茶則是用小盅。第一盅名曰:“關公巡城”,第二盅稱之“韓信將兵”,味道極苦,似濃烈的中藥湯,還講什麼“先苦後甘”。

毛澤東在和柳亞子的詩詞中曾有“飲茶粵海未能忘”的佳句,可見潮州茶道的不同凡響。

磚茶的烹製也反映出草原人的生活性格:粗獷豪放,簡單實用。

我們兵團戰士燒茶就更簡單了,先視飲茶人數的多少,找把斧頭或是其它利器,在磚茶上砍下一大塊或是一小塊,放在盛滿水的鋁壺或是什麼鍋裡,然後加溫,將水燒開。有條件時,最好放在火爐上,待水煮沸時,茶磚自然就溶解於水中了。

此時,還不能急於將容器從爐火中取下,可掀開壺蓋或是鍋蓋,像熬粥一樣用文火慢慢再熬上幾分鐘,待聞到茶香時,抓上一把鹽,投入茶水中,繼續熬上幾分鐘,待鹽粒完全融入於茶水之中,將浮在水面的白色泡沫撇去,看茶色轉濃,品嚐一口,味道醇厚甜香,即可暢飲了。

本人未讀過茶經,亦不大懂茶道,不知這樣的烹製方式是不是合乎道理。但是,在勞動強度超大,身體極度疲憊的傍晚,在低矮而陰冷的工棚中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磚茶,那真是十分愜意的享受了。另一方面,內蒙古人喝這樣的茶的確對身體不無益處。

內蒙古是高寒地區,且食肉和油膩食物較多的時候,一大海碗濃釅的磚茶下肚,一袋煙的工夫,肚子就會咕咕作響,特別助消化,通氣脈。保證不會鬧什麼消化不良或者積食之類的毛病。 (韓春鳴)

這是刊登在微信公眾號“尚茶週刊”裡的一篇原創文章,如想獲取更多有關茶的知識和趣聞軼事以及茶界動態,敬請到微信公眾號搜索“尚茶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