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我買的網課比衣服都多,市場在販賣知識還是販賣焦慮?

2018年,是格外焦慮的一年。

這一年,我買的網課比衣服都多,市場在販賣知識還是販賣焦慮?

消費升級的浪潮還沒到高點,消費降級、理性消費的概念就席捲朋友圈。

從佛系90後的吐槽、到中美貿易戰,從房價走勢的不明朗,到股市幣圈的一片哀鴻。年底又爆出裁員潮,壞消息好像總是比好消息多。焦慮不斷積累的我,選擇了不斷充電、學習。也就是買線上課程。

這一年,我買的網課比衣服都多,市場在販賣知識還是販賣焦慮?

得益於移動支付的普及和公眾號、小程序的易用。五花八門的網絡課程鋪面而來,授課老師都是履歷光鮮的行業大咖。同以往線下價格動輒上千上萬的課程不同,網絡課程往往只需要幾百元甚至幾十元。短短几分鐘的試聽課後便是引導支付的頁面,再加上限時搶購等等促銷字眼,焦慮的我們常常衝動消費。

開個玩笑說,這一年,我買的網課比衣服還多。它們在各種各樣的小程序和app裡。光語言類就有口語發音和背單詞等等,護膚健康類的小專題課程也不勝枚舉。

可以說,市場在販賣知識,叫做知識變現,要給內容春天。但另一方面,刺激我們購買的往往不是知識,而是伴隨著呼吸的焦慮。我們以為上了299的理財課,自己就能學會理財。買了399的新媒體運營,自己就能靠自媒體賺錢。

這一年,我買的網課比衣服都多,市場在販賣知識還是販賣焦慮?

但現實永遠比我以為冰涼。這不是說網絡課程不好,而是我們焦慮的學這個學那個,反而不夠精專,找不到方向。既然焦慮改變不了現狀,不如冷靜下來,跟自己的內心對話。適當焦慮總比麻木要好,理性思考後的我們,沒準就會找到新的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